原標題:讓患者從「諱疾忌醫」到「敞開心扉」
許多人第一次來到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時,免不了會讚嘆一句:「這兒真像一座大花園!」毗鄰上海大虹橋商務核心區,坐落於臨空經濟園區之南的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幾幢小樓掩映在鬱鬱蔥蔥的樹林裡,中心還有花園長廊。「誰說精神衛生中心就是壓抑的?」院長沈頡說,「我們希望大眾不要有牴觸情緒,哪怕是一草一木,都能儘量緩解緊張心情。」
當生理健康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國家衛健委公布的大數據顯示,我國近年來以抑鬱障礙為主的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分別達4.98%和3.59%。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65歲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達5.56%,遠高於30年前調研的4.6%。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女性圍產期抑鬱等心理疾病與障礙離大眾「並不遙遠」,但因顧忌、誤解與恐懼,「諱疾忌醫」的情況仍不少見。如今,這家區域精神衛生中心,正在努力改變這一切。
攜手社區:走近脆弱老年抑鬱群體
63歲的鄔阿婆通過及時用藥治療和心理治療,成功走出抑鬱。一年前,她開始出現胸悶、心慌症狀,夜裡睡覺常有瀕死感。「想著自己年紀大了,可能是心臟疾病,可在好幾家三甲醫院都做了檢查,什麼都查不出來。」這樣的症狀反覆一年後,鄔阿婆幾乎崩潰,開始喜怒無常、持續大哭,甚至割腕自盡,這才被家人送至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經門診抑鬱、焦慮量表檢測顯示,阿婆病情已達重度。
老年四科主任沙蓉說,目前老年群體最常見的三大精神疾病分別為認知功能障礙(如老年性痴呆等)、老年期抑鬱症與老年期焦慮症。「近年來的科普宣傳讓大眾對老年痴呆或許有些了解,但抑鬱、焦慮較為隱秘,目前從全球角度來看,大多數老年抑鬱患者都尚未得到及時發現與診療。」
今年初,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開展「包幹制」工作:以科室病房為單位,主治及以上職稱醫師分別對應長寧區各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科承擔5個街道的任務。「老年人退休後與社會脫節、子女離家後的空巢獨居、對疾病衰老的恐懼等都需要社會更多關愛與疏導。」老年三科主任李婷介紹,中心聯手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每月一次的科普講座與培訓,為轄區內重點人群提供篩查診療等服務。
「一家醫療機構力量有限。」李婷建議進一步完善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增加「記憶檔案」等心理疾病管理內容,「下一步,若能將老年期痴呆、抑鬱焦慮等評估量表整合,將更有利於早期發現、及時幹預。」
攜手家庭: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
不僅老年人群,近年院內兒童精神科門診量成倍增加。學習障礙、睡眠障礙、多動症、遊戲成癮等,是青少年中最多發的心理問題。
2012年起,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與區內5所中小學建立聯動機制。11歲的小蔣原本活潑好學,是班上的尖子生,突然一天晚飯後,她告訴父母不想出門散步,覺得「有人跟蹤我」,之後每況愈下,說什麼都不肯上學。根據其一系列症狀,長寧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季衛東診斷:小蔣患上兒童期精神障礙。
一場後現代心理治療對話就此展開,醫生、護士、老師、父母與孩子圍成一圈進行開放式對話。到了第三次,小蔣終於敞開心扉:「我以前很自信,但隨著學業壓力越來越大,我開始迷茫。更讓我沒有安全感的是,我發現爸爸媽媽的感情好像出現了問題……」
在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中,青少年始終是弱勢一方。季衛東說:「孩子心理彈性的培養與社會、家庭密不可分,尤其是家長的忽視或過分關注都是一種心理虐待。如果說老人的心理健康幹預體系要以社區為抓手,那麼青少年則需以家庭為主要抓手,社區、學校作為中間環節,可配合家庭進行發現、幹預與轉診。」
目前,我國兒童精神科醫生不足400名,與之相匹配的社工、心理諮詢師與社會公益組織更稀缺。季衛東呼籲,國家層面應儘快制定專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控政策,「在全面摸底調研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進行幹預和預防。」
走出醫院:對話情緒亞健康人群
「大眾可以坦然說出自己的軀體疾病,卻對心理疾病難以啟齒。敞開心扉才能真正讓心靈安寧。」長寧區疾控精神衛生分中心醫生張驍瑾直言,抑鬱症和抑鬱情緒不能畫等號,大眾偶爾出現的抑鬱情緒、焦慮情緒、短暫失眠等是正常情況,「這些冗餘的情緒信息需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被儘快刪除。」
事實上,受制於對精神疾病的固化觀念,人們往往對「精神健康」心懷畏懼。近年來長寧精衛中心緊緊圍繞「以文化心」的內核,以藝術沙龍、文化論壇、團體心理體驗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利用工作日的午休閒暇、周末的晚間時分,將受邀的書畫家、音樂家、旅行家等作為文化導入者,敞開胸懷與參與者分享經歷感想,「探索人文心理多種可能的呈現,真正回歸到人和過程本身」,趨近達到不斷覺察、理解、認同和接納「精神衛生」的目的。
在張驍瑾看來,「醫院」以及「精神疾病」的標籤容易讓想尋求幫助者望而卻步。情緒亞健康人群的心理保健應該在醫療機構之外,在離日常生活更近的地方。
2012年起,長寧精衛採用較為成熟的差異化培育、孵化心理健康社會組織的模式,通過開展健康宣教、團體輔導、快閃、拓展活動、心理體驗等活動,讓多元化心理健康服務逐步走進樓宇、社區和家庭。正如長寧區華陽街道培育孵化「歸去桃花源」心理輔導中心,這一社會組織如今已深入白領辦公樓,成為專業精神衛生機構醫療資源的補充之一。從最小的社會單元家庭到全社會,長寧精神衛生中心希望能打造一張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防控幹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