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曾問日本茶道「開山之祖」村田珠光:「茶為何物?」珠光答:「茶非遊非藝,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這也是禪道的中心,所謂一味清淨、法喜禪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知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率以天下太平。」由此可見,「靜」是日本茶道中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靜」的同時,能觀察自己知足的內心,在深沉的思索在讓自己內心得以沉澱,是日本茶道的核心。行知茶文化講習所日本茶道仲夏七天的精修課程就圍繞著「靜」而展開……
茶道教育,不是照本宣科的諄諄教導,而是由身教到心傳的循循善誘。外行看茶道不過是套路的完成,實則每一階段都是由外在向內在的轉化。對於初學者,即使是最初階段的練習,也並非靠模仿所能掌握。茶道學習首重禮儀的規範,由此而進入正心誠意的境地。初學者感到不易學,實則是日常生活中禮儀的缺失,這點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尤甚。不知禮便無法習茶,這點與中國古代文人對茶之虔敬之心共通。如明代屠隆在《考槃餘事》所說:「茶之為飲,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汲泉以灌蒿萊。」小小一碗茶湯映照出你的人性,建立在諸多形式上的茶道通過燒水點茶的瑣碎卻使你得以內觀自省。同學們學習茶道首要的並不是學習如何點茶,而是學習走步、坐席、起身、開關幛子門的方式以及在茶會上作為客人如何去品飲一碗茶湯,鑑賞一個茶碗。
千玄室大宗匠曾經說過:點茶時,通過一次次洗茶筅、疊帛紗等具體的動作,我們就可以切實地一步步接近茶道之心。點茶的過程就是「向型中輸注血液的過程」。即使你的點茶動作很慢、很笨拙也不怕,只要你全力以赴地做好每一個動作,客人就會為你的點茶而感動,也會很高興地品味你點的茶。惟有如此,「型與血」才會融在一起而產生「形」。這「形」已非呆板的沒有生氣的「型」,它融入了點茶者之靈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修習茶道,將所習得的心形合一的點茶做法不只限於茶室中,同時儘可能將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這樣茶道就會更有助於每個修習者的人格修養。通過七天的學習,每一位同學都掌握了點茶的手法,雖然動作未必標準,但認真的學習態度讓人欽佩。
記者採訪千玄室大宗匠,當問到其對日本茶道的理解時,老人這樣說道:「我希望大家這樣來理解茶道:她通過主客間敬奉和飲用一碗茶,教給人們處理好最佳人際關係的訣竅;她是使人們知曉彼此融洽相處、互相敬奉,不斷拓展今日之幸福的人生指南……」而《莊子·人間世》中也說:「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歟。」寓意美好的事物需要很長的時間磨練才能形成,且要付出長久的努力,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方能水到渠成。為期一周的日本茶道精修課程雖然結束了,但我們在人世間的修行才剛剛開始,願美好而艱辛的漫漫長路上一直有你,有他,有我們……同學們,行知茶文化講習所日本茶道秋季精修課程我們再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