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古代封建社會,皇帝作為至高無上的存在,往往會為自己修築龐大的陵墓,尤其是秦始皇,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制帝國,因此他的墓葬,也可以說是空前規模的,從秦王政元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足足修築了39年,始皇陵也是古代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在秦始皇陵墓邊,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如今探尋的都有400多個,這裡面包括了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坑在內。往往有著大量珍寶的陵墓,都會遭到盜墓賊的虧死。比如說民國時期的孫殿英,就曾帶著軍隊挖掘了清朝的皇陵,很遺憾的是,秦始皇陵也沒有躲過,歷史上始皇陵數次遭到劫難,
首先是在秦王子嬰元年(公元前206年),根據《史記》記載,項羽進入關中之後,沒救可似乎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且挖掘了帝陵,不過在劉邦統一天下後,於漢高祖十二年頒布了法令,宣布對秦始皇陵保護,並且派遣20戶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看管,從此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對秦代的帝王陵墓進行保護,但是即便如此始皇陵依然數次遭災。
王莽時期,赤眉軍曾經嘗試盜挖秦陵,將挖出的器具、棺槨全部融化掉,以取銅材,南北朝時期,後趙的統治者石虎也曾經盜挖,唐朝時期,秦始皇陵再一次經過大規模破壞。
到了現代,秦始皇陵卻無人敢挖,在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便著手成立考古工作組對始皇陵開始了探究工作,不過他們的申請卻並未得到有關部門的許可。這件事情隨後也就作罷,後來也沒有科研機構再去主動提出要開發秦始皇陵,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我們看完秦始皇陵的衛星雲圖就可以知道了 ,秦始皇將自己的終身歸宿,選擇在了遠離鹹陽的驪山之河,南有驪山,北瀕臨渭水,地勢比較險峻,加上年代久遠,對其輕易的探入很有可能造成二次破壞,同時,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在秦始皇的地宮,也檢測到了大量的汞異常,說明秦始皇陵有著大量的水銀存在,這些都是開採過程當中的難題。同樣秦始皇王陵也正是因為如此,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存在,很多網友看到秦始皇的陵墓,也發出了感慨,能夠讓現代人無從下手,不愧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啊,
實際上,我國的國家文物局早有明確規定,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這也是現代考古學的準則之一,秦始皇陵作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180多個陪葬坑,尚未完全弄明白透徹,對陵墓局部結構建築或者外圍的認知也不足,因此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足以擔當的情況下,任何對秦始皇地宮的「算盤」,都是違背科學精神的。
同樣,也有人提出來,主動去發掘帝王陵墓,對先人是一種不尊重的行為,所以不值得提倡,對此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