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祝縣松山鎮推進現代農牧業轉型發展紀實

2020-12-17 東方網

原標題:甘肅省天祝縣松山鎮推進現代農牧業轉型發展紀實

  原標題:天祝縣松山鎮推進現代農牧業轉型發展紀實

  初冬的天祝高原,早已是寒風料峭。但松山鎮阿崗灣村的一座座日光溫室裡,卻枝繁葉茂,春意盎然。

  在村民楊玉奎的日光溫室,一株株西葫蘆果實滿藤。「以前是個放羊娃,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自從開始建棚種菜,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每年掙個五六萬元不成問題。」望著山腳下成片的菜棚,楊玉奎興奮地對記者說。

  近年來,天祝縣松山鎮著力推進「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推進高原設施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和養殖小區規模化建設,為廣大農牧民「調」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鎮已搭建日光溫室1624座3300畝,建成養殖暖棚5300座7933畝,成為天祝縣設施農牧業發展示範鄉鎮。

  劈山建棚闖新路

  「剛開始,人們都不相信在天祝這樣高海拔的地方,能用日光溫室種出西葫蘆、辣椒、西紅柿等在夏季的松山都沒有辦法成熟的蔬菜。」楊玉奎說,現在設施蔬菜日光溫室已經成了全村人增收致富的「聚寶棚」。

  松山鎮屬於乾旱半乾旱山區,雖然農牧民建棚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缺資金、缺水、缺適宜的建棚土地。同時,長期習慣了傳統種植方式的農民,對發展設施農牧業感到非常陌生。松山鎮黨委、政府不等不靠,多次組織村幹部及村民代表,到縣內外觀摩學習,通過算帳對比,增強了群眾建設日光溫室的信心。建棚過程中,由群眾自願報名,自籌資金,鄉村統一協調地塊,並按照「誰幹支持誰,多幹多支持」的原則,給予資金補助,從一開始就落實了經營主體。另一方面,請縣農業技術人員對鎮農科站農技人員進行技術培訓,以便正確指導農民生產。

  該鎮大膽發揚新時代的愚公移山精神,闖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劈山建棚新路子,使山地日光溫室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在全縣乃至全市樹立了榜樣。截至目前,該鎮已搭建日光溫室1624座,種植有西葫蘆、紅提葡萄、食用菌等各類蔬菜。

  菇菜輪作增效益

  近年來,該鎮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大膽創新日光溫室反季節種植,探索出了一年兩熟的「菇菜輪作」種植新模式。

  焦金海在松山鎮中大溝村最早發展設施農業,最早探索「菇菜輪作」種植模式,他目前已經擁有日光溫室7座,年收入達15萬元,是前幾年在外打工收入的數十倍。

  據焦金海介紹,一般種植是種半年歇半年,而一年兩熟模式,夏天種植食用菌,每個棚平均產菇3000公斤左右,產值1.2萬元左右;冬天種植西葫蘆,每棚平均產量在9000公斤左右,產值1.5萬元上下。兩項合計收入2.7萬元左右。

  菇菜輪作種植不僅給廣大農牧民群眾帶來了可觀的效益,而且有利於均衡土壤養分,調節土壤肥力,提高種植效率,真正實現日光溫室科學化種植,實現了日光溫室種植效益的最大化。

  松山鎮鎮長唐培皇說:「菇菜輪作種植模式的成功推廣,堅定了讓農牧民實現增產增收的信心,鎮政府將繼續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加速推進農牧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如今,松山鎮設施農業已經形成了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產業化經營的良好發展態勢。

  設施養殖規模化

  「120隻綿羊,38頭白犛牛,5座養殖暖棚,全年收入15萬元。」這是天祝縣松山鎮達隆村牧民李學忠家的主要產業和經濟收入。在達隆村,年收入15萬元不算稀罕事,該村171戶人家現有大畜350頭、小畜29150隻,戶均擁有3座養殖暖棚。如今的達隆村,有車的牧民佔到全村總戶數的20%。

  松山鎮是天祝縣主要牧區之一,牧業收入佔全鎮經濟總收入的67%以上。近年來,該鎮大力發展設施農牧業,不斷推進養殖小區規模化建設。至去年底,已建成養畜暖棚2852座4421.91畝,其中高標準養殖小區32個,建成綿羊受精站點61個,全鎮牲畜飼養量超過了26.65萬頭只。

  松山鎮在畜牧業生產中,將畜種改良同舍飼育肥相結合,將每年雜交肉羔斷奶後全部育肥出欄,提高出欄率,增加商品率,縮短養殖周期,緩解草畜矛盾,降低養殖成本,實現草畜產業的最大效益。每年引調特克賽爾、陶塞特、白薩福克、波德代、邦德等優質毛肉和肉毛兼用的品種改良本地細毛羊,年完成畜種改良6萬隻以上,全鎮優質畜已佔到小畜的90%以上,解決了畜種退化、商品率低的問題。圍繞「牧」字做文章,使全鎮畜牧業生產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11月8日,記者在松山鎮鞍子山村永天養殖專業合作社裡看到,一座座養殖暖棚整齊劃一地排開,養殖戶王俊元正在棚內攪拌飼料,準備餵羊。王俊元現在有12座大棚,一年出欄3000多隻羊,年收入達20萬元左右,養殖小區成了他的「大棚銀行」。

  記者了解到,僅2013年該村修建養殖暖棚160多座,養殖小區19個,戶均養殖暖棚達到1.6座。華牧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世醫,是該村嘗試舍飼養殖的第一人。

  2011年,張世醫投資60餘萬元,在鞍子山村馬圈組修建高標準養殖小區進行舍飼育肥,年出欄羊4800餘只,年收入50餘萬元。去年,他聯合養殖大戶,注入資金368萬元,註冊成立天祝藏族自治縣華牧養殖專業合作社。今年,該合作社投資80餘萬元,修建種羊繁殖中心。如今的華牧養殖專業合作社佔地面積已達33畝,共建成高標準畜棚43座9000平方米,存欄3100餘只,年出欄達到9000餘只,年收入90餘萬元。

  該鎮黨委書記孫立軍介紹,松山鎮依託恢復和保護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農業綜合開發、退牧還草、農牧村安全飲水、牧區節水示範工程等建設項目,強化了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了畜牧業發展後勁。到今年年底,全鎮新建養畜暖棚可達到5300多座,建成養殖小區63個,養殖小區將達到95個。同時,正在鞍子山村建設的牛羊交易市場,將進一步助推該示範點建設,為全鎮畜牧業發展保駕護航。

  如今,在一個個養殖小區、養殖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下,更多的養殖小區和暖棚如雨後春筍,在松山灘大草原上相繼建成。設施農牧業真正成了松山鎮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甘肅省天祝縣70年嬗變之路
    從落後的純農牧業經濟,到文化旅遊、現代農業、生態工業蓬勃興起,綜合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地區生產總值1990年突破億元大關,2005年突破10億元,2019年達到45.75億元,是改革開放初的171倍。陳斌 攝  自二十世紀80年代,天祝縣被列入國家「三西」農業建設扶持縣以來,一代又一代的天祝各族幹部群眾與自然抗爭,向貧困宣戰,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治山治水、治貧致富的扶貧壯歌。30多年彈指一揮,今年2月,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歷史性地擺脫了絕對貧困。
  • 武威天祝縣松山鎮秀傑新村綻放致富花
    在天祝縣松山鎮東北部高空俯瞰,有一座如蓮花般綻放的建築群,這便是「十三五」時期天祝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主戰場——秀傑新村。 安居與樂業並舉,當地不僅為3618名搬遷群眾配套建設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還在發展富民產業上下大力氣,提升搬遷群眾脫貧發展能力。
  • 2020年甘肅省青少年武術套路錦標賽在天祝縣開賽
    10月15日,2020年甘肅省青少年武術套路錦標賽在天祝縣體育館開賽。近年來,天祝縣大力弘揚「堅韌、崇善、團結、奮進」的新時代天祝精神,進一步提升體育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力,全力打造「青藏之眼·綠色天祝」文化旅遊新形象,積極構建「縣級總品牌+一鄉一品牌」的文旅品牌,大力發展生態觀光遊、體育健身遊、鄉村休閒遊、民俗風情遊等特色旅遊,體育旅遊經濟不斷壯大,體育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
  • 天祝縣松山鎮蕨麻村...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洪文泉 伏潤之天祝縣松山鎮蕨麻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羅雄文,被當地農牧民親切地稱為「羅阿偶」。在天祝當地,「阿偶」藏語裡是哥哥的意思。蕨麻村坐落在天祝縣松山灘草原東北部,從天祝縣城出發,翻越蜿蜒曲折的山路,近2個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這是一個藏、漢、土、蒙古等多民族聚居的半農半牧村,養殖業是當地群眾增收的主要途徑。過去受勞動力素質整體偏低,缺資金、缺勞力,群眾收入上不去,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
  • 羅源縣松山鎮推廣現代農業技術
    記者 任思言 攝福州日報記者 任思言 通訊員 劉其燚 黃益輝12日上午,記者走進羅源縣松山鎮大獲村,在羅源縣樟巖山智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智能物聯網溫室大棚內,工人們正在修剪草莓枝葉,誘人的草莓一排排整齊地種在離地1米高的立架上。
  • 「六月六」民族傳統賽馬大會將在甘肅天祝縣芝格塘草原舉行
    大陸賽馬網訊 7月26日-8月2日,盛大的「六月六」民族傳統賽馬大會將在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松山鎮達隆村芝格塘草原舉行。本次賽馬會將持續8天,共有馬術表演、走馬和速度馬三大項。天祝藏族自治縣(簡稱天祝縣)為甘肅省武威市下轄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夏至漢初先後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駐牧地,自漢武帝時歸入漢王朝版圖,唐代後逐步形成以吐蕃(今藏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天祝縣約有20多萬人,共有28個民族,其中藏族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7.14%。
  • 山南市紮實推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山南市以保增長、穩增收、優結構為目標,持續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全市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優化種植結構,確保糧食生產。今年,山南市春播面積達38.17萬畝;蔬菜在田面積3.63萬畝,累計蔬菜擴種補種面積達3.61萬畝;9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分配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497萬元,截至目前,落實資金899萬元,完成率36%;持續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工程,農藥總量41.94噸。    強化提質增效,推進畜牧生產。
  • ...內蒙古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探索具有河套灌區特色的農牧業現代...
    探索具有河套灌區特色的農牧業現代化之路【核心提示】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保護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是推動現代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基礎,發展綠色現代農牧業是治理保護生態環境的治本之策,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烏梁素海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控肥、
  • 甘肅省天祝縣:一次關於藏文化的拾遺補缺
    原標題:甘肅省天祝縣:一次關於藏文化的拾遺補缺   「我們熱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  說這句話時,周恩來也許沒有想到,中國的第一個民族自治縣會由自己命名!他更沒有想到的是,幾十年後,由他命名的天祝藏族自治縣為了增強自己的民族自信心,正在進行著一次針對民族文化的拯救。
  • 甘肅省漁業轉型升級推進會議在臨夏州永靖縣召開
    &nbsp&nbsp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漁業漁政工作會議及全省農業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4月19日,甘肅省農牧廳在黃河三峽岸邊的臨夏州永靖縣召開全省漁業轉型升級推進會議
  • 開魯縣著力發展現代化農業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通遼市開魯縣立足農業大縣實際、依託資源優勢,積極調結構、轉方式、促轉型,走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新路子,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種植業標準化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2020年開魯縣共建設以農業高效節水與綜合水價改革、現代農業、村級集體經濟與結構調整、「種養加」循環經濟發展、鄉村振興與新農村建設、鄉村旅遊6項示範內容為主的高標準農田50萬畝,以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 天祝縣草原生態休閒旅遊(華銳特色菜品研發及烹飪)培訓開班了!
    9月18日,天祝縣草原生態休閒旅遊(華銳特色菜品研發及烹飪)培訓在天祝賓館正式開班。天祝縣政府副縣長王跟祖出席開班儀式並講話,他強調,餐飲是文化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這次培訓就是個非常好的機會,希望大家珍惜機會,積極參與,努力擴大學習效果。
  • 天祝縣草原生態休閒旅遊(華銳特色菜品研發及烹飪)培訓開班了
    天祝縣政府副縣長王跟祖出席開班儀式並講話,他強調,餐飲是文化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這次培訓就是個非常好的機會,希望大家珍惜機會,積極參與,努力擴大學習效果。天祝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魯貴林主持開班儀式,甘肅省飯店協會專家委員會、餐飲發展研究會秘書長顧剛文,中國註冊烹飪大師、國家烹調高級技師史浩進,國家級面點技師陳平出席了開班儀式。
  • 中國農牧業首腦齊聚武漢 共謀產業「轉變 轉型 轉軌」
    11月13日,由新華揚集團主辦,新牧網策劃組織2019中國農牧業首腦峰會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300多位農牧企業家代表,專家學者齊聚九省通衢之地——湖北武漢,圍繞 「轉變·轉型·轉軌」的主題,圍繞當下的行業熱點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深度剖析,掀起了一場頭腦風暴,明辨挑戰與機遇,論道變革之路。
  • 內蒙古紮實推動農牧業高效轉型
    內蒙古自治區堅持質量興農興牧、綠色興農興牧、品牌強農強牧,推動農牧業向優質高效轉型。今年,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播種面積1.36億畝、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9億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糧食產量達到730億斤以上,實現「十七連豐」。全年豬牛羊禽肉類產量預計達到260萬噸,與去年基本持平,有望實現「十六連穩」。
  • 磐石市松山鎮:打造紅色引領「新引擎」,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今年以來,磐石市松山鎮為深入貫徹落實 「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挖掘紅色歷史文化,圍繞打造特色中藥材小鎮目標,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培育綠色發展動能,推進新理念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打造紅色引領「新引擎」今年以來,松山鎮著力推進「三項工程」,打造紅色引領「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