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三山不出頭」,說說合肥老城裡的那些山

2020-10-29 出外龍舒人

作者:束文杰

編者按 說起合肥的山,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大蜀山。這座人們攀登無數次的「高峰」,曾經是合肥縣第一鎮山,今天亦是合肥市區的制高點。其海拔雖尚不及三百米,卻匯聚了千百年來合肥人的記憶,歷代文人墨客多有佳句相傳。此外,以老合肥縣來看,東鄉有四頂山、龍泉山、青陽山等,西鄉有小蜀山、大潛山、李陵山(紫蓬山)、雞鳴山等,北鄉有浮槎山、小峴山、土山等,梁鄉有東黃山等,巢湖之中又有姥山、孤山等。

大蜀山(攝影 | 王牌)

去過巢湖市區的小夥伴應該有印象,那裡的城區三面環山,西邊瀕臨巢湖。特別是那座臥牛山,深處市區核心,歷史上曾佔據了老巢城近四分之一的面積。話題再接上,那麼過去的合肥老城裡有沒有山呢?有人默默翻開了衛星影像地圖,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巢縣城區詳圖(來源 | 資料圖片)

金鬥岡

金鬥岡,萬曆《廬州府志》曾將其列入「附岡」,並稱地址「在府治東北」。所謂「岡」,同「崗」,即山脊、山嶺的意思。不過,這座「岡」還真不是山,而是唐代所築「金鬥城」殘存的夯土城遺址。據舊志記載,明代弘治七年(1494),廬州知府宋鑑下令「平金鬥岡作街市,以居貧民」,期間曾發現一條高三尺、闊二尺五寸用磚砌成的古水溝,溝口有一塊石碑,上刻有「尉遲敬德監造」字樣。

合肥城變遷示意圖(製作 | 束文杰)

「金鬥岡」就這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而金鬥城另一重要遺址「金鬥門」,在改建為鎮淮樓(即譙樓、鼓樓)之後,又延續了幾百年的光陰。宋公平岡,其發現無疑成為有關建城時間的一條重要線索,通過舊志的連接,留給後人無限遐思與探尋。

鎮淮角韻(來源 | 資料圖片)

潛山·衛山

說到潛山,人們往往想到安慶市的潛山縣(今潛山市),或者曾名「潛山」的天柱山。此外,合肥市肥西縣還有一座「大潛山」。民國時期,一些地圖書刊將包括天柱山、大潛山在內的大別山餘脈(部分為江淮分水嶺),稱作「大潛山脈」,或稱「天柱山脈」和「皖山山脈」。當這條巍巍山脈綿延至合肥時,「其二支」進入城內「至此而伏」,遂有合肥城內的「潛山」。這座「潛山」早在八百年前的南宋時期即已見於地理書籍,諸如王象之《輿地紀勝》、祝穆《方輿勝覽》等等。

民國地圖中的「大潛山脈」(來源 | 資料圖片)

南宋《輿地紀勝》記載:「潛山,今州治所據」。這裡的「潛山」是指西邊山頭,即後來所稱的「衛山」。「州治」即宋代廬州州署,其址之上,亦是元代的廬州路總管府,以及明清時期的廬州府署。從地理方位來看,衛山位居歷代署衙以東。至清時,據嘉慶《合肥縣誌》,「衛山」之名開始出現,東西兩側逐漸形成大所巷和小所巷。大所巷,即「大衛山巷」,衛山西側,自後大街(今安慶路)與橫街(今金寨路三孝口以北段)相對,向北延伸約五百米至馬號(舊金鬥驛)門前。小所巷,即「小衛山巷」,衛山東側,自後大街向北至衛山東北角,折向東約二十米,又斜向東北約百米至大夫第南首。

府衙地區示意圖(製作 | 束文杰)

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初期,舊府署址上先後為合肥縣政府、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地點。1953年秋,市政府遷址石頭塘辦公;次年8月,省博的陳列大樓破土動工。1956年2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館正式成立。至此,府縣衙建築被拆除,大小衛山巷湮沒,衛山遭剷平,其遺址上今天是省博大院內臺階。據《合肥老城志略》,由於長期風雨剝蝕、水土流失,衛山至剷平前僅存高約五米、直徑約二十米的規模。當年衛山南側臨街為王姓等民居,北側為彭姓、陳姓等民居。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2月,校址設在劉公祠的合肥市立第七小學曾更名「衛山小學」,後因建設省博遷址至安慶路357號。1970年,又改名為「安慶路第二小學」。

合肥縣政府(來源 | 資料圖片)

安徽省博物館(攝影 | 束文杰)

潛山·筆架山

曾有學者考證歷史上潛山的範圍,東至民政巷(今廟東街)西側,南至安慶路北側,西至四衙巷(今省公安廳宿舍大門通道),北至淮河路。元代,餘闕《郡城隍廟碑》云:「天作潛阜,以殿其旅。」這裡的「潛阜」即指潛山。距廬州府城隍廟西南不足百米處、「府學尊經閣後」,坐落著潛山的另一個山頭——筆架山。

筆架山 衛山 金鬥墩(來源 | 資料圖片)

廬州府學,始建於唐代會昌年間(841—846),宋、明、清多次進行修建。府學,除了承擔「學宮」職能外,還是府級「文廟」(夫子廟)所在地,內設「學署」是當時的教育行政機構。宏偉的府學建築群,規模鼎盛之時,自南向北分布有雲路坊、照牆、欞星門、泮池橋、戟門、大成殿(先師廟)、明倫堂、敬一亭(春風亭)、尊經閣(稽古閣),兩側還有左右二坊、鄉賢祠、東西廡、樂器庫、禮門、義路、進德齋、正誼宅、崇道齋、育英齋、觀德亭(射圃)、啟聖祠(崇聖祠),以及儒學門、名宦祠、井亭(狀元井)、省牲所、土地祠、吏廨、饌堂、訓導宅、教授宅,等等。

文廟大成殿(復建)(攝影 | 束文杰)

古代社會,人們崇尚儒學,重視教育,付出多年努力,只為金榜題名。每逢科考將至,學子前來文廟,正衣冠,登狀元橋,盥洗拜孔,飲狀元井,登筆架山,祈福開運,蟾宮折桂。筆架山,為風化巖小土山。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議禮以木主易先師像,乃瘞(埋)像其地」。山「旁皆射圃地」,供練習射箭使用,圃中有「觀德亭一座」,知府馬金創建。這裡特別要說明的是,筆架山與衛山不同,自始至終屬於廬州府學的範圍之內,而衛山雖剛開始被「州治所據」,但是無論此「據」是「依靠」還是「佔據」之意,其結果是與府署脫離了範圍關係,這點可以從明清時期方志所附的《廬州府署圖》可見。

清代 廬州府學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抗戰期間,文廟建築群曾遭日軍破壞。抗戰勝利至新中國成立以後,文廟舊址內先後開辦了省立女子中學、市立女子中學、市立第二中學、市第二初級中學、朝陽中學、市第四中學等。由於辦學需要,開闢操場、路基、建房,致使小山日漸縮小。曾在這裡讀書的羅尚琪回憶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靠西、北牆的筆架山只有約三十米寬、五米多高,山上還有一間小房子,堆放了一些雜物。至七十年代後期,小山直徑僅剩約二十米、高僅有四米左右。八十年代,文廟建築群在舊城改造的大潮中徹底消失,筆架山也於1986年2月在修建蒙城路時剷平,其遺址上建起了教師宿舍樓(霍邱路向南第三幢)。

1946年 省立合肥女中合影(來源 | 資料圖片)

合肥城內潛山的兩個山頭很有意思。一個名「筆架」,象徵文脈;一個取「衛」字,守護城池;一文一武,遙遙相望。兩山附近,又有府署、廬州衛、府學、府城隍廟、都土地廟、縣署、金鬥驛等機構,共同構成了曾經合肥城重要的「政務文化區」。

文廟大成殿(復建)(攝影 | 王牌)

蔡大山

合肥民間有俗語:「三山不出頭,二水向東流」。三山除了前文所說的筆架山、衛山外,還有一座「蔡大山」。民國時期出版的《合肥城區一覽圖》,在其位置上標有「宅」字樣。由於長期水土流失,加上附近居民取土,至解放初已平為高地,在街面以上一米左右。民間多稱其為「蔡大園」,東近鼓樓街(今宿州路),南側廬江巷(已廢),西側尚節樓街(今徽州大道),北側萬福庵巷(今三坊廟巷)。解放初期,曾是合肥的「小天橋」,說書賣藝雲集。此後,其址上又陸續開闢為市文化館球場、簡易劇場以及市圖書館等,今天的位置在合家福超市四牌樓店附近。

1959年 蔡大山遺址(攝影 | 吳允芬)

關於這座山,筆者查詢了諸多史料,未發現更多具有價值的線索,蔡大山的得名與形成原因不得而知。而根據其地理位置,結合已知史實,筆者猜測蔡大山可能是金鬥城殘垣遺址。再談前文「金鬥岡」一節,雖然明代已經平岡,並不代表它徹底消亡。或者說,平岡之後城垣上的夯土去向何方?史料沒有說明。除了取土蓋房,會不會部分在附近區域堆積?存在著可能性。當然,這段僅僅只是筆者的個人觀點。

蔡大山遺址附近(攝影 | 束文杰)

其他的「山」

那麼,合肥老城除了以上「三山一岡」還有沒有呢?有是有的,就是線索非常少,見到過的人也少,基本上它們的印象,停留在古代地圖或者傳說故事當中,不妨說說看?

撮造山,民間相傳,三國時期,曹軍曾生活駐紮於此,垃圾堆積如山,後世稱曹操山巷或反曹山巷,又因諧音漸成今名。另外,熊態先生曾據《合肥縣誌》考證,過去的撮造山巷應是北油坊巷西段,即北大街(今宿州路)至五聖樓巷(今五星巷),後來新拓此巷,改名至今。

撮造山巷(攝影 | 束文杰)

金鬥墩,見嘉慶《合肥縣誌》內附《合肥縣傅郭城圖》,民國地圖中曾標為「荒山」,位於金鬥圩東南側,今合肥老年大學附近。

民國時期 合肥城區一覽圖(局部)(來源 | 資料圖片)

香花墩,見《》一文。當年的合肥城內,在包拯家的屋後、金鬥河邊有一座大土墩,在他三十多歲贍養父母期間,曾在墩子上「築室讀書、種花植樹」,世人稱之為「香花墩」。

市府廣場(來源 | 資料圖片)

此外,清代地圖之中,在西平門東、將軍廟、教場北等處繪有山形。民國地圖中,將逍遙津兩座湖心島標有「山」的字樣。

古逍遙津(攝影 | 王牌)

結語

由此可見,在當時未進行大規模近現代城市建設的情況下,合肥城內特別是市街以外區域,保持著較好的生態環境,江淮丘陵地貌十分凸顯。本篇由於篇幅所限,尚未涉及城外區域,特點更加鮮明。如今,那些「山」都不見了,隨之帶來的是現代化高樓大廈組成的「水泥森林」,又有數道「綠色線條」縱橫其間,共同組成了城市的顏色。合肥非常特別,老城外圍有一條長長的串聯起來的「項鍊」,又有兩顆「鑽石」點綴,啥顏色?祖母綠!筆者水平和所掌資料有限,歡迎大家多多批評,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今日話題:關於合肥的山,你有什麼故事呢?


  • 作者:束文杰
  • 參考:《廬州府志》、《廬州記憶》、《合肥城區一覽圖》、《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市志》、《合肥市教育志》、《合肥教育史話》、《合肥城市建設》、《合肥地名譚》、《合肥縣誌》、《廬陽古城記憶》、《合肥市廬陽區志》、《巢縣分鄉詳圖》、安徽老照片館、往期文章、網絡等
  • 運營:束文杰
  • 編輯:束文杰
  • 製作:出外龍舒人融媒體工作室

▼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焦點

  • 「安徽援藏走進山南號」主題列車在合肥首發
    10月30日下午,「安徽援藏走進山南號」主題列車首發儀式在合肥地鐵 1 號線珠江路車輛段運用庫隆重舉行。,共同見證「安徽援藏走進山南號」主題列車上線。汪華東在致辭中表示:在全國邁入軌道新時代之際,山南市與軌道交通集團首次合作,隆重推出「安徽援藏走進山南號」合肥軌道交通1號線主題列車,合肥軌道交通1號線作為安徽省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是合肥市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重要舉措。此次主題列車的冠名,必將進一步擴大山南旅遊在安徽省乃至長三角城市群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必將進一步深化皖藏兩地的交往交流交融。
  • 安徽最「窮」的城市,雖然經濟與合肥差距巨大,但知名度不輸合肥
    安徽最「窮」的城市,雖然經濟與合肥差距巨大,但知名度不輸合肥安徽省我國中部靠東方向的城市,距離海邊還隔著一個省份,但它有江南水鄉的獨特風格,其經濟實力也有一定的實力。說到安徽,你會想到合肥,從省會合肥的名字來看,聽起來這個城市會非常富有,合肥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幾年居全省第一。而安徽省的整體經濟也位居全國第13位,但各省份經濟存在差異,今天讓我們來談談安徽「最窮」的城市,雖然經濟與合肥差距巨大,但知名度不輸合肥!
  • 文化|合肥,曾經的「江淮水邑」,今日的大湖名城!
    關於九曲水,從現存的明清方志來看,僅見嘉慶《合肥縣誌·山水志》錄有詞條,其餘雖未作介紹,但在所附城池圖中均有繪出、註明。 「三山不出頭,二水向東流」,「三山」筆者已於上一篇做了詳細闡述,「二水」指的是前文的金鬥河與九曲水。
  • 一場合肥「西進」運動大蜀山和蜀西湖將成合肥內山內湖
    與此同時,現代、簡約、大氣合肥新橋機場將對外開放使用,如大鵬展翅般蓄勢在江淮分水嶺上扶搖欲飛。這意味著,整個安徽的航運樞紐從合肥的南面轉向合肥西面。而在2012年年末,橫貫合肥東西的地鐵二號線開始了如火如荼的建設。據悉,地鐵2號線全線共有24座站點,西起長寧大道站,東至大眾路站,規划走向基本與長江路全線一致。
  • 安徽一「寡山」,距市中心10公裡,門票免費被稱合肥「小黃山」
    安徽境內的名山多,黃山,九華山和天柱山。但這些似乎都和合肥沒有關係。因為合肥境內沒有高山,唯一的一座還被人遺忘。它就是大蜀山。大蜀山之所以稱為「寡山」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蜀在古語中是獨的意思,大蜀山雖然是大別山的餘脈,但卻沒有山峰相連,是孤單單的一座山。
  • 聊聊合肥旅遊那些事
    合肥地處安徽中部,長江與淮河之間,合肥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也是當今的科教城市,園林城市,宜居城市。三國故地,包拯家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包拯是合肥歷史上最出名的一位清官,在合肥包河區蕪湖路,有包公祠、清風閣等景區,以紀念這位歷史名人。
  • 安徽合肥這5個景點,不收門票不排隊,比三河古鎮更好玩
    眾所周知,安徽合肥物產豐富,地域特色鮮明,有著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其獨具魅力的古建築、多姿多彩的神奇故事和文化底蘊深厚的瀘州文化。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安徽合肥「完全免費」的5個景點,不用排隊,環境優美,文化細膩,比三河古鎮更好玩,值得一去。
  • 蜀山傳③:山在城中城繞山建 未來合肥的私家花園
    [蜀山傳:尋找大蜀山姊妹山投票活動]    大蜀山,作為合肥市區的惟一一座綠山,在合肥未來的城市人居環境建設中將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登蜀峰遠眺,攬廬州於懷」,在此書寫高端生活的新篇章,打造一個幽靜的城市私家花園,將是今後開發大蜀山及其周邊自然資源的主導思路。
  • 為什麼安徽人對合肥這個省會城市沒有什麼歸屬感?
    回答:合肥。對於合肥地名的改變,小編認為這是極不明智的,這也讓安徽人在第一印象中放棄了極大的歸屬感。合肥的古代名稱是廬州,是的,他是歌詞「廬州月光灑在心上」中的廬州,是不是很美!現在卻被「合肥月光 灑在心上」取代,這真是令人尷尬。據說合肥曾經推出過城市「兩個胖胖歡迎您」的口號,他真的在走到底的路上,讓廬州的文化細節永遠消失。
  • 安徽三個市:合肥、蕪湖、蚌埠的代表性景點,你最看好哪個?
    喜歡旅遊的人,很多人都去過安徽,安徽作為我國華東地區的一個大省,其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有著不同於其它地區的風景古蹟,比如其中最出名的景點就是安徽黃山了,當然,安徽除了黃山,還有很多其它非常值得一遊的景點,不過,這些景點都分布在安徽的各個市中,所以要想了解這些景點,就要先認識安徽的這些市
  • 安徽最窮的城市,只是個四線城市,但名氣不輸合肥
    昨天說了馬鞍山這座城市,作為安徽第三大城市,的確潛力無限,但安徽還有些城市GDP沒有過千億,比如銅陵、池州、黃山這三座城市,GDP總量只有八九百億。 但要說最窮的城市,那肯定是非黃山莫屬了,2019年黃山的GDP總量只有818億,實在是太低了。
  • 安徽省會憑什麼在合肥不在安慶?
    眾所周知,大家知道安徽省會在合肥,但是去過安徽旅遊的小夥伴都知道安慶。安慶作為曾經的安徽省會,長江五虎,現在卻沒落為五線城市。要不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人們都快要把安慶忘了。合肥周邊三百公裡的方圓內,東,南,西都是山區,向北是平原地帶,也就是說,如果軍隊東進,西進,南下設置集結點,合肥是最理想的地區,它是山區向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地形能夠緩衝敵軍的進攻,容易展開反攻和推進前的物資和人員的準備。
  • 帶你領略廬州魅力——安徽合肥
    「大湖名城,創新高地」,這算是對安徽省會——合肥近年來的最準確的描述。伴隨著進入新一線,小編感懷頗深。作為一名土著,我也算是見證了合肥十幾年的日新月異的發展。今天跟著小編的腳步,一起探索這創新之城。(就說說比較適合遊玩的站點)從南開始首站九聯圩,這算是合肥最南邊了,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也坐落於此。掃輛共享單車,沿著環湖大道觀景線騎行,一路上吹著晨風看著微波粼粼的湖面,心中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大湖名城所言非虛。這也是合肥獨有的優勢吧。接著往北去,岸上草原,萬達旅遊城就是下一個目標。
  • 安徽合肥肥西縣一個鎮,山水環抱,擁有4所大學
    合肥市區周邊這樣既有山又有水的地方,比較稀缺,所以紫蓬鎮走在了開發的前沿。紫蓬鎮有森林大道、繁華大道、方興大道的個多條市政道路穿境而過,合肥80路公交車,將紫蓬鎮和市中心相連,讓紫蓬鎮融入合肥生活經濟圈。
  • 在合肥,有一種回憶,叫安徽飯店!
    2007年計劃改造,新建一棟高180米、48層的高檔寫字樓,在當時,成為合肥最高的大樓。 一座氣勢宏偉的高層建築,曾一度是合肥的地標式建築物,它伴隨著改革開放後安徽旅遊業的發展而誕生,30多年來,見證著安徽的發展壯大。
  • 走進江淮之濱安徽合肥,感受魚米之鄉的風土人情
    安徽是中國近內陸的省份,可謂是江淮之濱的魚米之鄉,這個地方一直水域充足,得天獨厚有著良好的種植和養殖條件,農業方面非常的天時地利人和,境內沒有什麼特別複雜崎嶇的地勢,不會讓人望而卻步。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地方是安徽的省份合肥,有著中國眾多的一流教育高校,也有著中國人文稻香魚肥的細數動人。
  • 安徽最「憋屈」的地級市,知名程度不輸合肥!人均GDP卻全省倒數?
    說到水鄉地帶,安徽一定是其中之一,安徽是一座具有回族風格建築的省份,給人以溫暖和柔軟的感覺,而且近年來,安徽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在逐步提高,GDP總量數據也非常可觀,而且安徽一些城市的GDP已經過億,特別是在名城中,不輸合肥,而是每年人均GDP與合肥相差10倍以上,位於省內自下而上,這究竟是哪個城市
  • 安徽不是很出名的山峰,卻是合肥城區的最高峰,本身是一座死火山
    說起安徽,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它的省會城市合肥。合肥如今是新一線城市,發展自然備受關注。雖然合肥經濟總量在全國眾多城市中排名並不靠前,但是它的經濟增速卻是名列前茅,這與合肥近些年重視交通建設有著密切關係。現在合肥的交通在不斷完善當中,已開通運營3條地鐵線,在建和規劃建設的有多條線路,未來人們出行將更方便。
  • 合肥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景點推薦,合肥旅遊景點介紹,合肥必去景點
    安徽合肥是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去安徽旅遊必去的五個景點介紹,一起來看一下安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二:合肥野生動物園,整體環境不錯,動物園面積非常大,綠樹成蔭,有幾分森林公園的味道,海獅表演不容錯過,裡面有很多動物,熊貓當然是最受歡迎的,長頸鹿,大象,獅子,老虎,豹,黑熊,猴子,猩猩,鳥類,爬行動物,鱷魚,松鼠,企鵝,海豚,狼,孔雀,鸚鵡……很多很多,值得一玩兒。
  • 合肥高新區為什麼有些以花卉命名的道路?
    編輯老師:合肥高新區有許多以花卉命名的道路,似乎和別的區不一樣,可以給我們說說其中的原因嗎?  讀者潘誠(合肥)  最合肥:路名是一座城市最直觀的名片,有的路名,背後藏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令人追尋,有的則烙印著一個時代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