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惠山煮茶|與茶博士蔡襄品一壺茶的快意人生

2020-12-18 海絲文學

即惠山煮茶

此泉何以珍,適與真茶遇。在物兩稱絕,於予獨得趣。鮮香籌下雲,甘滑杯中露。當能變俗骨,豈特湔塵慮。晝靜清風生,飄蕭入庭樹。中含古人意,來者庶冥悟。

上圖為蔡襄《自書詩卷》截圖

茶作為中國的國飲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武王伐紂時茶葉就已經作為貢品,但是它的來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說法。最大的傳說就是神農嘗百草的時候,發現茶葉能夠生津止渴提神醒腦的作用,因而作為一種藥而發現並推廣起來的。在陸羽的《茶經》也提到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上圖為宋徽宗所畫《文會圖》

如果要細數古代能人對茶葉推廣做出巨大貢獻的,除了傳說中的神農氏,就是《茶經》的作者陸羽和《茶錄》的作者蔡襄了。茶葉在唐宋的時候已經是非常的流行了,在宋朝「鬥茶」甚至都成為了文人聚會的必備環節。而在這兩個朝代都相應的誕生了「神級」的茶專家,分別是唐朝的陸羽和宋朝的蔡襄了。本文主要講述的是蔡襄相關茶的詩文和故事,而要論蔡襄關於茶的文章中,《茶錄》算是他的博士畢業論文,《即惠山煮茶》才是他的神來之筆。

蔡襄的前半生(1012-1053)

宋朝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之一、北宋四大諫(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之一、中國四大古橋創建人(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湘子橋)之一、《茶錄》作者以及小龍團茶創始人蔡襄,在北宋的時候留下了非常多的政治、經濟、文化遺產,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人物,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就是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茶學家。

蔡襄畫像

如果要用一個事件標誌和時間節點來區分蔡襄的前後半生的話,《茶錄》無疑是一個最好的節點。1053年,41歲的蔡襄用4年時間編寫的《茶錄》終於完成並呈送給宋仁宗,這也說明了蔡襄的「茶官」暫告一段落,準備開啟新的政治生涯。

蔡襄的家教是非常嚴格的,一方面是受外祖父的管教,另一方面也受時任縣尉仙遊凌景陽的栽培。少年時的蔡襄仕途平穩一帆風順,15歲鄉試,18歲到東京進入國子監學習深造,並參加開封鄉試拔得頭籌。1031年,蔡襄以第十名的成績登進士,順利的開啟了他的仕途之旅。

1043年由範仲淹開啟的「慶曆新政」,蔡襄入補為知諫院,並成為北宋「四大諫」,為宋仁宗上疏言事出謀劃策。1044年,調知福州,也因此逃過了1045年新政失敗導致的人員變動這一劫。而在福州知府以及後來的福建路轉運使,就是蔡襄開啟「茶博士」進階的主要時間段了。

上圖為仙遊縣蔡襄石像

在這一階段,蔡襄的活動範圍主要在福州、建陽和武夷山之間,特別是在任轉運使期間,他深入茶山,結交茶農,鑽研茶技,並以此為樂,很多事情也都是親力親為。在此期間,寫了《北苑十詠》,對北苑貢茶茶山的位置、茶葉的採摘、茶葉的製造以及茶用水的選擇等茶葉相關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描述。

在管理北苑貢茶期間內,他創新的改造了茶葉製造工藝流程,把之前的大龍團改成了小龍團,並一舉將小龍團打造成黃金難買的「茶王」,這一舉措最終也獲得了大BOSS宋仁宗的認可。然而,在收穫好評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討好」老闆的嫌疑,蘇軾在《荔枝嘆》中諷刺這個事情:「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1048年,蔡襄因為父親去世而離職,1050年啟程回京述職,並在回程的路上,把之前寫的一些詩,以及在路上寫的一些詩做了匯總,以行書的方式編成《自書詩卷》。而我們想要重點說明的《即惠山煮茶》就是在這部書卷裡面,也就是他走到無錫的時候所寫的。

《即惠山煮茶》賞析

蔡襄關於茶的文章流傳最廣的無疑就是《茶錄》了,關於茶山的記載《北苑十詠》也傳播得挺廣的,而《即惠山煮茶》的傳播相對就沒有那麼廣了。但是,如果要展示出蔡襄對茶葉「靈魂」的追求,那麼這首詩無疑是最好的解釋了。

1050年,蔡襄從福建出發,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無錫,來到了傳說中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這邊,帶著自己精緻的小龍團,用惠山泉泡上一壺,那才是人生最大的享受。而那時的蔡襄,無疑就是在享受屬於自己最好的品茶時間。

上圖為惠山茶會圖(明)文徵明

此泉何以珍,適與真茶遇。在物兩稱絕,於予獨得趣。這兩句話說的就是惠山泉何其的珍貴,剛好遇到了真正的「茶王」小龍團,把兩個獨一無二的物品融泡在一起,兩相映襯相得益彰,其中的趣味就是天下最美好的東西,如今唯我獨享夫復何求。

鮮香籌下雲,甘滑杯中露。當能變俗骨,豈特湔塵慮。清淡鮮嫩的茶香瀰漫在空中,甘甜潤喉的茶水如行雲一般魂繞在心間。喝上一杯,就能夠洗掉人世間的塵土和憂慮,可以變換自己的凡身俗骨,讓你不由自主的從勞累昏寐中醒來。正如梅堯臣詩歌所云「偶來心意靜,塵慮如掃坌」。這個是喝茶的第一重境界:滌寐。

晝靜清風生,飄蕭入庭樹。中含古人意,來者庶冥悟。閉上雙眼,去感受那隨風而生的淡淡清香,猶如挺樹去感受季節的輪換,神清氣爽世界唯有我自己。抿上一口,仿佛正在與古人論道茶藝,又感覺自己在冥想頓悟在即。這兩句說了喝茶的第二和第三重境界:清神和悟道。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茶僧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唐朝茶道創始人,茶聖陸羽好友。

上圖為蔡襄《茶錄》部分

蔡襄在建陽找遍山泉(《北苑十首》就有提到山泉泡茶的妙處),不曾想用惠山泉泡製的小龍團,才是人間最好的一壺茶,看似平凡而簡單,卻讓蔡襄感受到了茶道的真諦所在。

現在網上有流傳著一個故事:蔡襄和蘇軾在惠山寺鬥茶的故事,說的是蔡襄和蘇軾治平二年(1065)在無錫相遇並且在主持和尚清月的見證下,兩次鬥茶一勝一負,蔡襄寫了這首詩,這個故事目前來說是考證不到的。江休復《嘉佑雜誌》記載說是蔡襄和蘇舜元的鬥茶,蘇舜元以竹瀝水來煎茶出奇兵勝了蔡襄,而蔡襄用的恰是惠山泉。

一壺茶的快意人生

惠山泉旁惠山寺,蔡襄坐在庭院中間,煮著自己帶過來的小龍團。炭火伴隨著開水在不停地歡唱,衝一泡渾然天成的淡淡茶香,品一口茶水兩絕的甘露,抿在嘴裡深吸一口氣,清新氣爽茅塞頓開,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一壺茶,洗去了這幾個月從泉州到無錫的奔波勞頓,並馬上就讓自己神清氣爽,心情舒暢了,這個人生,不正是自己追求已久的人生嗎,借用皎然的話:得一杯清茶,享一世清歡。回顧自己的的人生,清而直,展望自己的未來,還是清而直,以茶明神,淡泊明志。千年以後,我們再回首,是否能聽見蔡襄在惠山泉旁邊的喃喃自語?

上圖為劉松年的《攆茶圖》

作為福建人,蔡襄很早就接觸到茶,並深深的喜歡上這新鮮淡雅的茶文化。蔡襄深諳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從品茶中去洗滌昏寐,去清新神情,去頓悟人生。從一壺茶去體驗人生體悟萬物,為人處世也一直恪守著自己的本分,不隨汙逐流不貪求冒進。每到任一個地方,都想著為老百姓做點實事,做點有用的事,每到一個地方,就泡一壺清茶,享受屬於他自己的快意人生。

茶,是蔡襄的生命所在,對茶已經迷戀到病入膏肓的程度了。蔡襄不僅制茶厲害,品茶也是一等一的高手,《茶事拾遺》中記載著蔡襄只通過茶香茶色就能夠鑑別「石巖白」。年齡老了醫生告誡他不能喝茶了,他依然每天要茶不離手煮茶論道,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衰病萬緣皆絕慮,甘香一事未忘情。」念念不忘的是茶的味道,默默守護的是茶的「清流」。

潘牥《茶》中雲「誰道枯腸三碗怯,能令俗骨一生清」,喝茶,對很多人特別是福建人來說像是一種本能,更是一種生活狀態。我們沒有蔡襄的制茶能力,也沒有蔡襄的品茶能力,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成為一個愛喝茶的人。雖隔千年,我們仍然可以泡一壺清茶,抿一口,閉上眼,享受屬於自己的快意人生。

參考文獻:

1、蔡襄《茶錄》、《北苑十首》、《自書詩卷》等相關文集及百度百科相關介紹

2、【茗茶歷史館】名人與茶的那些事兒之蔡襄

3、蔡襄與北苑茶

4、【茶人茶事】蔡襄對茶的「痴」與「迷」

5、茶僧皎然:得一杯清茶,享一世清歡

相關焦點

  • 一壺茶,一知己,一輩子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遇到知己,是一輩子的福分,恰如一杯茶,濃時可以提神,淡時可以解渴,不濃不淡可以潤喉。茶之味,先濃後淡,亦如知己情——初遇時,相見恨晚,驚豔了時光;再遇時候,平平淡淡才是真。茶之味,先苦後甜,也是人生——一個人總是「先苦後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當你苦的時候,熬過去,就是人生的「柳暗花明」。一壺茶,一知己,一輩子。緣來緣去,皆在「茶」中……真正的知己,不能形影不離,但可心有靈犀。
  • 一把好壺成全了好茶,一泡好茶成就了好壺
    一壺一世界,端杯品人生。 紫砂壺的出現,與茶的相得益彰,直接影響了茶文化與品茗的審美境界。小小一杯茶,能牽引你的味蕾,能帶動你的審美,更能讓你心愛的壺在這茶湯的泡養中日漸光彩。不知是好茶成全了好壺,還是好壺襯託出了好茶。
  • 人生一盞茶,世間一壺酒
    人生一盞茶,世間一壺酒。我敬歲月一杯酒,再無往事可回頭。人生就像品茶,歲月就是喝酒,快意且恩仇。有人說生活就是一盞茶,入口就是苦澀,就像剛出生的嬰兒,總是希望自己可以快快長大,快快學會走路,去掙脫父母的懷抱,去翱翔九州天空。茶味總是先苦後甜到甘醇,就像我們的人生一般。少年和青春時代我們總是美好的,就像茶水的甘甜,總是美好而勇敢。
  • 冬天煮茶的正確打開方式,學會這樣做,幫你選對茶,煮好茶
    泡完再煮,既是茶生命的延續,又讓你連綿不絕地品鑑到一口綿甜的茶中真意。此等雅事、樂事,真乃人生快意江湖之事。古人言,人生八大雅事「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在寒冷的深冬時節,無論是「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還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 冬天煮茶的正確打開方式,學會這樣做,幫你選對茶,煮好茶
    泡完再煮,既是茶生命的延續,又讓你連綿不絕地品鑑到一口綿甜的茶中真意。此等雅事、樂事,真乃人生快意江湖之事。古人言,人生八大雅事「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在寒冷的深冬時節,無論是「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還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 大開眼界,從風爐煮茶到電陶爐煮茶,煮好一壺茶,茶具該怎麼選?
    《3》煮茶的爐,不單是電陶爐這一選項,還包括有很多。其一,風爐。風爐煮茶,古香古色,意境風雅。早在唐代時,風爐煮茶已經盛行,茶聖陸羽專門為它寫了許多篇章。總之,要想喝到一款茶的原汁原味,追求一壺理想的茶味效果,不建議茶友們用養生壺煮茶。《4》聊完了煮茶的爐,再來看煮茶壺。市面上的煮茶壺,琳琅滿目。有金屬材質的,鐵壺、銅壺、銀壺。
  • 大開眼界,從風爐煮茶到電陶爐煮茶,煮好一壺茶,茶具該怎麼選?
    《3》煮茶的爐,不單是電陶爐這一選項,還包括有很多。其一,風爐。風爐煮茶,古香古色,意境風雅。早在唐代時,風爐煮茶已經盛行,茶聖陸羽專門為它寫了許多篇章。總之,要想喝到一款茶的原汁原味,追求一壺理想的茶味效果,不建議茶友們用養生壺煮茶。《4》聊完了煮茶的爐,再來看煮茶壺。市面上的煮茶壺,琳琅滿目。有金屬材質的,鐵壺、銅壺、銀壺。
  • 一茶一世界,一壺一人生
    吟詩寄茶情,品茗悟禪心。浮生若茶,攜一縷清風,續一杯清茶,細細品來,方知一茶一世界,一壺一人生。一種茶葉養出一把紫砂的一個世界,水入壺中瀰漫自由茶香。一壺,一生專事一茶。寧為一茶守志,不與二茶相親。若朝泡烏龍,暮衝普洱,則茶味混合,茶湯之鮮醇盡毀。懂的人都知道,一把紫砂壺只能泡一種茶,原因是什麼呢?懷南會告訴你,主要在於紫砂這種材料跟玻璃、陶瓷器皿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它的氣孔結構。在紫砂壺與茶的互相浸潤中,年年歲歲,紫砂壺就會吸收茶的茗芳,此時,哪怕僅盛之以白水,也有清淺幽香的氣息。既然一壺專事一茶,那麼什麼茶用什麼泥料的壺來泡,才能更好喝呢?
  • 茶言茶語:一茶一世界 一壺一人生
    一茶一世界,一壺一人生。(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茶——需品。匆忙地喝掉,卻發現不了他的味道;如能靜下來慢慢地品嘗,即會發現其實很香。有的茶入口雖苦,回味卻甘。生活也如此。如果不靜心品味,就發現不了他的好,也發現不了他的美。人的靈魂總是被太多太多的事情束縛著。靜靜地泡一杯茶,使靈魂獲得短暫的釋放。從忙碌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的時候,哪怕只有一瞬間,這杯茶也是值得的。
  • 人生清幽處,半卷閒書一壺茶。
    每一個人都想有這樣一個庭院,可以在這裡喝喝茶、聊聊天、看看書,或者,什麼也不做,就是那麼安靜地坐著,尋一方庭院,安放我心,沏一壺清茶,平淡我心,讀一本閒書,寧靜我心。心素如簡,適得安恬,折一枝淡淡的馨香,在清幽的窗前綻放,詩也是酒,茶也入畫。
  • 歷代茶畫 | 山水清音,茶解風情
    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態自若,其身後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壺。作將壺中茶水傾入杯中之態,另兩人站立在一旁註視。詩興所至,亦追和了十首,分別為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
  • 飲一壺茶,品人生百味!
    就像一杯空茶一樣,有既是無,無也是有!與茶有關的思想就是這麼奇妙!中唐詩人元稹,有一首詩別開生面,把茶的品質,茶具藝術,品飲意境以及茶的功用都描寫的清幽淡雅,淋漓盡致,堪稱千古絕唱。在寓意上「慕詩客,愛僧家」,又定出了茶與禪的相通緣由,以「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結束,讚頌茶葉的妙處,是為為人們洗心滌慮!全詩妙在好似是精心堆砌,又好像漫不經心;即像深思熟慮,又像在隨手揮灑;深邃意境寄於平白如話之中!平常人讀得懂,又能有所體會!許多與茶有關的傳說同樣神秘優美!
  • 泡一壺好茶,茶、器、水都有講究
    要泡一壺好茶,茶本身當然是最重要了,其次就是茶器和水,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再好的茶葉,如果水不好,泡出來的茶也不會好。講求水,在唐朝就開始了。關於「天下第一泉」或者「第一泉」,我們現在知道有好幾處,但是第二泉卻很穩,這就是二泉映月的那個天下第二泉,江蘇無錫惠山泉。天下第二泉在唐代就很有名,到宋代的時候就變成了貢泉。宋徽宗有一年請大臣宴會、喝茶,這次茶會在正史裡面有記載,當時喝茶的茶具用的是建溪異毫,同時用了當年新供的一款貢茶,還有惠山的泉水。
  • 歲暮天寒,宜煮茶,簡單幾招,教你煮出一壺好喝的白茶!
    煮雪問茶味,當風看雁行。 古來今往,既清閒,又優雅的煮一壺茶,受到不少人的喜歡。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裡,煮開一壺茶,享受一段慢時光,特別有閒情。 林清玄在《煮雪》裡寫,傳說北極天寒地凍,一開口說話便凝成了冰雪,對方聽不見,只好回家慢慢烤來聽。
  • 泡一壺好茶,茶、器、水都有哪些講究?
    要泡一壺好茶,茶本身當然是最重要了,其次就是茶器和水,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再好的茶葉,如果水不好,泡出來的茶也不會好。 講求水,在唐朝就開始了。《煎茶水記》記載,陸羽曾品第當時哪個地方的水最好,哪個地方的水次之,排出第二第三第四,共評了20種。
  • 茶博士 | 泡完茶的紫砂壺要注意什麼?
    答:泡完茶後的紫砂壺必須保持壺內乾爽,勿積存溼氣。更不可以因其珍貴而用後將之包裹或密封。最好用完後把壺蓋側放,勿將壺蓋密封。切勿用洗潔精或任何化學藥劑浸洗紫砂壺,否則易有異味,並使外表失去光澤。茶專家為您答疑解惑!
  •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一壺好茶,品出美好的味道
    品一壺好茶,就象品人生一樣,苦中有香,香裡帶甜,茶剛入口先是苦的,苦去而甜來。一杯清茶品夕陽,修得安閒作文章。靜守時光、聆聽歲月,韶華雖去,但添鬢霜,告老還鄉,體味悠閒的生活中一份難得的舒適。其實人生的起落沉浮,是靜品的一杯茶的禪境:拿起、放下。時間像風一樣的掠過,流年盛事終成過往,把心浸泡在流年的一壺茶裡,甘之若飴的味道,是飲盡苦澀後才品嘗到意猶未盡的甘甜。心若融入茶境,胸膛就開闊無邊。心若有茶茵,眼前永遠是春天。借一杯茶的幽香,細品人生的過往,拂去心衣上的灰塵,做到心靜如水,視金如土,淡泊名利,寧靜致遠。讓一縷茶香散去流年蹉跎。
  • 現代版惠山茶會登場在即,說一說歷史上關於惠山茶會的那些事
    ,第三屆惠山茶會又將登場。今天楊叔在這裡先不提本屆惠山茶會的具體內容,只給大家說說歷史上惠山茶會的那些事兒。留些話題,以後慢慢說。但從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可以看出,500多年以前惠山茶會就非常豐富多彩。
  • 禪是一壺茶
    我們常常看到和聽到「禪語」之說,但對於什麼是禪,還真是有困惑有誤解,我覺得所謂的禪就是「靜」、「坐」兩個字,禪是一種「靜」和「坐」的修行持律,而禪是一壺茶,就是這種修行持律方式的進一步推演,因為我們不必枯燥地端坐案前几上悟禪,我們面前的一壺清茶,就是我們參禪的道具。
  • 快意人生,不如吃茶去
    不如不想,不如不睬,不如不看,不如寄情山水,不如快意人生,不如,吃茶去。——許嵩《不如吃茶去》作為一個純正的中原人士,既不靠山也不臨水,不知何時開始戀上這杯茶,這杯源於中國遠古時代,蹣跚而來,不慌不忙地向全世界訴說一片樹葉故事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