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與氧氣—氧氣的製取

2020-12-17 初中化學大師

一、氧氣的製取

1.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實驗室利用含氧物質通過分解反應製得氧氣。

(1)反應原理

過氧化氫水+氧氣

氯酸鉀氯化鉀+氧氣

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2)實驗裝置

①實驗室用過氧化氫製取氧氣,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其反應裝置如圖A所示。

②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或氯酸鉀製取氧氣,其反應裝置如圖B所示(若用氯酸鉀為原料則不塞棉花)。

③排水集氣法收集氧氣的裝置如圖C所示;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的裝置如圖D所示。

(3)操作步驟

用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並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其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實驗步驟可以概括為「查」「裝」「定」「點」「收」「離」「熄」七個字,可用諧音記憶為「茶」「莊」定」「點」「收」「利」「息」

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把導管一端浸入水中,兩手緊握大試管外壁,如果裝置不漏氣,裡面的空氣受熱膨脹,導管口會有氣泡冒出,鬆開兩手,使它冷卻,導管中就會形成一段水柱。

②將藥品裝入試管,並把一小團棉花放在試管口,用帶導管的單孔橡膠塞塞緊管口。要用紙槽或藥匙將高錳酸鉀斜鋪在試管底部。

【注意】試管口要塞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造成堵塞。

③把實驗所用儀器固定在鐵架臺上(組裝儀器時要遵循「從左到右,從下到上」的原則),注意鐵夾夾在試管的中上部,試管口略向下傾斜;

【注意】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產生的冷凝水倒流回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

④點燃酒精燈,先使酒精燈火焰在試管下方來回移動,讓試管均勻受熱,然後對準試管中的藥品部位加熱。

【注意】試管預熱的目的是防止試管因受熱不均而炸裂。

⑤當氣泡連續、均勻地放出後,用排水法收集氣體。

【注意】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時不宜收集,這時試管中的空氣還未完全排出,收集的氣體會不純。

⑥收集完畢,將導管撤離水槽。

⑦熄滅酒精燈。

【注意】實驗結束時先撤離導管再熄滅酒精燈,防止驟冷使水倒吸導致試管炸裂。

(4)檢驗方法。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如果木條復燃,說明該集氣瓶內的氣體是氧氣。(下圖①)

(5)驗滿方法。

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時,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如果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氧氣已收集滿。(下圖②)

2.氧氣的工業製法

(1)原料:空氣。

(2)製取方法。

①液化蒸發空氣法:利用氮氣(沸點-196℃)、氧氣(沸點-183℃)沸點不同,用液化空氣分離法製取。

先將空氣加壓降溫變成液態,然後再加熱,使氮氣首先從液態空氣中蒸發出來,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態氧氣。該方法屬於物理變化。

②膜分離技術法:將空氣通過富集氧氣功能的薄膜,即可得到含氧氣量較高的空氣,用該膜進行多級分離,可得到含氧氣90%以上的富氧空氣。

【說明】實驗室製取氧氣是製取我們實驗時所需的少量氧氣,它屬於化學變化;而工業上製取氧氣則是大量製取氧氣,利用空氣分離的方法,原料來源廣泛,所製得的氧氣價格較低,它屬於物理變化。

二、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1)催化劑是指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後都沒有改變的物質(又叫觸媒)。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說明】①千萬不可將「化學反應前後」理解為「化學反應過程中」,催化劑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參與了化學反應,只是反應最終又生成了催化劑這種物質,所以總體看來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後未發生變化。②在化學反應前後,催化劑的化學性質不變,而不是物理性質不變。

(2)催化劑具有「兩變」和「兩不變」的特點

①「兩變」:a.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b.化學反應的不同,所用催化劑也要改變,即催化劑的「專一性」

②「兩不變」:a.在化學反應前後,催化劑本身的質量不變;b.在化學反應前後,催化劑本身的化學性質不變。

(3)理解催化劑概念時應注意的問題

①改變化學反應速率,包括加快和減慢。

②二氧化錳不是專用催化劑,硫酸銅溶液對過氧化氫的分解也有催化作用。

③催化劑不能增多或減少生成物的質量。

④對於能夠發生的化學反應,沒有催化劑也能進行,只不過反應速率較小或較大。

(4)催化劑在化工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石油煉製過程中,用高效催化劑生產汽油和煤油等;在汽車尾氣處理過程中,用催化劑促進有害氣體的轉化;釀造工業和製藥工業都要用酶作催化劑;橡膠工業中,在橡膠中加入炭黑作催化劑,可減慢橡膠老化的速率。

三、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

(1)化合反應

①定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叫作化合反應,它屬於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之一。②特點:反應物有多種,生成物只有一種,即「多變一」。

③表示式:A+B+……+→C。

④舉例:磷+氧氣五氧化二磷。

(2)分解反應

①定義: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的反應叫作分解反應,分解反應也屬於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之一。

②特點:反應物只有一種,生成物有多種,即「一變多」。

③表達式:A→B+C+……。

④舉例:過氧化氫=水+氧氣

重難點突破:

一、氣體發生裝置的氣密性檢查

在初中化學實驗及有關實驗設計習題中,經常涉及裝置的氣密性檢查問題。一般來說,無論採用哪種裝置製備氣體,在成套裝置組裝完畢裝入反應物之前,必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以確保實驗的順利進行。

氣密性檢查的原理是:通過氣體發生器與附設的液體構成封閉系統,依據改變系統內壓強時產生的現象(如氣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來判斷裝置的氣密性是否良好。

如圖所示裝置的氣密性檢查方法是:把導管b的下端浸入水中,用雙手緊握試管a,若導管口有氣泡冒出,鬆開手至試管冷卻後,水又回升到導管b中形成一段水柱,則證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此外,還可採用抽氣法或注水法,通過觀察氣泡的產生或液面的變化來判斷裝置的氣密性是否良好。

【例1】(南京中考)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檢查如圖所示裝置的氣密性。當緩慢推動活塞時,如果裝置氣密性良好,則能觀察到( )

A.瓶中液面明顯上升 B.長頸漏鬥內液面上升

C.瓶內氣體分子間的間隔變大 D.長頸漏鬥下端管口產生氣泡

二、氧氣的實驗室製法實驗拓展

1.高錳酸鉀製法

①補充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圖時,試管口要畫略向下傾斜,管口要塞一團棉花;導管不能伸入試管過長。

②畫酒精燈時,酒精燈中液體酒精的體積不能超過酒精燈容積的2/3。

③畫膠管時要塗黑,導管伸入集氣瓶時彎管口不能過長。

④用排水法收集氣體畫液體時,液面要用實線,不能斷開,中間用虛線;若集氣瓶中裝滿水,水中沒有氣泡,若集氣瓶中沒有裝滿水,則水中要有氣泡。

2.雙氧水(過氧化氫)製取氧氣

(1)實驗藥品:雙氧水(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

(2)反應原理:過氧化氫水+氧氣 (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3)實驗裝置

①發生裝置:該實驗為過氧化氫(液體)和二氧化錳(固體)的反應,故可採用固液不加熱型裝置製取。

②收集裝置:採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4)實驗步驟

①連接儀器,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向錐形瓶中裝入二氧化錳固體。

③固定好裝置。

④向分液漏鬥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

⑤收集氧氣。

(5)檢驗與驗滿:同高錳酸鉀檢驗方法。

(6)實驗拓展:

①如果將分液漏鬥換成長頸漏鬥,長頸漏鬥末端應該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以防止氣體逸出。

②該實驗用分液漏鬥的優點是可以控制溶液的滴加速度。

【例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結合下列裝置回答問題:

(1)寫出標註儀器的名稱:a________,b________。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應選擇的發生裝置是________(填字母),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

(3)選用E裝置收集氣體時,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________。(填序號)

①反應前,將集氣瓶注滿水,用玻璃片蓋住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②導管口開始有氣泡放出時,立即將導管口移入集氣瓶;③收集氣體後,將集氣瓶蓋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

(4)實驗室中一般用鋅粒和稀硫酸在常溫下製取氫氣,製取氫氣應選擇的發生裝置是________。(填字母)

(5)適合用D裝置收集的氣體必須具備的性質是____________。

相關焦點

  • 最新中考化學專題訓練-製取氧氣
    在上述說法中正確的是( )A.①④     B.④    C.②③     D.③ 3.下列有關製取氧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加熱二氧化錳固體可以製取氧氣  B.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時要加入催化劑C.常溫下高錳酸鉀能分解產生氧氣  D.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分解產生氧氣
  • 2019初三化學氧氣的製取習題總結
    初三化學氧氣的製取習題總結 1、檢驗氧氣的方法的是() A.向集氣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B.聞集氣瓶中氣體的氣味 C.觀察氣體的顏色 D.用帶火星的木條插入瓶中,看是否復燃 2、在「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反應中二氧化錳是()
  • 初三化學人教版製取氧氣基礎練習題及答案
    初三化學人教版製取氧氣基礎練習題及答案 一、選擇題: 1、與二氧化錳顏色相同的物質是 A. 氧化鎂              B. 四氧化三鐵         C. 高錳酸鉀      D.
  • 初中化學考點總結:氧氣
    1.氧氣的性質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稍大;常溫時,1L水中能溶解30mL氧氣(水中生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氣呼吸的)。3.氧氣的製取實驗室製取:分解過氧化氫溶液製取氧氣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加熱氯酸鉀製取氧氣催化劑:
  • 氧氣的實驗室製法和氧氣的性質
    1實驗目的1.學習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2.加深對氧氣性質的認識。4考題再現(2019 黃岡)實驗室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請結合下列裝置,回答問題:(1)寫出儀器X的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2)要製備較為純淨的氧氣,應選用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是_________(填序號),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
  • 中考化學知識點:氧氣的製法
    知識點五:氧氣的製法 1、 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實驗室製取氧氣時,需要從藥品、反應原理、製取裝置、收集裝置、操作步驟、檢測方法等方面進行考慮 (1) 藥品:過氧化氫、二氧化錳、高錳酸鉀、氯酸鈉 (2) 反應原理: a.過氧化氫 二氧化錳 水+氧氣 b.高錳酸鉀 加熱 錳酸鉀+二氧化錳
  • 分解過氧化氫製取氧氣中二氧化錳的作用
    (1)檢驗氧氣的方法是: (2)向試管傾倒少量液體時,打開細口瓶的塞子, 在桌面,手拿細口瓶,標籤 。另一隻手拿試管的 ,細口瓶口與試管口緊挨,慢慢傾倒。
  • 化學中,氧氣的性質總結
    生活中地球上的萬物都離不開空氣,其中空氣中的氧氣對我們來說不可或缺,那麼,氧氣有著怎樣的性質呢?我們又是怎樣來製取的呢?今天咱們一起來總結。一.氧氣的物理性質1.無色、無味的氣體;2.密度比空氣大;3.不易溶於水;4.三態變化:氧氣 (無色)→ 液氧(淡藍色) → 固態氧(淡藍色)二.氧氣的化學性質
  • 直擊中考:常見氣體——氧氣的製備
    初中化學常見氣體的製備主要涉及兩個:二氧化碳和氧氣。本文就氧氣的製取總結如下一、選擇氣體發生裝置的依據根據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條件可以把常見的氣體發生裝置分為:固液常溫裝置和固固加熱裝置。二、收集氣體的方法選擇依據:氣體密度、水溶性向下排空氣法——適用於:密度比空氣小且不與空氣中的成分反應的氣體向上排空氣法——適用於: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中的成分反應的氣體排水法——適用於:不易或難溶於水且不與水反應的氣體
  • 人教版化學中考一輪複習考點梳理突破4氧氣
    例如:硫在空氣中燃燒產生微弱的淡藍色火焰,而硫在氧氣中燃燒產生藍紫色火焰,放熱,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碳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是實驗結論而不是實驗現象;點燃的鐵絲在O2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熱,生成黑色固體。【命題解讀】考查內容包括:①實驗室製取O2的反應原理;②催化劑及催化作用;③驗滿方法;④檢驗方法;⑤收集O2的方法;⑥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等。
  • 2019年中考化學複習之氧氣的性質
    氧氣   (一)性質   1.氧氣的物理性質:不易溶於水,密度比空氣的略大。液氧、固態氧淡藍色。工業上製取氧氣的方法:分離液態空氣——物理變化。   2.氧氣的化學性質:支持燃燒,有助燃性。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劑。
  • 2018年中考化學知識要點總結:氧氣的性質、用途和製法、學法指導
    氧氣是初中化學重點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一個新課,它對以後學習化學知識和學習化學的興趣,有著重要的影響。氧氣的實驗室製法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化學知識,學習這部分知識,對今後學習化學知識有著重要意義,對於學習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性質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 2021年初中七年級化學知識點: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七年級化學知識點: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7.氧氣的物理性質:不易溶於水,密度比空氣的略大。液氧、固態氧淡藍色。工業上製取氧氣的方法:分離液態空氣-----物理變化。
  • 2018年中考化學知識要點總結:氧氣的性質、用途和製法、學法指導
    氧氣是初中化學重點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一個新課,它對以後學習化學知識和學習化學的興趣,有著重要的影響。氧氣的實驗室製法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化學知識,學習這部分知識,對今後學習化學知識有著重要意義,對於學習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性質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 氧氣檢測儀中螢光氧氣傳感器的作用
    氧氣檢測儀是一款個人可攜式氣體檢測報警儀,它的傳感器採用電化學傳感器,反應靈敏,適用於在工礦企業環境空氣中連續檢測氧氣的百分比濃度,當環境濃度偏高時,進行高限、低限聲、光、震動報警,警示現場人員儘快撤離危險區域。
  • 中考化學高頻考點-物質在氧氣(或空氣中)燃燒
    本知識點主要考點有:①物質在氧氣(或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描述;②燃燒實驗的操作及注意事項;③物質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等.一般在選擇題中出現,少量出現在填空題或實驗探究題中在描述實驗現象時,一定要以實驗客觀事實為依據,尤其注意是在空氣中燃燒還是在氧氣中燃燒,另外不要把實驗現象與結論混淆。[易錯警示]在描述實驗現象時,切不.可把實驗結論當作實驗現象。現象是客觀事物的外部表現形態,一般通過我們的感觀可感知,而實驗結論是我們通過對實驗現象作出的論斷。
  • 空氣中氧氣濃度的可接受極限是多少?
    從中學課本裡我們知道,空氣中氧含量為約21%,實際對應於海平面高度0米。空氣的含氧量隨高度增高,可以簡單認為呈線性增長模式。課本裡講到空氣中氧含量為約21%,對應於海平面高度0米。空氣的含氧量隨高度增高,可以簡單認為呈線性增長模式。
  • 初三化學上冊,紅磷燃燒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佔21%,氮氣的體積分數佔78%,中學化學可以用紅磷燃燒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1、實驗原理紅磷在密封的集氣瓶中燃燒生成固體的五氧化二磷,將集氣瓶中,空氣中的氧氣消耗掉,集氣瓶中的氣壓下降,燒杯中的水壓入集氣瓶中,壓人水的體積剛好等於消耗的氧氣體積,最終所測的氧氣體積約佔整個集氣瓶中空氣的1/5。
  • 飛機氧氣面罩裡的氧氣從哪裡來?
    飛機氧氣面罩裡的氧氣從哪裡來?可是在飛機客艙內,我們仍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這是從哪裡來的呢?而空姐每次安全廣播時說的氧氣面罩裡是有氧氣瓶嗎?今天,小編通通來解答������▌客艙內的空氣是怎麼來的?
  • 如何從空氣中分離出氧氣和氮氣?
    氧氣與氮氣的沸點不同,所以可通過液化空氣的方法使它們分離。地球上的空氣主要是由氧氣和氮氣構成的,氮氣佔78%,氧氣佔21%,其他所有的氣體才佔1%。籠統地說,地球上的空氣氮氣佔八成,氧氣佔兩成。要分離它們,首先就要將空氣液化。液化空氣如果把溫度降低,空氣中所有的氣體都能凝結為液體。這看似簡單的常識,18世紀中期以前幾乎無人知曉。直到18世紀末,才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所領悟。隨後,道爾頓繼承了這一思路,在1801年,他強調:「一切彈性流體都可以化成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