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一曲《可可託海的牧羊人》突然竄紅,前幾天更是登陸央視春晚。
「那夜的雨,也沒能留住你;山谷的風,它陪著我哭泣.」憂傷的旋律和背後牧羊人和養蜂女的故事,引得眾人淚雨滂沱。
可可託海在哪裡?它是什麼樣的存在?
本文試圖揭開可可託海的神秘面紗,也揭開其背後隱秘的共和國往事。
01
新疆之北
但對於上一輩的很多人,這個地名熟悉又親切!因為可可託海代表著一個年代、一段歲月、一串刻骨的往事。可可託海對哈薩克牧人來說,只是世代遊牧之地……同時,可可託海也是一個鎮,一個礦區,更是一個世界級地質公園。作為阿勒泰地區富蘊縣的一個小鎮,可可託海位於新疆的北端。國人常說,沒去過新疆,不知道中國有多大!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可託海太過遙遠,仿佛位於世界的盡頭。如下圖,即便在新疆,可可託海依然屬於邊疆的邊疆:距烏魯木齊約500公裡,距阿勒泰市236公裡。▲可可託海的位置圖
與多數人對新疆的既有印象不同,這裡沒有沙漠與戈壁灘,也沒有乾旱和荒蕪!事實上,可可託海群山環繞,溼潤且綠意盎然。南疆以沙漠、戈壁灘為主,不過塔裡木大油田也在南疆;北疆則被形容為「塞外江南」,溼潤且風景迤邐。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可可託海的東北部是阿爾泰山起伏的群山,西南是一撒千裡的準噶爾盆地。在雪山之水的滋潤下,這裡土地肥沃,牧草豐美,是逐水草而牧的哈薩克人,最美的世代家園。而源於阿爾泰山南麓的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水系,由北向南穿過可可託海鎮。
然後一路向西,注入哈薩克斯坦的齋桑泊,最終匯入北冰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極寒之地,卻擁有無比榮光的歲月。山脈形成得益於地殼擠壓收縮、巖層褶皺斷裂、巖漿活動與變質作用,因而這裡同時又是重要的成礦帶和多種複合地貌、多元景觀的富集帶。構成阿爾泰山主體的花崗巖,不僅蘊藏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在可可託海北部的小東溝,還形成了令人驚嘆不已的花崗巖地貌。到了秋天,金黃的白樺,火紅的楊樹,與青黛色的雲杉相嵌相擁,將花崗巖石峰的巍然與壯美襯託極為神奇(如下圖)。被稱為「金山」的阿爾泰山,之所以「物華天寶「,是因為它同時是一條造山帶。尤其是1931年8月11日的富蘊8級地震,形成176公裡的地表地震斷裂帶,使這裡成為世界上罕見的地震斷裂帶之一!斷裂的長期活動,在附近形成三個串珠狀盆地,從南至北依次為吐爾洪盆地、可可託海盆地、喀依爾特盆地。吐爾洪盆地的可可蘇海,是一個沼澤性湖泊;在可可託海盆地,則形成了著名的伊雷木湖。——清澈的伊雷木湖,因可可託海地下水電站而聞名於世(具體第四節詳述)。在伊雷木湖東側的山頂巖壁,至今還保留有多處巖畫,內容以羊、馬、馴鹿等主,線條拙樸而生動,是古時遊牧民族的生活寫照。通過小東溝的山路,則是一條牧道。每年春秋兩季,牧人會沿著這條牧道,趕著羊群,往返於夏冬兩個牧場。夕陽中,一群從深山轉場的哈薩克牧民,塵土飛揚地行走在羊道。就這樣,那首歌中牧羊人和養蜂女的愛情故事,每天都可能在可可託海的叢林和牧場上演。▼300公裡的日夜兼程,只為了山那邊的一片草場。這就是延續了三千年的大轉場。
03
地質聖坑
不過,除了牧羊人的愛情故事,外界關注更多的是可可託海的礦坑。很久以前,生活在可可託海的哈薩克牧人,便發現這裡盛產寶石。綠柱石、海藍寶石、鋰輝石、紫水晶、碧璽等,每一種都令人心動……進入20世紀,人們發現除了寶石,這裡的偉晶巖脈中,還富含地殼中含量極少的稀有金屬。比如鋰、鈹、鈮、鉭、銣、銫等,它們在原子能、航空航天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用途。1935年,以赫洛舍夫為首的前蘇聯地質調查團,沿額爾齊斯河而來,發現了著名的3號礦脈。1941年,前蘇聯開始對3號礦脈進行勘探和開採。
新中國成立之後,由中蘇聯合勘探與開發,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可可託海礦務局。
1955年以後,中國收回可可託海的管理權,開始了獨自勘探與開發。
1999年,三號礦脈曾經一度閉坑,並在採坑形成人工湖。將積水疏幹後,這個長250米、寬240米,深約140米,氣勢磅礴的著名「聖坑」,得以重見天日。可可託海3號礦是全球地質界公認的「天然地質博物館」,與著名的加拿大貝爾尼克湖礦齊名。到了中蘇交惡之時,從這個礦坑挖出的稀有金屬礦,源源不斷地通過額爾齊斯河運往前蘇聯,用以抵償我國欠這個國家的外債。後來有人統計,單單可可託海的三號脈,就償還了蘇聯外債的三分之一(全部達到了47%)。因礦而建的可可託海鎮,曾經熙熙攘攘,熱鬧又喧囂。現在採礦大軍已撤離,這裡成了一個靜寂的小鎮。
不過,由於蘇聯人的曾經介入,這裡仍有一股獨特的異域氣質。04
伊雷木湖及地下水電站
當初為了可可託海礦坑的開採,在附近的一個湖邊,千辛萬苦建設了一個隱秘的地下水電站!在蒙古語中,可可託海意為「藍色的河灣」,說的就是伊雷木湖。水電站是在斷陷湖的基礎上,經攔河築壩而成。從空中俯看,伊雷木湖沿富蘊斷裂呈近南北向展布,在北端突然向東折轉,將一個半島攬於湖中。湖的東、北和南側,均為開闊地;湖畔阡陌縱橫,農舍樹木儼然。而在湖的西面,就是依湖而建的地下水電站。該電站由蘇聯人設計,秘密修建20年才完成,是新中國最深的地下電站,聞名一時。是的,新疆富蘊縣境內的可可託海水電站(如下圖),隱藏在伊雷木湖的湖底,深達136米。誰能想到,這座建於地下的水電站,建有攔河大壩、引水洞、地下機組、洩洪洞、導流洞等,同樣具備發電、防洪、灌溉等功能,堪稱「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蹟」!1956年,作為可可託海礦脈開採的配套工程,這裡開工建設聞名中外的、裝機容量2萬千瓦時的水電站,為礦區提供電力。
當時,考慮到國防建設、戰爭和保密等因素,這座水電站被隱藏在地下136米處,鮮為人知。
有遊客說,如果無人帶路,即便從地下水電站很近的山路旁經過,也是無法看到和想到群山之中、近在眼前,竟會有一座水電站。
從1955年開始勘探,次年開工,1958年全面開工,到1967年2月第一臺水輪機正式發電,再到1975年四臺機組全部正常發電,耗時20年。
至今,水電站仍在地下隱隱地發出轟鳴,為今天的可可託海鎮發電。
這項巨大的工程,耗資巨大,而且用掉的材料數量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據統計,在工程進行了十年之後,用掉的石子和沙石等就達到了八千多萬立方,鋼筋、水泥等用掉了將近十萬噸!
用來打洞的炸藥消耗了多少,還有施工的機器,都無人統計過。
因為需求過大,很多的東西當地已經供應不足了,所以還得從其他的地區運來。
幾十年來,很少有人能目睹它的「廬山真面目」,更顯神秘。
知道嗎,這裡被稱為「中國的第二寒極」:1965年元月,這裡曾測得-57℃的最低氣溫紀錄,可以想像當初有多難!
這個位於地下136米深處的水電站,現在已經有了電梯,竟然需要2分16秒(如下圖)!
而水電站通行的隧道,長1.8公裡,穿山而過,宛如時光隧道(如下圖)。
站在機房的井口望去,只能看到巨大的通風口像窨井蓋大小,閃著光亮,讓人感覺電站,就是當年建設者們從山裡掏出來的。
的確,在那個年代機械匱乏的年代,建設者們打鑽、挖土、搬運,全靠人力!
他們就是用「愚公移山」精神,在花崗巖山體上築起了一座壩,打穿了一條洞,挖空了一座山。
可以說,是無數可可託海礦區的英靈,用自己的血汗,鑄成了這項隱秘的工程。
——新中國的前三十年,神州大地到處都是奇蹟,到處都寫滿了這樣的關於奮鬥與犧牲的故事!
知道嗎,可可託海水電站運行四十多年後,一切完好無損,依舊正常工作;
只是水電站設備日益陳舊,已不能滿足當地生產的快速發展和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的需求,技改便提上了議事日程。
2010年10月14日,可可託海水電站擴建工程開工,三年後完成。
技改擴建後,新增裝機容量5萬千瓦,年發電量已可達2.1億度!老驥伏櫪,又泛發出了新的生機。
【結束語】
了解完可可託海的地理地貌,以及那段難忘的關乎共和國命運的歷史,突然想起——
可可託海國家地質公園的遊客留言簿上,有這樣一段話:每一個中國人,一生都應該去一趟可可託海。
是啊,了解了可可託海關於礦坑和地下水電站的傳奇往事,就能理解為何很多人在前往可可託海的路上,匍匐在地、長跪不起!
因為這裡埋著共和國一代人的忠貞,埋著共和國無數不舍的心魂!
責編:劉海波
審校: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