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現今世界最長、跨度最大的人行懸索橋是哪個嗎?
它就是位於山東省臨沂市天蒙旅遊區內的天蒙山人行懸索橋。
該橋全長505.5米、主跨420米,橋面距離山谷谷底的高度為143米,大橋主梁寬4米、人行道寬2.4米。
天蒙山人行懸索橋
看完上面這一組數據,相對橋的寬度、橋的跨度以及它到谷底的距離,從整體上看就顯得很細長了,外加它還是懸索橋,這就如同一根柔軟的細繩懸在兩邊的山峰之間,如果橋體受到巨大的外力,比如山谷中颳大風或者發生地震,橋就可能因為發生很大的變形而變得不穩定、不安全。
從遠處看,就如同一根「細繩」連接著兩邊的山峰
除了上面說的不利因素,還有一個更大的挑戰等著天蒙山人行懸索橋的設計人員。
那就是工程所在地的位置……
從大地構造位置上看,天蒙山位於華北斷塊區東南的魯西斷塊內,緊鄰沂沭斷裂帶,這是一條寬緩的斷裂帶,斷裂切割深度直達地殼的底部;它從第三紀末期到現在一直保持著間歇式的差異上升運動,控制著斷塊內的地震活動。根據史料記載,周邊曾經發生過多次破壞性的地震,對於工程所在位置的影響烈度達到了5-6度。
沂沭斷裂帶的區域地質簡圖
再就是懸索橋連接天蒙山望海樓和玉皇頂兩個山峰,橫跨巨大的V型山谷,山谷的自然條件十分複雜,特殊的地形不僅會匯聚強大的風力,而且還會增大對地震的響應。比如說,當橋兩端的山峰在地震中的位移發生不同步時,橋梁所受到的地震力就會比安置在平原地區地表的建築大得多。
不僅如此,複雜的場地條件還會使得地震動的峰值在空間分布上有較大的變化,並且橋梁兩端的兩座山峰的地質情況各不相同,這些問題都給大橋的抗震設計造成了更大的難題。
所以,為了保證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天蒙山人行懸索橋的抗震及抗風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於是,設計者們對大橋兩端的地震反應譜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並對橋的抗震性能進行了非常嚴格的保守設計。
為了讓這條結構力學意義上的「軟繩」保持穩定,除了一般懸索橋的吊索外,工程師們還在橋梁的兩側設置了向下拉的抗風纜裝置。
抗風攬
僅僅從名字上看,抗風纜裝置系統是用以抗風的,實際上,它也同樣用以抗震。
除了橋板上面的吊索外,橋板下的抗風攬索也是重要結構
首先,抗風纜裝置的存在使得橋體結構始終處於「繃緊」的約束狀態,當地震橫向力到來時,能將其及時抵消掉,讓橋體結構不會隨著橫向力的反覆施加而跟著一起大幅度震動起來,始終維持相對穩定,抗風纜對地震影響下的結構具有很好的減震效果,保證了橋體結構的安全性。也就是說,這種抗風纜裝置設計的巧妙之處就在於,當地震來臨時,不僅能約束橋的擺動,還能消耗地震產生的能量,進而保證大橋的安全。
懸索橋跨越山谷的示意圖
除了抗風纜設計外,為了進一步改善橋體結構的穩定性能,還必須採取措施提高橋面結構剛度以確保安全。
懸索橋的橋面受力結構由工型鋼製成的橫梁和縱梁交叉組成,中間用X型角鋼進行加勁,與鋼結構縱梁通過高強螺栓連接;採用這種結構形式,在保障強度的同時大幅降低了橋體結構的重量,進而提高了橋梁的抗震性能。
X型角鋼
最後,給我們的基建工程師們點個讚,人行懸索橋本身就是很容易晃動的柔性結構,再加上工程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不是那麼完美,但是他們依然能夠克服各種困難,建造出世界上最長的人行懸索橋,實屬不易。
【來源:四川省地震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