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大山寨兵馬俑群自稱是A貨 聊聊那些文物侵權始末
1974年,陝西臨潼縣驪山鎮的農民在村南打井時,隨著一鋤頭下去,之後便震驚了全世界--沉睡地下兩千年的秦兵馬俑被發現。此後,有關兵馬俑的新聞話題從未間斷。
日前,一則「安徽景區現中國最大山寨兵馬俑群」的消息再次讓「兵馬俑」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對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近日發表聲明稱其侵權,將保留依法追究行為人法律責任的權利。安徽方面卻回應說:我們就是「A貨」,沒有侵權。
一時間,關於「山寨兵馬俑」是否構成侵權的討論眾說紛紜,法律工作者們也是觀點不一。小編資歷尚淺,更是給不出什麼定論,只能與「四海八荒」眾神們共同聊聊過去那些歷史文物被「侵權」的始末。
山寨兵馬俑群
[兵馬俑屢遭「躺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安徽一景區現山寨兵馬俑群 回應稱我們就是A貨
近日,有網友在網上爆料稱,在安徽某景區內,發現中國最大山寨兵馬俑群,上千個山寨兵馬俑組成的軍陣場面震撼。爆料網友稱根據當地導遊的介紹,該兵馬俑群完全按照西安臨潼兵馬俑一號坑1∶1比例複製而成,這個規模宏大的「兵馬俑」群,是為了讓遊人感受秦朝的文化風情。
對此有網友表示:「對歷史文物,應嚴肅對待,不能隨便以盈利為目的進行山寨仿製,這樣下去,只能毀了自己的文化。」也有網友表示:「如果歷史文物也可以仿製?那這件文物代表的那段歷史還有什麼意義?」「景觀這類東西,勝在獨特,兵馬俑不僅勝在其布局規模,更重要的是其歷史內涵,這樣的一個有什麼意思?」
得知這一情況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過其官方網站,公開發表聲明稱,近期國內外多地出現山寨性質的兵馬俑展覽,均未獲得秦陵博物院授權,構成對其的侵權行為,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安徽景區相關負責人也隨即做出了回應,稱有其他原創內容,沒侵權意向。(額。。請容許小編僅代表個人問一句,「沒有侵權意向」和「沒有侵權」,是一個概念嗎?親們。)
山寨兵馬俑坑
此一事件曝光後,有法律學者對此發表了觀點,一方面認為:修建「山寨兵馬俑群」供遊客參觀,並以此營利,已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有權要求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果未經授權,安徽景區方面使用了有關商標,或者是圖片、影像資料,將構成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擁有的註冊商標權、著作權侵犯。而又有另一方面觀點,認為陝西方面對兵馬俑並沒有著作權。著作權只屬於作者,兵馬俑作為美術作品,其著作權只屬於當年的創作工匠。而且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將著作權的保護期限規定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後50年,兵馬俑顯然已超出了《著作權法》的保護期限。
事件至此雖沒有最終定論,不過近年來,「山寨」產品人人喊打,對於「山寨產品」的敏感體現的是全民智慧財產權意識的明顯提升。留意後我們也發現,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聲明中,分別對比利時「山寨兵馬俑展」以及如今的安徽景區的「山寨兵馬俑群」進行了點名。
今年1月,在比利時攻讀文博專業博士的崔先生爆料稱,在比利時列日火車站自2016年12月23日開始的一場「秦代兵馬俑展」亦有「山寨」之嫌。
歐洲比利時列日火車站展覽中陳列的兵馬俑
崔先生稱:「該展覽展示的所謂『兵馬俑』和秦代文物粗製濫造,但法、荷、德、英四語的說明牌全程未出現一個『replica』(複製品)的字眼。但展覽組織和策劃卻相當完善,現場多媒體影片、場景復原、衛星動畫一應俱全,闡釋線索均符合歐洲人的理解習慣。對於不明真相的歐洲觀眾而言,這儼然貌似一個來自官方授權的正規中國兵馬俑文物展。」
有歐洲媒體的報導稱,比利時列日火車站複製品的所有者是一家德國的公司,複製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批准,每件展品都有中國政府提供的文書授權,且展覽得到中國政府的許可。
但陝西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卻表示,對這個展覽並不知情,秦俑圖片的使用也不合法,如何得到這些圖片和影像資料也並不知情。但對於相關的展覽有所耳聞,最初是國內團隊製作了秦俑的複製品,在國外策劃的展覽,已經在歐洲國家做了很多年了,秦俑相關部門也追索過,也一直關注著,也請了律師,但在國外打智慧財產權的官司很麻煩,所以暫時沒有結果。
歐洲複製兵馬俑展覽吸引大批觀眾
2007年,德國漢堡民俗博物館舉辦「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展」,展覽使用贗品冒充兵馬俑真品展,最後被中國國內媒體發現,引發了一場「口水官司」。
2013年,奧地利某公司乾脆直接打出複製兵馬俑展的牌子,結果甚至比一些博物館的真品借展還要轟動。據相關統計,複製兵馬俑巡展已經亮相奧地利、捷克等15個歐洲國家城市,吸引觀眾超過300萬人次。儘管歐洲觀眾也知曉其中展出的「兵馬俑」為仿製品,並願意為「中國文化」買單,但如此「文化」實為對中國文物和文明的曲解。
[「圓明新園」侵權「圓明園」了嗎?引發人們對山寨文化的擔憂]
同樣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並因異地重建而引發爭議的,還有「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圓明園。
1比1復原95%圓明園建築群
在清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建築景群、傑出的營造技藝、豐富的珍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卻終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淪為廢墟。圓明園已成為歷史輝煌和悲情的矛盾體,留給人們巨大的想像和爭議空間。因而,關於它重建的消息總會牽動社會的敏感神經。
2015年5月10日,位於橫店1:1比例原樣重建的「圓明新園」開門接客。對公眾而言,這個消息既讓人足夠興奮,也讓人頗為擔心。讓人興奮的是,在百年相思之後,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睹萬園之園的「真容」。同時,公眾也不免擔心,速成的「圓明新園」是否山寨味太濃,丟掉了文化韻味?從提出到一期建成的7年時間內,圍繞其「與圓明園遺址侵權之爭」、「是否勞民傷財」等爭論,從未停止。
在此之前,「圓明新園」將要建成並對外開放的消息一經傳開,北京圓明園管理處就表示,圓明園屬於世界文化遺產,對其仿建應由國家規劃,一旦發現對圓明園有侵權行為,將進行維權。儘管「圓明新園」有關方面一再宣稱,「我們花費15年的時間,搜集了海內外大量珍貴的文史資料,力爭原滋原味。」但「圓明新園」也只能複製部分的「榮耀和輝煌」。
這一耗資巨大的復建工程,也引發人們對山寨文化的擔憂。畢竟圓明園被仿製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97年珠海就有了一個「圓明新園」,山寨故宮、山寨天壇等也不時出現。「圓明新園」的「熱鬧」之餘,加強項目監管,防止山寨成風,才是更應重視的問題。
[「山寨獅身人面像」現身河北 先搞清楚這樣做是否侵權]
不得不承認,文物仿製也可謂「山寨」的現象在中國盛行。不單是歐洲可以山寨中國的兵馬俑,河北省石家莊的仿製「獅身人面像」也引來社會關注。
石家莊「獅身人面像」
2014年,河北的「獅身人面像」遭到埃及向聯合國「微博」投訴,一時間,中國版「大本鐘」、「艾菲爾鐵塔」、「美國白宮」、「倫敦塔橋」、「雪梨歌劇院」也再次成為媒體焦點。借用國外媒體嘲諷的話說,「在中國,一下午逛遍巴黎、威尼斯」。
作為埃及標誌性的旅遊景點,獅身人面像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都是首屈一指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埃及的文物保護部門以及旅遊部門特別注重獅身人面像的作品權利保護,石家莊這座高仿的埃及古文物獅身人面像遭到埃及文物部門的投訴,便是埃及文物部門重視古蹟版權的表現。
不過,被投訴的「獅身人面像」所在的文化創意園負責人回應表示:「該尊獅身人面像是拍戲用的臨時性場景,一次性所用,拍攝完了就拆除改景。」同時也表達了對古埃及文物的尊重。
其實,類似仿製的現象不僅在中國普遍,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同樣屢見不鮮。日本建築設計師早就構想建造一座能容納750萬人的「金字塔城」;德國企業家也宣布了建造大型金字塔墓群的計劃;美國著名賭城拉斯維加斯的盧克索酒店就是以埃及金字塔形建築而著稱。問題在於,類似「獅身人面像」的仿製行為是否侵犯了「原創者」的權利,其行為又是否違法?
有相關學者認為,河北「獅身人面像」遭投訴事件給國內的一些文化創意以及建設設計單位帶來一些啟示:必須要有強烈的、敏銳的著作權意識,在對一件可能會涉及到侵權的藝術作品進行克隆或者創意借鑑時,一定先搞清楚這樣做是否侵權,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嫌疑。
[非遺傳人仿製近萬尊「小阿育王塔」 博物館:最起碼要協商]
此外,不光是相關單位創意或設計借鑑時需要有提高敏感意識,個人在進行文物仿製或再創作時,也需慎重。
南京市博物館珍藏有一尊宋代七寶阿育王塔,為國家一級藏品,內用木胎外用銀鎏金,上面鑲嵌滿了寶石。該塔身高1.1米,比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的阿育王塔高出3倍多,被稱作「塔王」。
2012年5月,江蘇一位非遺傳人收到了一份來自南京市博物館的公函,指出他有嚴重侵權行為。原來一個月前,全球唯一一枚佛頂骨舍利赴港澳供奉,該傳人參照南京市博物館收藏的宋代七寶阿育王塔進行仿製,包括一尊高1.38米的現代版阿育王塔和9999尊縮小版阿育王塔。南京市博物館認為,該傳人發行縮小版七寶阿育王塔一事,他們並不知情,在市場上經營銷售是一種侵權行為。
雙方爭議的焦點在於,博物館方面認為最起碼要和博物館方協商,而該非遺傳人喊冤稱最多為「局部仿」,並融入了自己的設計理念。
對於該事件,有專家稱,在國際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文化衍生產品的開發、收藏單位擁有藏品形象等各方面的智慧財產權,因此在某一藏品上必須受收藏單位的委託,否則就是侵權。也有專家認為阿育王塔不存在版權,也就是「文物本身沒有版權」,並指出:現在還真找不到法律規制這種行為,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責編:潘佳佳、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