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省天祝縣松山鎮推進現代農牧業轉型發展紀實
原標題:天祝縣松山鎮推進現代農牧業轉型發展紀實
初冬的天祝高原,早已是寒風料峭。但松山鎮阿崗灣村的一座座日光溫室裡,卻枝繁葉茂,春意盎然。
在村民楊玉奎的日光溫室,一株株西葫蘆果實滿藤。「以前是個放羊娃,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自從開始建棚種菜,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每年掙個五六萬元不成問題。」望著山腳下成片的菜棚,楊玉奎興奮地對記者說。
近年來,天祝縣松山鎮著力推進「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推進高原設施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和養殖小區規模化建設,為廣大農牧民「調」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鎮已搭建日光溫室1624座3300畝,建成養殖暖棚5300座7933畝,成為天祝縣設施農牧業發展示範鄉鎮。
劈山建棚闖新路
「剛開始,人們都不相信在天祝這樣高海拔的地方,能用日光溫室種出西葫蘆、辣椒、西紅柿等在夏季的松山都沒有辦法成熟的蔬菜。」楊玉奎說,現在設施蔬菜日光溫室已經成了全村人增收致富的「聚寶棚」。
松山鎮屬於乾旱半乾旱山區,雖然農牧民建棚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缺資金、缺水、缺適宜的建棚土地。同時,長期習慣了傳統種植方式的農民,對發展設施農牧業感到非常陌生。松山鎮黨委、政府不等不靠,多次組織村幹部及村民代表,到縣內外觀摩學習,通過算帳對比,增強了群眾建設日光溫室的信心。建棚過程中,由群眾自願報名,自籌資金,鄉村統一協調地塊,並按照「誰幹支持誰,多幹多支持」的原則,給予資金補助,從一開始就落實了經營主體。另一方面,請縣農業技術人員對鎮農科站農技人員進行技術培訓,以便正確指導農民生產。
該鎮大膽發揚新時代的愚公移山精神,闖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劈山建棚新路子,使山地日光溫室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在全縣乃至全市樹立了榜樣。截至目前,該鎮已搭建日光溫室1624座,種植有西葫蘆、紅提葡萄、食用菌等各類蔬菜。
菇菜輪作增效益
近年來,該鎮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大膽創新日光溫室反季節種植,探索出了一年兩熟的「菇菜輪作」種植新模式。
焦金海在松山鎮中大溝村最早發展設施農業,最早探索「菇菜輪作」種植模式,他目前已經擁有日光溫室7座,年收入達15萬元,是前幾年在外打工收入的數十倍。
據焦金海介紹,一般種植是種半年歇半年,而一年兩熟模式,夏天種植食用菌,每個棚平均產菇3000公斤左右,產值1.2萬元左右;冬天種植西葫蘆,每棚平均產量在9000公斤左右,產值1.5萬元上下。兩項合計收入2.7萬元左右。
菇菜輪作種植不僅給廣大農牧民群眾帶來了可觀的效益,而且有利於均衡土壤養分,調節土壤肥力,提高種植效率,真正實現日光溫室科學化種植,實現了日光溫室種植效益的最大化。
松山鎮鎮長唐培皇說:「菇菜輪作種植模式的成功推廣,堅定了讓農牧民實現增產增收的信心,鎮政府將繼續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加速推進農牧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如今,松山鎮設施農業已經形成了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產業化經營的良好發展態勢。
設施養殖規模化
「120隻綿羊,38頭白犛牛,5座養殖暖棚,全年收入15萬元。」這是天祝縣松山鎮達隆村牧民李學忠家的主要產業和經濟收入。在達隆村,年收入15萬元不算稀罕事,該村171戶人家現有大畜350頭、小畜29150隻,戶均擁有3座養殖暖棚。如今的達隆村,有車的牧民佔到全村總戶數的20%。
松山鎮是天祝縣主要牧區之一,牧業收入佔全鎮經濟總收入的67%以上。近年來,該鎮大力發展設施農牧業,不斷推進養殖小區規模化建設。至去年底,已建成養畜暖棚2852座4421.91畝,其中高標準養殖小區32個,建成綿羊受精站點61個,全鎮牲畜飼養量超過了26.65萬頭只。
松山鎮在畜牧業生產中,將畜種改良同舍飼育肥相結合,將每年雜交肉羔斷奶後全部育肥出欄,提高出欄率,增加商品率,縮短養殖周期,緩解草畜矛盾,降低養殖成本,實現草畜產業的最大效益。每年引調特克賽爾、陶塞特、白薩福克、波德代、邦德等優質毛肉和肉毛兼用的品種改良本地細毛羊,年完成畜種改良6萬隻以上,全鎮優質畜已佔到小畜的90%以上,解決了畜種退化、商品率低的問題。圍繞「牧」字做文章,使全鎮畜牧業生產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11月8日,記者在松山鎮鞍子山村永天養殖專業合作社裡看到,一座座養殖暖棚整齊劃一地排開,養殖戶王俊元正在棚內攪拌飼料,準備餵羊。王俊元現在有12座大棚,一年出欄3000多隻羊,年收入達20萬元左右,養殖小區成了他的「大棚銀行」。
記者了解到,僅2013年該村修建養殖暖棚160多座,養殖小區19個,戶均養殖暖棚達到1.6座。華牧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世醫,是該村嘗試舍飼養殖的第一人。
2011年,張世醫投資60餘萬元,在鞍子山村馬圈組修建高標準養殖小區進行舍飼育肥,年出欄羊4800餘只,年收入50餘萬元。去年,他聯合養殖大戶,注入資金368萬元,註冊成立天祝藏族自治縣華牧養殖專業合作社。今年,該合作社投資80餘萬元,修建種羊繁殖中心。如今的華牧養殖專業合作社佔地面積已達33畝,共建成高標準畜棚43座9000平方米,存欄3100餘只,年出欄達到9000餘只,年收入90餘萬元。
該鎮黨委書記孫立軍介紹,松山鎮依託恢復和保護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農業綜合開發、退牧還草、農牧村安全飲水、牧區節水示範工程等建設項目,強化了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了畜牧業發展後勁。到今年年底,全鎮新建養畜暖棚可達到5300多座,建成養殖小區63個,養殖小區將達到95個。同時,正在鞍子山村建設的牛羊交易市場,將進一步助推該示範點建設,為全鎮畜牧業發展保駕護航。
如今,在一個個養殖小區、養殖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下,更多的養殖小區和暖棚如雨後春筍,在松山灘大草原上相繼建成。設施農牧業真正成了松山鎮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