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支付寶、微信等行動支付軟體的崛起,國人已經逐漸養成了不帶現金的習慣。
根據麥肯錫發布的《2020年全球支付報告》,中國現金交易在所有支付交易中的佔比,從2010年的99%下降到了2020年的41%。
同時根據易觀發布的數據,2020年第1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了534878.3億元 ,其中支付寶以54.97%的市場份額佔據著行動支付市場的頭一把交椅,而微信則緊隨其後,以38.92%的市場份額排名第2。
由此可見,支付寶與微信幾乎覆蓋了整個國內行動支付市場。尤其是支付寶的表現極為亮眼,它幾乎佔據著中國行動支付市場的「大半江山」,就連微信也與之相差了約16%的市場份額。
不得不說,行動支付現在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無論是交通出行,還是逛街買菜,亦或是其他的生活消費,我們只需要通過手機掃碼來完成付款,既省去了商家找零錢的麻煩,也避免了人們出門忘帶現金的尷尬。
當然提到行動支付,我們還是要感謝馬雲,畢竟當年是他最早推出的行動支付軟體,才慢慢地改變了人們的支付方式,並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據了解,目前支付寶全球用戶數量已經突破了10億,而月活人數也超過了6億,其已經成為一款國民級的行動支付軟體。
不過支付寶雖然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績,但馬雲似乎卻並「不感興趣」,因為他曾預言「支付寶的掃碼支付將退出歷史舞臺」,因為新的支付方式比掃碼支付還要方便。
刷臉支付
相信「刷臉支付」現在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詞了,目前在一些商場或是旅遊的地方,就已經出現了刷臉支付機器。用戶在付款時不需要任何輔助工具,只要你帶上一張「臉」,並將它對準鏡頭就可以輕鬆完成支付了。
很顯然,刷臉支付比掃碼支付更節省時間,畢竟拿出手機並打開「掃一掃」這個過程,還是會耽誤幾十秒的時間,如果恰好趕上手機卡頓或網絡不好,那就更要費時。而掃臉支付就不用擔心手機卡頓和網絡問題,幾乎幾秒鐘就可以完成支付。
而且刷臉支付的安全問題也幾乎不用擔心,因為機器除了會識別用戶的大致樣貌以外,還會掃描記錄用戶的眼球、眼紋等相關信息,並通過大數據智能分析,以此來識別用戶身份。所以用戶很難在身份上造假,就算拿著其他人的照片來掃,也無法通過機器驗證。
無感支付
無感支付雖然聽起來有些陌生,但說起「ETC」相信就有很多人明白了,其實ETC運用的就是無感支付。無感支付的原理是通過識別技術,掃描與銀行卡捆綁的支付工具,從而實現快捷的支付服務。
目前該技術主要運用在高速路收費站和停車場中,廣大的車主不用下車就可以輕鬆完成支付。當然,無感支付除了能運用在ETC中以外,它還可以運用在地鐵交通、無人超市、銀行業務等多個領域當中。
無感支付其實與刷臉支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通過掃描並核實信息才完成交易的,只不過無感支付更多的是識別圖像和物品,而刷臉支付是識別生物人像。
比起掃碼支付,無感支付顯然也是更便捷些,因為無感支付不需要人們刻意地去進行付款動作,而是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付款了,這樣比刷臉支付還要簡便。
數字人民幣支付
數字人民幣是央行還未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也就是「數字貨幣電子支付」。數字人民幣與真實的人民幣價值等同,而且未來人們不需要銀行帳戶就可以開立數字人民幣錢包,除了本國人民可以使用外,境外的國際友人也可以通過數字人民幣錢包,實現金融交易。
而且數字人民幣交易不是「銀行轉帳」,而是實實在在的「現金交易」,不需要第三方銀行的協助,所以數字人民幣沒有跨行轉帳與提現的手續費。人們在付款時需要打開「數字人民幣APP」,進行相應操作即可。
目前數字人民幣還在一些地區進行試點當中,如果未來能夠得到普及,也許老闆發工資就不會打到你的卡裡了,而是直接發到你的數字人民幣APP裡,相信這樣做的話,人們可能就用不上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了。
總的來看,這3種支付方式都各有優勢,如果他們能夠得到普及,那麼掃碼支付可能真的會逐步被取代,或者被相應弱化。看來馬雲說的話沒錯,未來掃碼支付退出歷史舞臺也說不定。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你們喜歡掃碼支付還是新的支付方式?
(本文由科技耳目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