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惠山煮茶
此泉何以珍,適與真茶遇。在物兩稱絕,於予獨得趣。鮮香籌下雲,甘滑杯中露。當能變俗骨,豈特湔塵慮。晝靜清風生,飄蕭入庭樹。中含古人意,來者庶冥悟。
上圖為蔡襄《自書詩卷》截圖
茶作為中國的國飲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武王伐紂時茶葉就已經作為貢品,但是它的來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說法。最大的傳說就是神農嘗百草的時候,發現茶葉能夠生津止渴提神醒腦的作用,因而作為一種藥而發現並推廣起來的。在陸羽的《茶經》也提到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上圖為宋徽宗所畫《文會圖》
如果要細數古代能人對茶葉推廣做出巨大貢獻的,除了傳說中的神農氏,就是《茶經》的作者陸羽和《茶錄》的作者蔡襄了。茶葉在唐宋的時候已經是非常的流行了,在宋朝「鬥茶」甚至都成為了文人聚會的必備環節。而在這兩個朝代都相應的誕生了「神級」的茶專家,分別是唐朝的陸羽和宋朝的蔡襄了。本文主要講述的是蔡襄相關茶的詩文和故事,而要論蔡襄關於茶的文章中,《茶錄》算是他的博士畢業論文,《即惠山煮茶》才是他的神來之筆。
蔡襄的前半生(1012-1053)
宋朝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之一、北宋四大諫(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之一、中國四大古橋創建人(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湘子橋)之一、《茶錄》作者以及小龍團茶創始人蔡襄,在北宋的時候留下了非常多的政治、經濟、文化遺產,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人物,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就是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茶學家。
蔡襄畫像
如果要用一個事件標誌和時間節點來區分蔡襄的前後半生的話,《茶錄》無疑是一個最好的節點。1053年,41歲的蔡襄用4年時間編寫的《茶錄》終於完成並呈送給宋仁宗,這也說明了蔡襄的「茶官」暫告一段落,準備開啟新的政治生涯。
蔡襄的家教是非常嚴格的,一方面是受外祖父的管教,另一方面也受時任縣尉仙遊凌景陽的栽培。少年時的蔡襄仕途平穩一帆風順,15歲鄉試,18歲到東京進入國子監學習深造,並參加開封鄉試拔得頭籌。1031年,蔡襄以第十名的成績登進士,順利的開啟了他的仕途之旅。
1043年由範仲淹開啟的「慶曆新政」,蔡襄入補為知諫院,並成為北宋「四大諫」,為宋仁宗上疏言事出謀劃策。1044年,調知福州,也因此逃過了1045年新政失敗導致的人員變動這一劫。而在福州知府以及後來的福建路轉運使,就是蔡襄開啟「茶博士」進階的主要時間段了。
上圖為仙遊縣蔡襄石像
在這一階段,蔡襄的活動範圍主要在福州、建陽和武夷山之間,特別是在任轉運使期間,他深入茶山,結交茶農,鑽研茶技,並以此為樂,很多事情也都是親力親為。在此期間,寫了《北苑十詠》,對北苑貢茶茶山的位置、茶葉的採摘、茶葉的製造以及茶用水的選擇等茶葉相關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描述。
在管理北苑貢茶期間內,他創新的改造了茶葉製造工藝流程,把之前的大龍團改成了小龍團,並一舉將小龍團打造成黃金難買的「茶王」,這一舉措最終也獲得了大BOSS宋仁宗的認可。然而,在收穫好評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討好」老闆的嫌疑,蘇軾在《荔枝嘆》中諷刺這個事情:「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1048年,蔡襄因為父親去世而離職,1050年啟程回京述職,並在回程的路上,把之前寫的一些詩,以及在路上寫的一些詩做了匯總,以行書的方式編成《自書詩卷》。而我們想要重點說明的《即惠山煮茶》就是在這部書卷裡面,也就是他走到無錫的時候所寫的。
《即惠山煮茶》賞析
蔡襄關於茶的文章流傳最廣的無疑就是《茶錄》了,關於茶山的記載《北苑十詠》也傳播得挺廣的,而《即惠山煮茶》的傳播相對就沒有那麼廣了。但是,如果要展示出蔡襄對茶葉「靈魂」的追求,那麼這首詩無疑是最好的解釋了。
1050年,蔡襄從福建出發,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無錫,來到了傳說中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這邊,帶著自己精緻的小龍團,用惠山泉泡上一壺,那才是人生最大的享受。而那時的蔡襄,無疑就是在享受屬於自己最好的品茶時間。
上圖為惠山茶會圖(明)文徵明
此泉何以珍,適與真茶遇。在物兩稱絕,於予獨得趣。這兩句話說的就是惠山泉何其的珍貴,剛好遇到了真正的「茶王」小龍團,把兩個獨一無二的物品融泡在一起,兩相映襯相得益彰,其中的趣味就是天下最美好的東西,如今唯我獨享夫復何求。
鮮香籌下雲,甘滑杯中露。當能變俗骨,豈特湔塵慮。清淡鮮嫩的茶香瀰漫在空中,甘甜潤喉的茶水如行雲一般魂繞在心間。喝上一杯,就能夠洗掉人世間的塵土和憂慮,可以變換自己的凡身俗骨,讓你不由自主的從勞累昏寐中醒來。正如梅堯臣詩歌所云「偶來心意靜,塵慮如掃坌」。這個是喝茶的第一重境界:滌寐。
晝靜清風生,飄蕭入庭樹。中含古人意,來者庶冥悟。閉上雙眼,去感受那隨風而生的淡淡清香,猶如挺樹去感受季節的輪換,神清氣爽世界唯有我自己。抿上一口,仿佛正在與古人論道茶藝,又感覺自己在冥想頓悟在即。這兩句說了喝茶的第二和第三重境界:清神和悟道。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茶僧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唐朝茶道創始人,茶聖陸羽好友。
上圖為蔡襄《茶錄》部分
蔡襄在建陽找遍山泉(《北苑十首》就有提到山泉泡茶的妙處),不曾想用惠山泉泡製的小龍團,才是人間最好的一壺茶,看似平凡而簡單,卻讓蔡襄感受到了茶道的真諦所在。
現在網上有流傳著一個故事:蔡襄和蘇軾在惠山寺鬥茶的故事,說的是蔡襄和蘇軾治平二年(1065)在無錫相遇並且在主持和尚清月的見證下,兩次鬥茶一勝一負,蔡襄寫了這首詩,這個故事目前來說是考證不到的。江休復《嘉佑雜誌》記載說是蔡襄和蘇舜元的鬥茶,蘇舜元以竹瀝水來煎茶出奇兵勝了蔡襄,而蔡襄用的恰是惠山泉。
一壺茶的快意人生
惠山泉旁惠山寺,蔡襄坐在庭院中間,煮著自己帶過來的小龍團。炭火伴隨著開水在不停地歡唱,衝一泡渾然天成的淡淡茶香,品一口茶水兩絕的甘露,抿在嘴裡深吸一口氣,清新氣爽茅塞頓開,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一壺茶,洗去了這幾個月從泉州到無錫的奔波勞頓,並馬上就讓自己神清氣爽,心情舒暢了,這個人生,不正是自己追求已久的人生嗎,借用皎然的話:得一杯清茶,享一世清歡。回顧自己的的人生,清而直,展望自己的未來,還是清而直,以茶明神,淡泊明志。千年以後,我們再回首,是否能聽見蔡襄在惠山泉旁邊的喃喃自語?
上圖為劉松年的《攆茶圖》
作為福建人,蔡襄很早就接觸到茶,並深深的喜歡上這新鮮淡雅的茶文化。蔡襄深諳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從品茶中去洗滌昏寐,去清新神情,去頓悟人生。從一壺茶去體驗人生體悟萬物,為人處世也一直恪守著自己的本分,不隨汙逐流不貪求冒進。每到任一個地方,都想著為老百姓做點實事,做點有用的事,每到一個地方,就泡一壺清茶,享受屬於他自己的快意人生。
茶,是蔡襄的生命所在,對茶已經迷戀到病入膏肓的程度了。蔡襄不僅制茶厲害,品茶也是一等一的高手,《茶事拾遺》中記載著蔡襄只通過茶香茶色就能夠鑑別「石巖白」。年齡老了醫生告誡他不能喝茶了,他依然每天要茶不離手煮茶論道,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衰病萬緣皆絕慮,甘香一事未忘情。」念念不忘的是茶的味道,默默守護的是茶的「清流」。
潘牥《茶》中雲「誰道枯腸三碗怯,能令俗骨一生清」,喝茶,對很多人特別是福建人來說像是一種本能,更是一種生活狀態。我們沒有蔡襄的制茶能力,也沒有蔡襄的品茶能力,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成為一個愛喝茶的人。雖隔千年,我們仍然可以泡一壺清茶,抿一口,閉上眼,享受屬於自己的快意人生。
參考文獻:
1、蔡襄《茶錄》、《北苑十首》、《自書詩卷》等相關文集及百度百科相關介紹
2、【茗茶歷史館】名人與茶的那些事兒之蔡襄
3、蔡襄與北苑茶
4、【茶人茶事】蔡襄對茶的「痴」與「迷」
5、茶僧皎然:得一杯清茶,享一世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