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束文杰
編者按 說起合肥的山,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大蜀山。這座人們攀登無數次的「高峰」,曾經是合肥縣第一鎮山,今天亦是合肥市區的制高點。其海拔雖尚不及三百米,卻匯聚了千百年來合肥人的記憶,歷代文人墨客多有佳句相傳。此外,以老合肥縣來看,東鄉有四頂山、龍泉山、青陽山等,西鄉有小蜀山、大潛山、李陵山(紫蓬山)、雞鳴山等,北鄉有浮槎山、小峴山、土山等,梁鄉有東黃山等,巢湖之中又有姥山、孤山等。
大蜀山(攝影 | 王牌)
去過巢湖市區的小夥伴應該有印象,那裡的城區三面環山,西邊瀕臨巢湖。特別是那座臥牛山,深處市區核心,歷史上曾佔據了老巢城近四分之一的面積。話題再接上,那麼過去的合肥老城裡有沒有山呢?有人默默翻開了衛星影像地圖,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巢縣城區詳圖(來源 | 資料圖片)
金鬥岡,萬曆《廬州府志》曾將其列入「附岡」,並稱地址「在府治東北」。所謂「岡」,同「崗」,即山脊、山嶺的意思。不過,這座「岡」還真不是山,而是唐代所築「金鬥城」殘存的夯土城遺址。據舊志記載,明代弘治七年(1494),廬州知府宋鑑下令「平金鬥岡作街市,以居貧民」,期間曾發現一條高三尺、闊二尺五寸用磚砌成的古水溝,溝口有一塊石碑,上刻有「尉遲敬德監造」字樣。
合肥城變遷示意圖(製作 | 束文杰)
「金鬥岡」就這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而金鬥城另一重要遺址「金鬥門」,在改建為鎮淮樓(即譙樓、鼓樓)之後,又延續了幾百年的光陰。宋公平岡,其發現無疑成為有關建城時間的一條重要線索,通過舊志的連接,留給後人無限遐思與探尋。
鎮淮角韻(來源 | 資料圖片)
說到潛山,人們往往想到安慶市的潛山縣(今潛山市),或者曾名「潛山」的天柱山。此外,合肥市肥西縣還有一座「大潛山」。民國時期,一些地圖書刊將包括天柱山、大潛山在內的大別山餘脈(部分為江淮分水嶺),稱作「大潛山脈」,或稱「天柱山脈」和「皖山山脈」。當這條巍巍山脈綿延至合肥時,「其二支」進入城內「至此而伏」,遂有合肥城內的「潛山」。這座「潛山」早在八百年前的南宋時期即已見於地理書籍,諸如王象之《輿地紀勝》、祝穆《方輿勝覽》等等。
民國地圖中的「大潛山脈」(來源 | 資料圖片)
南宋《輿地紀勝》記載:「潛山,今州治所據」。這裡的「潛山」是指西邊山頭,即後來所稱的「衛山」。「州治」即宋代廬州州署,其址之上,亦是元代的廬州路總管府,以及明清時期的廬州府署。從地理方位來看,衛山位居歷代署衙以東。至清時,據嘉慶《合肥縣誌》,「衛山」之名開始出現,東西兩側逐漸形成大所巷和小所巷。大所巷,即「大衛山巷」,衛山西側,自後大街(今安慶路)與橫街(今金寨路三孝口以北段)相對,向北延伸約五百米至馬號(舊金鬥驛)門前。小所巷,即「小衛山巷」,衛山東側,自後大街向北至衛山東北角,折向東約二十米,又斜向東北約百米至大夫第南首。
府衙地區示意圖(製作 | 束文杰)
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初期,舊府署址上先後為合肥縣政府、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地點。1953年秋,市政府遷址石頭塘辦公;次年8月,省博的陳列大樓破土動工。1956年2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館正式成立。至此,府縣衙建築被拆除,大小衛山巷湮沒,衛山遭剷平,其遺址上今天是省博大院內臺階。據《合肥老城志略》,由於長期風雨剝蝕、水土流失,衛山至剷平前僅存高約五米、直徑約二十米的規模。當年衛山南側臨街為王姓等民居,北側為彭姓、陳姓等民居。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2月,校址設在劉公祠的合肥市立第七小學曾更名「衛山小學」,後因建設省博遷址至安慶路357號。1970年,又改名為「安慶路第二小學」。
合肥縣政府(來源 | 資料圖片)
安徽省博物館(攝影 | 束文杰)
曾有學者考證歷史上潛山的範圍,東至民政巷(今廟東街)西側,南至安慶路北側,西至四衙巷(今省公安廳宿舍大門通道),北至淮河路。元代,餘闕《郡城隍廟碑》云:「天作潛阜,以殿其旅。」這裡的「潛阜」即指潛山。距廬州府城隍廟西南不足百米處、「府學尊經閣後」,坐落著潛山的另一個山頭——筆架山。
筆架山 衛山 金鬥墩(來源 | 資料圖片)
廬州府學,始建於唐代會昌年間(841—846),宋、明、清多次進行修建。府學,除了承擔「學宮」職能外,還是府級「文廟」(夫子廟)所在地,內設「學署」是當時的教育行政機構。宏偉的府學建築群,規模鼎盛之時,自南向北分布有雲路坊、照牆、欞星門、泮池橋、戟門、大成殿(先師廟)、明倫堂、敬一亭(春風亭)、尊經閣(稽古閣),兩側還有左右二坊、鄉賢祠、東西廡、樂器庫、禮門、義路、進德齋、正誼宅、崇道齋、育英齋、觀德亭(射圃)、啟聖祠(崇聖祠),以及儒學門、名宦祠、井亭(狀元井)、省牲所、土地祠、吏廨、饌堂、訓導宅、教授宅,等等。
文廟大成殿(復建)(攝影 | 束文杰)
古代社會,人們崇尚儒學,重視教育,付出多年努力,只為金榜題名。每逢科考將至,學子前來文廟,正衣冠,登狀元橋,盥洗拜孔,飲狀元井,登筆架山,祈福開運,蟾宮折桂。筆架山,為風化巖小土山。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議禮以木主易先師像,乃瘞(埋)像其地」。山「旁皆射圃地」,供練習射箭使用,圃中有「觀德亭一座」,知府馬金創建。這裡特別要說明的是,筆架山與衛山不同,自始至終屬於廬州府學的範圍之內,而衛山雖剛開始被「州治所據」,但是無論此「據」是「依靠」還是「佔據」之意,其結果是與府署脫離了範圍關係,這點可以從明清時期方志所附的《廬州府署圖》可見。
清代 廬州府學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抗戰期間,文廟建築群曾遭日軍破壞。抗戰勝利至新中國成立以後,文廟舊址內先後開辦了省立女子中學、市立女子中學、市立第二中學、市第二初級中學、朝陽中學、市第四中學等。由於辦學需要,開闢操場、路基、建房,致使小山日漸縮小。曾在這裡讀書的羅尚琪回憶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靠西、北牆的筆架山只有約三十米寬、五米多高,山上還有一間小房子,堆放了一些雜物。至七十年代後期,小山直徑僅剩約二十米、高僅有四米左右。八十年代,文廟建築群在舊城改造的大潮中徹底消失,筆架山也於1986年2月在修建蒙城路時剷平,其遺址上建起了教師宿舍樓(霍邱路向南第三幢)。
1946年 省立合肥女中合影(來源 | 資料圖片)
合肥城內潛山的兩個山頭很有意思。一個名「筆架」,象徵文脈;一個取「衛」字,守護城池;一文一武,遙遙相望。兩山附近,又有府署、廬州衛、府學、府城隍廟、都土地廟、縣署、金鬥驛等機構,共同構成了曾經合肥城重要的「政務文化區」。
文廟大成殿(復建)(攝影 | 王牌)
合肥民間有俗語:「三山不出頭,二水向東流」。三山除了前文所說的筆架山、衛山外,還有一座「蔡大山」。民國時期出版的《合肥城區一覽圖》,在其位置上標有「宅」字樣。由於長期水土流失,加上附近居民取土,至解放初已平為高地,在街面以上一米左右。民間多稱其為「蔡大園」,東近鼓樓街(今宿州路),南側廬江巷(已廢),西側尚節樓街(今徽州大道),北側萬福庵巷(今三坊廟巷)。解放初期,曾是合肥的「小天橋」,說書賣藝雲集。此後,其址上又陸續開闢為市文化館球場、簡易劇場以及市圖書館等,今天的位置在合家福超市四牌樓店附近。
1959年 蔡大山遺址(攝影 | 吳允芬)
關於這座山,筆者查詢了諸多史料,未發現更多具有價值的線索,蔡大山的得名與形成原因不得而知。而根據其地理位置,結合已知史實,筆者猜測蔡大山可能是金鬥城殘垣遺址。再談前文「金鬥岡」一節,雖然明代已經平岡,並不代表它徹底消亡。或者說,平岡之後城垣上的夯土去向何方?史料沒有說明。除了取土蓋房,會不會部分在附近區域堆積?存在著可能性。當然,這段僅僅只是筆者的個人觀點。
蔡大山遺址附近(攝影 | 束文杰)
那麼,合肥老城除了以上「三山一岡」還有沒有呢?有是有的,就是線索非常少,見到過的人也少,基本上它們的印象,停留在古代地圖或者傳說故事當中,不妨說說看?
撮造山,民間相傳,三國時期,曹軍曾生活駐紮於此,垃圾堆積如山,後世稱曹操山巷或反曹山巷,又因諧音漸成今名。另外,熊態先生曾據《合肥縣誌》考證,過去的撮造山巷應是北油坊巷西段,即北大街(今宿州路)至五聖樓巷(今五星巷),後來新拓此巷,改名至今。
撮造山巷(攝影 | 束文杰)
金鬥墩,見嘉慶《合肥縣誌》內附《合肥縣傅郭城圖》,民國地圖中曾標為「荒山」,位於金鬥圩東南側,今合肥老年大學附近。
民國時期 合肥城區一覽圖(局部)(來源 | 資料圖片)
香花墩,見《》一文。當年的合肥城內,在包拯家的屋後、金鬥河邊有一座大土墩,在他三十多歲贍養父母期間,曾在墩子上「築室讀書、種花植樹」,世人稱之為「香花墩」。
市府廣場(來源 | 資料圖片)
此外,清代地圖之中,在西平門東、將軍廟、教場北等處繪有山形。民國地圖中,將逍遙津兩座湖心島標有「山」的字樣。
古逍遙津(攝影 | 王牌)
由此可見,在當時未進行大規模近現代城市建設的情況下,合肥城內特別是市街以外區域,保持著較好的生態環境,江淮丘陵地貌十分凸顯。本篇由於篇幅所限,尚未涉及城外區域,特點更加鮮明。如今,那些「山」都不見了,隨之帶來的是現代化高樓大廈組成的「水泥森林」,又有數道「綠色線條」縱橫其間,共同組成了城市的顏色。合肥非常特別,老城外圍有一條長長的串聯起來的「項鍊」,又有兩顆「鑽石」點綴,啥顏色?祖母綠!筆者水平和所掌資料有限,歡迎大家多多批評,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今日話題:關於合肥的山,你有什麼故事呢?
▼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