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許多傳承下來的東西都可以作為一種文化進行研究。茶,也是如此。中國的飲茶文化來源已久,作為茶的故鄉,茶文化的年齡幾乎和中華母親一樣「大」。茶的發現據說始於神農時代,隨後茶文化慢慢發展,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到現在我們的「十大名茶」聞名於世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並且還有以茶代禮,以茶增人的風俗。
六安瓜片共有三個品種:提片,梅片,山瓜片。品種最好的是提片,穀雨前後採摘,品質最佳,口感最好,讓人難忘。以後著名的「瓜片」就是這個提片。
中國歷史上的傳統名茶有很多,六安瓜片就是其一。作為一個如此像中藥名字的茶葉,它簡稱「瓜片」或者「片茶」,來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六安瓜片在所有茶葉中是最特別的地方是它是唯一一種無莖無梗,單片生葉的茶葉。形狀扁平,葉面較大,像葵花子,慢慢被叫成了「瓜片」。又因為產自六安市,六安瓜片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中國茶葉品種那麼眾多,為什麼六安瓜片會成為中國名茶呢?
六安瓜片歷史悠久,名盛於清
六安瓜片在唐朝時被稱為「廬州六安茶」,廬州是今天的安徽合肥,歷史上廬州管轄過六安縣,唐朝時六安茶被廬州上貢於中央,所以唐朝有記載為「廬州六安茶」。明朝始稱「六安瓜片」,作為綠茶品種之一,被當作上品茶,極品茶。清朝是六安瓜片名盛之時,是清朝名茶中的精華,並且還讓它的來源充滿了奇幻色彩。
依據六安史志記錄和清代乾隆時期詩人袁枚所作《隨園食單》中所列的名品,以及民間流傳的傳說,使六安瓜片在民間享有盛名能夠,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並且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享用。六安瓜片原產地是在齊頭山周圍的山區,清朝時被列為名品入貢,並且暢銷全國,隨著外國人的進入,中國茶葉也走了出去,六安瓜片也隨著對外貿易遠銷到西方國家,並得到認可和喜愛。
六安瓜片在清朝時期享用是要有一定身份地位才可以的。慈禧在1856年生完同治帝後才有資格每月享用十四兩的六安瓜片。這裡足以看出六安瓜片在清朝時便有很高的地位,並不是一般人可以得到的。
後來新中國成立後六安瓜片的地位也不下降,被當作貢茶並有時會作為國禮贈送給他國。比如在1971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博士首次訪華,六安瓜片就被作為國品禮茶饋贈,這裡不僅有利於中美兩國關係的發展,緩和當時兩國的矛盾,也使六安瓜片作為我國名茶之一的地位更加穩定。
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會享受,吃穿住行各個方面面面俱到,自然對飲茶也十分挑剔。中國古人在飲茶方面的講究有很多,比如水的品質,煮茶時長,茶葉是什麼時候採摘的,茶葉的大小等等。六安瓜片能在唐明時期就成為知名茶葉並和西湖龍井,碧螺春,信陽毛尖等同稱為我國名茶,它的另一個「過人之處」便是它的製作工藝。
首先六安瓜片產自安徽六安市的低山丘陵,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 太陽照射,光能資源豐富,降水多,溼度大,土壤類型複雜,不同產地土壤類型有差別,加上氣候光照等條件影響,使得此地的土壤肥沃,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高六安瓜片的品質就高了。
品種最高的六安瓜片是在穀雨前後採摘的,這時的茶葉內含物豐富,成茶香氣濃鬱。採摘標準主要以一芽二三葉為主,人民多數習慣稱為「開面」採摘。再者,要對採摘好的茶葉進行篩選,分為三類,嫩葉,老片和茶梗。然後是制茶過程,在茶葉進行過攤開散熱放涼之後,嫩葉炒成「銀針」形,茶梗炒「針把」,然後葉片分為老嫩片,炒制「瓜片」。這種製作工藝在我國綠茶初制工藝是即獨特又最為科學的一道工序。
把採摘的茶葉分開,即可保證品種,也乾淨衛生,提高茶葉的口感和香氣。
在炒制過程中,分開炒,控制火候,鍋溫,還有炒茶過程中翻炒的次數。如果當面觀看的話定是讓人吃驚讚嘆的畫面。
六安瓜片成為中國名茶的必然
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960多平方公裡的遼闊疆域的大國,我們物產多樣,資源豐富。並且作為茶葉發源地,我們的茶葉種類必然不少。但是為什麼六安瓜片能成為我國名茶之一呢?
這裡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總結,首先是悠久的歷史,唐朝的陸羽所做的《茶經》是我國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介紹茶的著作。由此可知我國對待飲茶是有特別的感情的!對待好茶更是如此。六安瓜片便是從古到今都被認可的名茶,在我國茶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然後是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不缺,氣候適宜,降水豐富,土壤肥沃,人民製作工藝高,使六安瓜片的口感清香,醇厚回甘。
明朝時期的李東陽、蕭顯、李士實三位聯手寫了首七律讚美六安瓜片。不只是他們,還有其他詩人和喜愛飲茶的文人們也寫詩來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對六安瓜片的喜愛。再者,六安瓜片不僅名字與中藥相像,而且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大體上六安瓜片具有有降血脂、改善消化不良、瘦身減脂、抗衰老、防輻射等諸多保健養生功效,常飲有利於身體健康。所以現在我們也能明白六安瓜片能成為中國名茶也實至名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