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2020-12-14 川北在線網

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時間:2019-07-08 13: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 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

  原標題: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 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培育成功。

 

  犛牛,了解一下

 

  犛牛原是我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產動物,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原始犛牛在距今三百多萬年前的更新世生存,廣布於歐亞大陸東北部。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氣候變遷而南移至中國青藏高原地區,並適應高寒氣候而延續下來,演化為現代犛牛。

 

  犛牛渾身都是寶,肉質蛋白高,精肉多,野味濃,其毛纖維細長,質地柔韌,牧民用來編織小帳房,冬暖夏涼,避風防水,經久耐用,其牛絨綿柔舒適,可供 毛料。其皮可制精美皮革,富有光澤,質料考究,為皮革中上等佳品。其骨熬製骨膠,透明剔亮,粘性強而用途廣。

 

  犛牛絕非普通黃牛、奶牛,一頭成年公犛牛體重可達440公斤,體軀高大、毛髮不僅鋥亮,且長度幾乎垂地。

 

  統計顯示,全世界現有犛牛近1600萬頭,其中中國有1500餘萬頭,是世界上擁有犛牛數量和品種類群最多的國家,約佔世界犛牛總數的95%以上。

 

  中國是世界犛牛的發源地,全世界90%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及毗鄰的6個省區。青海省總面積72萬平方公裡,海拔3000米以上的牧區佔該省總面積的96%,天然草地面積5.47億畝,其中存欄犛牛480.97萬頭,佔世界犛牛的32%,居全國首位。

 

  培育無角家畜品種系全球各國家畜繁育改良工作「熱點」,馳名世界的有蘇格蘭安格斯牛、美國無角短角牛等。有人不禁要問了,「沒有角的犛牛還有靈魂嗎?」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副所長、犛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閻萍介紹,隨著傳統飼養方式多元化,有角犛牛在規模化和集約化飼養中暴露出相互傷害、不易採食、破壞圈舍等弊端。

 

  還別不信,在青海大通種牛場,世界上塊頭最大的一頭1190公斤的犛牛曾與同伴發生「鬥毆事件」,於2017年不幸身亡。

 

  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良種犛牛體系,青海省大通種牛場與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於1993年開展了無角犛牛新品種培育工作,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育成了產肉性能優良的「阿什旦」犛牛,2019年4月28日,農業農村部批准該品種為 新品種,是繼「大通犛牛」之後世界第二個人工培育的犛牛新品種。

 

  「阿什旦」犛牛相較其它犛牛品種,性情溫順、不容易打鬥、易飼養、易管理,在自然減少受傷率的同時可以增加飼養密度,便於進行舍飼。新品種遺傳基礎和體型外貌特徵均與中國目前現有的17個犛牛地方品種有明顯區別。

 

  「阿什旦」犛牛的育成,對青藏高原犛牛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滿足我國犛牛品種多元化的需求,充分利用青藏高原高寒半農半牧區的飼草料資源,加快犛牛產業增效牧業增產牧民增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填補了犛牛以無角舍飼化為主體品種的空白,標誌著我國在大動物育種方面再次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中國培育出世界首個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培育成功。
  •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野犛牛是何時、怎樣出現在青藏高原?科學界還沒有明確定論。在西藏犛牛博物館裡,有兩具非常巨大的野犛牛頭骨化石,它們出土於「九曲黃河第一彎」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經過檢測後顯示,其歷史超過45000年。這也足以證明,野犛牛比人類更早地出現在青藏高原。從現有資料分析,犛牛的馴養歷史大概在距今3500—4500年前就開始了。
  • 儒從「角」來,來自原始苯教的野犛牛崇拜
    牛頭不對馬嘴的原因在於,「儒」是會意字,卻被誤認為形聲字了。「儒」作為一種古老的職業,肯定與性格無關。按照儒家的說法,儒在伏羲時代就出現了,炎帝、黃帝、帝舜皆有儒,作為一種尊稱和名號,它至少已存在了五千年之久。世界上沒有那種職業是與性格有關的。在甲骨文中,這「儒」往往與帝王、國師、公子聯繫在一起,說明是它是非常高貴的名號。但「儒」作為職業又是幹什麼的呢?
  • 野犛牛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野犛牛雌、雄個體均有角,角形相似。但雄體的角明顯比雌性的角大而粗壯。有14對肋骨,較其他牛類多一對;額下沒有肉垂,肩部中央有凸起的隆肉,四肢短矮,腹部寬大;頭上的角為圓錐形,表面光滑,先向頭的兩側伸出,然後向上、向後彎曲,角尖略向後彎曲,如同月牙一般。角的長度通常為40—50釐米,最長的角將近1米,兩角之間的距離較寬。
  • 訪35年堅守青藏高原犛牛繁育的「犛牛媽媽」閻萍
    一進所她就被分到犛牛課題組,成為組裡的第一位女性。「我也沒想到,我的第一份課題也成了我堅持一生的課題。」閻萍說。閻萍第一次見到犛牛是在青海大通種牛場。上世紀80年代的大通種牛場,條件十分艱苦。沒有電,沒有水。可是為了新品種的培育,閻萍一去就要一個人呆上半年多。
  • 閻萍:青藏高原上的「犛牛媽媽」
    試驗點沒有自來水,他們只能從旁邊的河裡取水來喝,而電力是很難有保障的,停電對於試驗點來說就是家常便飯。  「當時,我們團隊的李孔亮老師會開著給我們提供補給的吉普車,來給我們送東西,當時車上都是整箱整箱的蠟燭。」閻萍記得彼時總盼著吉普車來,不僅有蠟燭,還有不同種類的蔬菜,因為平時食堂裡只能吃到蓮花菜。
  • 走進犛牛之都: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民族!
    文化 · 科技 策劃 | 設計 | 展示 | 多媒體 | 工程 | 運營 | 傳播 「犛牛的精神是忠厚、堅韌、勇悍、奉獻。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民族!」
  • 犛牛毛是什麼 犛牛毛價格
    犛牛毛是什麼 犛牛毛價格 2017-04-10 09:34:48 來源:全球紡織網 犛牛毛是什麼?
  • 星宿海上的野犛牛
    沒有誰會接納它,它似乎已經被所有的同伴拋棄了。黑子埋頭向前走,留意著腳下,以免讓蹄子陷進泥濘的沼澤。它似乎不必去抬起頭向前方眺望,在這空曠開闊的高原上,幾乎沒有什麼樹木生長,即便它埋頭向前,也不需要擔心會把腦袋撞到樹上。黑子漫無目的地隨意走著,繞過了一池池積水的窪地,不知不覺地離開了犛牛群的棲息地中央。「嘭!」
  • 青海犛牛廣告登陸CCTV黃金資源,打造世界犛牛之都金名片
    2020年12月1日起,青海省區域公用品牌「青海犛牛」廣告強勢登錄CCTV-1《新聞聯播》後《天氣預報》城市景觀三連版,廣告以「青海犛牛,天地精華,高原美味,天然生態,綠色有機,越吃越有味」為傳播內容,在CCTV-1和新聞頻道兩大頂級平臺晚間黃金時段並機播出,向全國人民推廣青海省名優特色農畜產品
  • 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 打響犛牛火鍋中餐雙響炮
    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南華松茸配犛牛湯鍋+草原酸菜犛牛火鍋紅鍋莊藏文化餐廳昆明市新亞洲體育城星耀廣場S13-1,昆明市前福路160號兩個連鎖店,特別推出燒烤松茸犛牛肉、秘制老滷犛牛肉、犛牛涼片、
  • 歷史:奶牛和犛牛馴化的歷史!
    野生犛牛有黑色的向上和向後彎曲的角和長長的粗糙的黑色到棕色的外套。成年雄性可以高2米,長3米,體重可以在600-1200公斤之間; 女性平均體重只有300公斤。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牛馴化的最早的實質證據是託羅斯山脈的前陶器新石器時代文化。任何動物或植物的馴化場所的一個強有力證據是遺傳多樣性:發育植物或動物的地方通常在這些物種中具有高度多樣性; 馴養的地方,多樣性較少。牛的遺傳學多樣性最多的是託羅斯山脈。
  • 西藏藏羚羊與犛牛
    雄性的藏羚有角般長而直,烏黑髮亮,像竹筍一樣一節一節地外延,長度0.5到0.8米;雌性則沒有角。它的全身除了臉頰和四肢的下部以及尾巴外,其他各處的體毛都豐厚絨密,通體呈淡褐色。藏羚羊生活在海拔4000----5300米的高原荒漠、冰原凍土地帶以及湖泊沼澤的周圍,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
  • 中國的家牛-家犛牛
    木裡犛牛被毛多為黑色,部分為黑白相間的雜花色。被毛為長覆毛、有底絨,額部有長毛,前額有捲毛。鼻鏡為黑褐色,眼瞼為粉紅色,蹄、角為黑褐色。公牛頭大、額寬,母牛頭小、狹長。體軀較短,胸深寬,背腰較平直,四肢粗短。尾長,尾梢大、呈黑色或白色。天祝白犛牛
  • 中國西部巖畫中的犛牛
    在中國巖畫中,有一種特別的動物形象──犛牛(Bos grunniens ),它基本不見於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巖畫,在中國境內也只在特定的地域發現。研究中國巖畫中的動物圖像,犛牛是一種值得特別關注的動物。 中國有犛牛圖像的巖畫具有特定的分布地域,它集中發現在青藏高原及鄰近地區。在西藏地區發現的巖畫,一般都有犛牛圖像,以藏西地區發現的犛牛巖畫數量最多。
  • 「世界犛牛之都」青海樹「牛品牌」
    中新社西寧8月28日電 (記者 張添福)「對我們高原牧民來說,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犛牛的毛、皮、肉、奶。」青海牧區雜多縣佐青寺僧人曲周向記者介紹說,聞牛糞煙甚至能抗缺氧。  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鄰高寒牧區,犛牛堪稱「高原之舟」「全能家畜」。青海是犛牛的主產區,存欄約480萬頭。
  • 野犛牛:雪域至尊
    野犛牛群蹄下捲起漫天塵土,整個大地都在震顫。野犛牛,是高原上最令人心悸的野生動物。仍清晰記得,今年在可可西裡五道梁的首次相遇。碩大堅硬的犄角直抵蒼穹,披掛至腹下的長毛在勁風中瑟瑟擺動,渾圓壯碩的背脊散發出無以撼動的尊嚴。青藏高原如此廣袤,與野犛牛的際會總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於是,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的「天上措池」,當聽到牧民帶我們去看野犛牛群,渾身的血液便如同草原上馳騁的駿馬——止不住賁張起來。
  • 「犛牛媽媽」閻萍的堅守與責任(二)
    大通犛牛培育成功,是三代人堅守的成果和回報。為了提高青藏高原牧業生產能力,從上世紀70年代起,以李孔亮為首的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科研團隊就在青海省大通種牛場開始進行犛牛新品種培育工作。他們嘗試用黃牛等品種與犛牛進行雜交,提高犛牛成產性能,但由於雄性不育,只能用於經濟雜交。在多次嘗試後,李孔亮提出,能不能用犛牛近祖的野犛牛來進行繁育。
  • 犛牛「偽裝」成水牛 哪些「牛兒」你認識
    ①馬鹿②黑尾牛羚③金毛羚牛④犛牛  正確答案:  浙江在線09月02日訊家住朝暉的小讀者王一揚撥打本報熱線96068: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犛牛不見了,會不會被工作人員偷偷換成了水牛記者趕緊跑去一看,哈哈大笑——如今正是犛牛的換毛期,原本50釐米長的長毛衣裳只剩下10釐米。今天就請你來連連看,哪位是換裝的犛牛,哪位是會攀巖的羚牛?  犛牛:換裝時節像水牛  印象中,「高原之舟」犛牛披著一身道骨仙風的長毛,其實它也需要新衣服。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裡的兩頭犛牛最近就在換毛,看上去就像是農村裡家養的大水牛。
  • 犛牛被稱作高原之舟,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
    犛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犛牛被稱作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犛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犛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而爬上6400米處的冰川則是犛牛爬高的極限。犛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