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面向公眾開放。一大早,從四面八方特地趕來的觀眾便湧入展館,重溫共和國70年來走過的光輝歲月。
本次展覽採用編年體形式,分為「序廳」「屹立東方」「改革開放」「走向復興」「人間正道」五個部分。在展覽條目和展品設計上,既突出「國事」「大事」,也關注老百姓身邊的「家事」「小事」,並對70年來相關領域取得的150個「新中國第一」進行展示。
蛟龍號、墨子號、C919大飛機、神威·太湖之光……一件件大國重器、大國名片,讓參觀者們心潮澎湃。68歲的「雙百人物」包起帆,昨天從上海特意趕來,看到新中國70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激動地說:「70年,於人類歷史長河不過一朵浪花,可對於大國重器鑄造的大國名片而言,這段崢嶸歲月、國家往事,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巨變。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我們才會有今天乃至將來的美好生活。」
退出歷史舞臺的糧票、首張電子社保卡的誕生、影響深遠的廁所革命……展覽中,一項項關乎百姓生活的民生實事,讓年過七旬的王明利感觸頗深,「現在的好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珍惜!」
據了解,本次展覽對公眾開放時間為9月24日和26日全天、27日上午、28日下午、29日下午,10月1日將暫停展覽一天,10月2日以後正常開展。展覽期間,北京展覽館開館時間為每日9時至17時,閉館前1小時停止安檢入館。參觀展覽時長建議為1.5小時。
到達北京展覽館後,觀眾可憑本人身份證(軍官證、護照、戶口本等)在北京展覽館文化廣場東南側「領票處」領取當日門票,自覺接受安全檢查後進入展館。本次展覽不設網上預約渠道。為方便社會公眾觀展,自9月29日起,社會公眾可以參觀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隨時隨地體驗展覽、感受成就、重溫精彩。
沿著展覽長廊的「時光隧道」一路前行,一張張圖片展板、一段段視頻資料、一項項互動體驗,不僅讓人們撫今追昔,感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件件大國重器的實物模型,更是讓參觀者倍感自豪。
港珠澳大橋的視頻,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觀看。視頻中,碧波之上,一橋飛架香港、澳門、珠海三地,以氣貫長虹的「中國跨度」,飛越滄海百年的歷史風雲,展現出當代中國的風採。「400多項新專利,7項世界之最,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這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的跨海大橋,建設者們克服許多世界級難題,集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身穿紅色制服的講解員,言語中滿是自信。
觀眾跟隨講解員,一路前行。「嚯,中國『天眼』!」和共和國同齡的張保國,一眼認出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模型。身為老年「科技粉」,他向身邊的老伴兒介紹,「這是一個約30個足球場大小的高靈敏度巨型射電望遠鏡!」
「它看起來像一口鍋,如果遇到暴雨,該如何排水呢?」面對老伴兒的提問,張保國一時答不上來,便向講解員請教。「它採用的是索網結構,說白了就是望遠鏡的面板上有許多的洞,就是下再大的暴雨,也可以順利排水。」講解員表示,由於天眼所在的位置是貴州一個天然形成的大坑,屬於喀斯特地貌,本身巖石的排水性就很好,排水效率是人工挖的坑所不能比的。而且針對排水也設計了專門的隧道排水工程,各種排水溝一應俱全,不會那麼輕易積水的。此外,專家們還對望遠鏡下方的土石和地基進行了一系列設計,例如低洼地帶如何進行排水等,所以這口巨大的射電望遠鏡並不會被水淹,更不會被水裝滿。
中國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首飛成功,新中國第一個民用機場建成使用,第一臺電視機研製成功,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展覽中,150個「新中國第一」如顆顆珍珠,在70年壯闊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參觀此次展覽,感受到祖國的變化,作為中國人自豪感油然而生。」161中學的退休教師盧先生是進入展廳的第一批觀眾,今早在新聞裡聽到展覽開幕的消息,他匆匆吃過早飯就乘車從西四環趕來。「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核試驗場爆炸成功,打破了少數國家的核壟斷。毛澤東曾說,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隨著解說員的講解,盧先生的目光停留在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模型和展示視頻上,「當時我正在上高一,在教室裡聽到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我們作為青年學生相當振奮,為國家在世界站住腳跟感到無比自豪,也在心中埋下了要努力讀書報國的種子。原來咱們沒有的技術,現在我們都站在世界的前沿。」盧先生激動地說。
「當時的科學家在曠野上搭個棚子,用算盤計算出一個個精密的數據,現在我們一個按鈕就能解決如此龐大的計算。通過展覽,我們能直觀地感受到國家越來越強大。」伴著《東方紅》的歌曲,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映入眼帘,從事科研工作的楊先生說,每每看到我國在科研領域邁出的每一步堅定的腳印,總有一股暖流湧上心頭。
1956年7月,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型飛機試飛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當時少數幾個能夠製造噴氣式飛機的國家之一。1958年3月,北京首都機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民用機場。「我的工作需要經常坐飛機往返各地,看到祖國建成的第一個機場的景象,對比現在建成的大興國際機場和首都國際機場,真是巨大飛躍!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基礎設施對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制約十分明顯。今天的中國,一日千裡已不是夢想,通信、交通,網絡覆蓋之廣、通達之深,令世界驚嘆,令國人自豪。」市民劉先生說。
「瞧,這不是咱們年輕時候最時髦的『的確良』嘛!」70年代展櫃中,七件第一代化纖產品「的確良」衣物整齊擺放,除了傳統的純色以外,還有格子、條紋、波點等各式花色,61歲的市民王慶霞不禁感慨,「現在都講究要穿純棉的,可當年哪兒那麼多棉布啊!不管布料、成衣還是床上用品,統統要憑布票購買,一年到頭都難得穿上一件新衣裳。老話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後來有了『的確良』,才算解決了大問題。」
據介紹,1977年4月,上海石化一期工程建成,每年生產10萬噸化纖產品,可向全國人民每人提供3尺「的確良」。用薴麻纖維和化學纖維混紡的「麻的確良」美觀耐用,具有挺括免燙、易洗快幹的特點,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這收音機看著真親切!」「那種小三輪我小時候也騎過呢!」「縫紉機我家現在還有呢!」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用品展示櫃前,引來不少觀眾駐足,一件件老物件勾起大家的往昔記憶。拾級而上,高度還原的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家庭場景和城市家庭場景也成了觀眾們的拍照勝地。
「那時候,大家條件都很艱苦,誰家要能有臺這樣的小電視,都得一大群人圍著看。」對於眼前的場景,58歲的程勝唏噓不已,「這些年,國家越來越強大,咱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明顯改善,真是趕上了好時代!」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熟悉的旋律從講解員口中傳來,不少觀眾會心一笑,「1986年電視劇《西遊記》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該劇重播次數超過2000次。此後播出的《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跟《西遊記》一樣,體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都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我們是充滿激情的60年代人,我出生的那天察隅是個多雲的日子。」在展覽時間線上的1956年處,50歲的觀眾仁青措姆在屏幕輸入出生日期和地點,查詢到了她生日那天的天氣。仁青措姆興奮地與屏幕合影,她說自己是第一批到內地讀書的西藏孩子,見證了祖國的發展。「得知我出生那天陽光明媚,非常開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呂松激動地說。1956年6月,氣象部門開始向公眾發布天氣預報,7月1日《人民日報》首次刊登天氣預報。今天,隨著智能化應用加快,人們已經可以獲取精細化、個性化的天氣預報。
在展廳1977年部分,一塊可以生成高考準考證的互動屏幕吸引了很多觀眾。從事電磁線監測研發的工人蘇保信掃碼保存了自己的準考證,「我之前上的是中專,很遺憾沒有高考,但在這裡補上了自己的『高考準考證』。我也是國家恢復教育制度的受益者,教育改變了人們的命運。」
「看,我的頭像出現在太空人身上了!」在記錄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歷史的展板前,「太空遨遊」留影互動區域讓冉女士興奮地呼喊同伴一起參與。「通過拍照,我也當了一把太空人。國家的科技日新月異,越來越強大,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很驕傲。」
展廳裡的互動裝置除了互動屏幕,還有一處十分「硬核」的大傢伙——VR傘降模擬訓練系統。2014年3月,中央軍委印發《關於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的意見》,為全軍和武警部隊從實戰需要出發從難從嚴訓練提供重要依據。據了解,VR傘降模擬器是結合先進的VR和人機互動技術,針對空降跳傘訓練設計研發的,體驗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10點至11點,下午2點半至4點。觀眾需要聯繫現場工作人員預約登記,進行體驗。
在展覽現場,身著藍白制服的志願者們也是一道亮麗風景線。從今天起至12月31日,將有2840名志願者為國慶70周年大型成就展提供問詢服務、現場引導、秩序維護、協助互動體驗等服務工作。這也是繼9月1日6.8萬名城市志願者上崗服務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中又一批志願者集中亮相。
這些志願者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3所高校和企業。來自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志願者代表姚文杰說,本周內將有200名來自北大的學生參與此次大型成就展的志願服務。去年,作為一名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志願者,小姚曾和其他志願者小夥伴們一同奔走在展現首都風貌的10條採訪線路上,「去年服務期間,我單日的步數達到了40000步。這次國慶70周年大型成就展,我們也將以全身心的愛和熱情,以專業的素養和態度,盡己所能,全力以赴。」
上午10點半,剛剛結束志願服務,進行輪崗休息的北大志願者陳婷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是第一次參與大型活動的志願服務保障工作,她所負責的服務區域是1950年這個板塊。「整個展覽是採用編年體的形式呈現的,我所在這個地方有介紹婚姻法和土地改革的情況,還有一個50年代婚房的場景復原,吸引了很多觀眾來『打卡』。看得出來,他們都非常感興趣,有的年輕人會說小時候曾見過那些老家具、老物件,有一位專門從外地趕來的70歲老人,看到這個場景時特別感慨地說,自己家現在還留有搪瓷臉盆。」陳婷說,展覽非常精彩,所以觀眾人數眾多,她們的志願服務工作也很忙碌,雖然很累,但每名志願者心裡都無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