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愛戴高帽,送他一頂又何妨!拍馬屁?不存在!叫誇人的藝術

2020-12-13 小讀怡情久讀情深

有一個故事說:山上有一對師徒,徒弟考上功名,要下山做官了,師傅問他:「官場複雜,你下山後如何處事?」徒弟答:「我準備了一百頂高帽,逢人給他戴一頂高帽即可。」師傅生氣的訓斥到:「糊塗!只有小人才喜歡戴高帽,怎麼可能人人都喜歡?」徒弟答:「山下那些人粗俗淺陋,不比師傅您境界高遠,一頂高帽足以讓他們對我和氣三分。」師傅聽罷,笑了起來:「說的也是。」徒弟走下山,默默嘆息:一百頂高帽現在只剩99頂了!

戴高帽,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拍馬屁」了,也可以雅稱為「誇人的藝術」。

「拍馬屁」本來不是壞事

一位著名的西方哲人(具體是誰,這個真不知道了,捂臉)說過,中國人民的思維習慣中,感性壓倒理性,所以經常愛得如痴如醉、恨得不共戴天,走極端、不淡定。這話絕對是錯的。比如三個人去吃火鍋,南方人蘸香油、北方人蘸麻醬,還有一位山西人默默端了一小碗醋,桌上湯鍋居然是九宮格。大家酸甜麻辣鹹鮮,各吃各的,嗨得不行。這種和諧景象,每天晚上都同時上演幾千萬次。憑啥黑咱們中國人走極端呢?

但仔細想想,這話也不是全錯。比如「拍馬屁」這個詞語,原本只是誇讚對方、拉近距離的溝通手段(據說元人善騎,見面拍拍對方馬屁股,稱讚寶馬良駒,以示友好),多年來卻被引申為「無節操」討好別人、特別是上級領導的代名詞。這不就是走了極端?

還有一個典故:一次,孫權見到諸葛恪(諸葛瑾之子),問他:「你爸和你叔(指諸葛亮)誰更牛?」 諸葛恪想都沒想,應聲回答:「我爸。」 孫權納悶兒啊:「你叔叔在蜀漢大權獨攬,治理國家政治清明,軍事上平定南蠻,做了那麼多大事,你爹就是東吳一普通官員,你憑啥說你爸牛?」 諸葛恪:「我爸知道該跟著誰幹。」

所以,不要忘了,誰都希望得到認可,這是萬年不變的人性。

小孩學走路,你給鼓掌喝彩,他就走得更遠、更起勁;

媽媽在家做飯,你誇一句好吃,辛勞頓時消除大半;

坐高鐵,想跟鄰座交個朋友,上來先問你家是哪兒的?嘿,山東的,我最喜歡跟山東人交朋友,爽快!

到菜市場買菜砍價,你不能說「嘿,大姐你這菜都不新鮮了,給我便宜點吧」,小心大姐拿刀砍你。 「嘿,大姐你這菜跟別家真不一樣,又新鮮又實誠,以後我就買你家了,長期客戶給便宜點?」這麼說話,大姐指定給你打9折,還送你兩根胡蘿蔔。

可見,生活中的「馬屁」簡直隨處可見。恭維別人跟「節操」沒啥關係,反倒是體現一個人的情商和溝通技巧。我們常說,某人「會說話」,其實準確地說,是人家「會誇人」。借用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賈玲老師的一句臺詞,「愛誇人的姑娘,運氣不會差!」

2 為啥大家討厭「拍馬屁」?

當然,之所以「馬屁」這個詞變成貶義,恐怕是有些緣由的。

史書記載,南宋奸相韓侂胄新修了一座氣勢恢宏的莊園,一天他帶著手下來到山莊,環顧四周後隨口說,可惜聽不見雞鳴狗吠之聲。大家繼續向前遊覽,走著走著,突然聽到一聲聲公雞打鳴,又有狗吠聲不絕人耳。韓侂胄大喜,最後才發現是趙師睪躲在草叢中,撅著屁股,老韓捧腹大笑。從此韓侂胄對趙師睪另眼相看,不久就提拔其為工部侍郎。

這種故事流傳開來,大家對無底線逢迎上級、博取功名,把廉恥二字拋在腦後的做法,當然是深惡痛絕。但仔細想想,趙大人這種做法,早已經遠遠超出了交往法則、溝通技巧的層面。趙大人給韓大人提供的,也絕非什麼尋常意義的「認可」,而是卑躬屈膝的奴相和自輕自賤的惡搞。嚴格來說,這根本不叫「拍馬屁」或者「恭維人」,而是一種人格出賣、人身依附。

3 「馬屁」到底應該怎麼拍?

前文已經說過,「拍馬屁」實際是被汙名化的一個概念。我們不鼓勵大家「拍馬屁」,但鼓勵大家學會「誇人」。

「誇人」要有四個字的口訣:

其一,「誠」。有人可能想,真實想法藏在我心裡,「口蜜腹劍」你怎麼知道?實則不然。,每個人都沒有秘密可言。你所謂的真實想法,一定會在經意和不經意間流露出來。你的處心積慮,不過是別人眼中的拙劣表演。所以,寧可不誇人,也不要言不由衷、偽善做作。那我確實不喜歡領導,可又不得不誇怎麼辦?很簡單,任何人都有閃光點,即便是再討厭對方,他身上也有可取之處。你要做的,就是善於發現、真誠表達。僅此而已。

其二,「準」。只有一片真心還不夠,還要有精確提煉和表達的能力。比如,明明對方工作能力很強、效率很高,在短時間內就把所有任務都完成得很出色。你就不要誇讚對方吃苦耐勞、全身心鋪在工作上。這種誇獎,既沒有抓住重點,又存在一定的風險。比如人家工作做得很好,富餘時間在讀在職學位或者做一些個人的事情。你的誇獎,可能就引起對方的警惕。本是好意,如果被當做「敲打」和「暗示」,反而疏遠了雙方的距離,豈不尷尬?除此之外,誇人之前,信息也要掌握準確。別誇人誇成了」車禍現場「!

其三,「恰」。兩層含義:一方面,誇獎要適度,過猶不及。比如,這個人在單位範圍內很優秀,不代表在上級單位視野內也很優秀,更不意味著在年輕人群體中的典型意義。誇獎時,聊聊幾句、點到為止即可。切忌大張旗鼓、大肆渲染。過度誇張的讚美,在對方看來一定是不真誠的,甚至引發反感;另一方面,誇獎要符合身份。下級不能隨意公開誇讚上級,特別是當著上上級的面。平級可以誇讚平級,但只能誇細節,不能作總體性的評價。上級可以誇讚下級,但如果現場有多位下級,要注意其他人的感受。

其四,「慎」。也有兩層含義。一方面,誇獎的次數和力度要控制,誇獎好比一頂頂帽子,送得出去、收不回來。把零售搞成批發,帽子只能貶值,實際意義會大幅縮水;另一方面,職場人際關係比較複雜,選擇誇獎對象、誇獎內容和誇獎時機都要慎重,避免觸及敏感人物、敏感事項,切不要讓自己輕易捲入風波和紛爭。

相關焦點

  • 人人都愛戴高帽,送他一頂又何妨!拍馬屁?不存在!叫誇人的藝術
    有一個故事說:山上有一對師徒,徒弟考上功名,要下山做官了,師傅問他:「官場複雜,你下山後如何處事?」徒弟答:「我準備了一百頂高帽,逢人給他戴一頂高帽即可。」師傅生氣的訓斥到:「糊塗!只有小人才喜歡戴高帽,怎麼可能人人都喜歡?」徒弟答:「山下那些人粗俗淺陋,不比師傅您境界高遠,一頂高帽足以讓他們對我和氣三分。」師傅聽罷,笑了起來:「說的也是。」
  • 會拍馬屁的人更容易成功?如何優雅的拍馬屁?
    我相信點進來這篇文章的各位朋友都是高尚的人,是不屑於拍馬屁的人,只是為了揭露拍馬屁的醜陋嘴臉。為你們鼓掌。拍馬屁也稱為戴高帽,自古有之。傳言有一個學生出師,師父把他叫到書房問他有什麼準備,他說我準備了100頂高帽,見人就給別人戴高帽。
  • 拍馬屁、戴高帽,糖衣炮彈的外衣下,裹藏著怎麼樣的機心?
    我說是被別人送來的高帽砸死的!這話有點誇張,但並不為過。都知道「戴高帽」的意思,是奉承別人叫做「給人戴高帽」,那「戴高樂」又是怎麼回事?兩者有關係嗎?法國的戴高樂是不是喜歡給別人「戴高帽「?也沒有抓到什麼確鑿的證據。相反,戴高樂會堅持已見,不太習慣去奉迎別人,所以在上個世紀40年代,還是過得比較跌宕起伏的。
  • 戴「高帽」的技巧與實質
    一衙役知其所愛,故意與旁人耳語:「凡是當官的,大抵都喜受人奉承,只有我們主人不這樣,對別人讚譽看得很輕!」縣令聽到忙將衙役叫到跟前,手舞足蹈,不住地表揚:「呀!只有你才了解我!」從此對衙役更加親近了。無獨有偶,清代獨逸窩退士《笑笑錄》亦收錄一則典故———《高帽》,大意是:世俗都說諂媚於人是戴「高帽」。一老師有兩位學生初放外任,臨行前一同去拜見老師。
  • 一分鐘學堂 | 戴高帽
    我們把那些喜歡別人當面奉承的人叫「好戴高帽者」。俗世把那些喜歡被當面奉承的人叫「喜戴高帽者」。據說,有一個京官要派到外地,於是去告別他的老師。老師說:「地方官不好當,要小心謹慎才對。」學生說:「我準備了一百個高帽子,逢人就送他一頂,應該會相處融洽吧!」老師聽了,很是生氣:「讀書人講究正直坦率,何必如此乎?」學生連忙說:「天下像老師這樣不喜歡被奉承的又有幾個呢!」
  • 如何當眾給人戴高帽,還不讓人覺得是拍馬屁,高情商的人都這樣做
    1、當眾誇,當眾給人戴高帽到底拍馬屁和高情商有什麼區別?這兩者都是對別人說好話。所以有人覺得當面誇獎別人就是在拍馬屁。這樣做會讓別人不齒也會讓自己尷尬。很簡單的判斷標準,那就是你說的事情,如果是真正發生的,那麼你就是在讚美。如果他不論做什麼事情,你都是這一套說辭,那麼你就是在拍馬屁。
  • 親切稱呼可以縮短彼此距離,學會給人戴「高帽」
    當他走進診療室後,看到從未有過的乾淨、光亮的鉻制杯託放在儲存櫃裡。面對工作不力的女傭,費倫特醫生可以指責她,但這樣做只會引起她的怨憤,當然,醫生也可以另請一名女傭,但新女傭也未必會比阿格尼絲做得更好。於是費倫特醫生選擇送對方一頂「高帽」,為了這個小小的讚美,女傭工作得更加賣力認真,那麼,她用了多少額外時間呢?一點都沒有。
  • 親切稱呼可以縮短彼此距離,學會給人戴「高帽」
    當他走進診療室後,看到從未有過的乾淨、光亮的鉻制杯託放在儲存櫃裡。面對工作不力的女傭,費倫特醫生可以指責她,但這樣做只會引起她的怨憤,當然,醫生也可以另請一名女傭,但新女傭也未必會比阿格尼絲做得更好。於是費倫特醫生選擇送對方一頂「高帽」,為了這個小小的讚美,女傭工作得更加賣力認真,那麼,她用了多少額外時間呢?一點都沒有。
  • 李清照的經典「馬屁詩」,把皇帝皇后貴妃都誇了,句句誇在點子上
    眾所周知,中國是人情社會,現代人相互之間還要恭維一下,更不要說古代了,而在拍馬屁這件事,是需要能力的,馬屁如果拍得好,那叫情商高,拍得頂好的,那叫生活的藝術。在文壇的數首馬屁詩中,最高明的當屬明朝的解縉,某日解縉與朱元璋在御花園的池塘釣魚,解縉技術好,一會會功夫就釣到好多條大魚,而皇上釣了半天則一無所獲,甚為尷尬鬱悶。
  • 「愛戴高帽,自受圈套」,人生的這三個「圈套」,越早看清越好
    雖然有時候旁觀者清,但是往往當局者迷,很多人都看不清自己可能會面臨的套路。而人到中年的時候套路往往也是最多的時候,因為這時候不少人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很容易被人「坑」。人生需要早早看清的三個「圈套」,離得越遠,福氣才會越多。一、愛戴高帽,自受圈套不少人到了五十歲這樣的年紀,基本上出於生活富足,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
  • 為什麼在職場會拍馬屁的人,比有能力的人混的好?
    拍馬屁,千百年來自帶貶意,被當做是一種不當行為,只要一提到它,很多人就是一臉不屑。我覺得,在職場,拍馬屁是一門藝術,用得好,不管對自身還是對工作,都有好處。所以會拍馬屁的人混得好也不奇怪,下面就說說我的理解。
  • 如何當眾給人戴高帽,還不讓人覺得是拍馬屁,高情商的人都這樣做
    1、當眾誇,當眾給人戴高帽到底拍馬屁和高情商有什麼區別?這兩者都是對別人說好話。所以有人覺得當面誇獎別人就是在拍馬屁。這樣做會讓別人不齒也會讓自己尷尬。很簡單的判斷標準,那就是你說的事情,如果是真正發生的,那麼你就是在讚美。如果他不論做什麼事情,你都是這一套說辭,那麼你就是在拍馬屁。
  • 研究古人"拍馬屁"之道,我才發現這門藝術太深奧
    故本文將從古人們"拍馬屁"的故事著手,介紹"拍馬屁"一詞的起源以及產生這門藝術的背後邏輯,再研究古人們的"拍馬屁"之道,最後加以總結和反思。"拍馬屁"的由來"拍馬屁"這一詞大概可以追溯到元朝,那時的蒙古是一個產馬大區,百姓們常常牽馬在路上溜達,所以也就避免不了與人相遇。
  • 元始的三大弟子,兩個無人不知,人人愛戴,一個地位超過了如來
    一:兩個無人不知,人人愛戴無人不知暫且不論,單說愛戴,非但後世,即便封神之中,這倆位,都人人愛戴到了敵人都不願傷害的地步。為什麼這麼說?但元始的這位弟子,對手見了,都不願與他為敵,擔心傷到他。風吼陣前,董天君殷切相勸:道友,你是為善好樂之客,速回去,再著別個來,休惹苦惱。不賣關子,這位風吼陣陣主董天君,都不忍傷害的元始弟子,就是十二金仙之一的慈航道人!封神後,慈航道人入了西方教,為觀音菩薩。
  • 營銷技巧:聽完他的讚美,別人是在拍馬屁
    羅永浩曾經在一次節目中即興上臺講話,他讚美了柴靜:和多年前見到時一樣好看。網友紛紛表示:聽完他的讚美,別人是在拍馬屁。讚美在我看來是每個人必學的社交能力,因為讚美是一種很好的社交能力。很多人會錯誤地理解讚美,認為讚美就是拍馬屁,之所以很多年輕人都不喜歡去讚美別人,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讚美是一種虛偽的表現。我們今天就來談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讚美。其實讚美不是拍馬屁,它和拍馬屁有著本質的區別,讚美在於發現對方的優點,而拍馬屁是創造對方的優點。就比如說一個人很胖,你卻硬要說她身材好,你這不是拍馬屁嗎?
  • 江湖大忌|行走江湖最怕的是誇人誇得讓人想揍你
    以前江湖,一言不合就開打的那是常有的事,江湖人都好面子,人混得好不好,最主要就看面子罩不罩,所謂江湖就是人情事故,一句話就把人懟得下不了臺,揍你肯定沒商量。很多時候遇見女神或者偶像,想拋個橄欖枝,結果橄欖是扔出去了,卻把人砸了,氣氛就是這麼尬!
  • 你會誇人嗎?怎麼誇的
    人人都喜歡讚美,喜歡被人誇。但是,如果你誇不到心裡去,也會讓人不開心的。比如,見到一個比較胖的姑娘,你誇她身材好,見到一個比較矮的姑娘,你誇她個子高挑。估計聽的人也會很鬱悶吧。那麼,誇別人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 從「拍馬屁」到「彩虹屁」的斷想
    「爸爸,那為什麼非得要說拍馬屁,卻不說拍驢屁,拍豬屁呢?」他又開始刨根究底了。 「哦,這是因為古時候,人們把馬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兩個騎馬的人相遇了,常常要拍一拍對方的馬的屁股,看看是不是膘肥體壯,一邊拍,一邊說」好馬!好馬!」這樣馬的主人聽了之後就很開心,因為誇這個馬實際上也是在誇馬的主人。
  • 李清照的經典「馬屁詩」,把皇帝皇后貴妃都誇了,句句誇在點子上
    眾所周知,中國是人情社會,現代人相互之間還要恭維一下,更不要說古代了,而在拍馬屁這件事,是需要能力的,馬屁如果拍得好,那叫情商高,拍得頂好的,那叫生活的藝術。在文壇的數首馬屁詩中,最高明的當屬明朝的解縉,某日解縉與朱元璋在御花園的池塘釣魚,解縉技術好,一會會功夫就釣到好多條大魚,而皇上釣了半天則一無所獲,甚為尷尬鬱悶。
  • 職場中如何拍馬屁而又不會讓人討厭,看完你就懂了
    他馬上板臉,你看看我是那種人嗎?只要哪個幹部被我發現,在拍馬屁,我馬上辭退他,因為我遲早會被他害死。中國的老總沒有一個喜歡用拍馬屁的幹部,沒有。我再問幹部,我說你喜歡拍老總的馬屁嗎?他那臉都很難看。我拍什麼馬屁?我工作做好了就好了。我拍什麼馬屁?其實,很多人都是在無意中接受了別人的「馬屁」而不自知,這是很高的一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