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楚懷王熊槐,大家都以為那真的就是昏庸無能,不僅被張儀欺騙,還被秦國草率赴約而囚禁起來,最後又被送到了客死他鄉。楚懷王可說是昏君的代名詞。現在的問題是,楚懷王真的那麼糟糕嗎?為什麼他會變成司馬遷筆下一無所成的昏君?
在《史記》、《楚世家》、《樗里子》、《甘茂列傳》等許多地方,都記載著楚懷王的形象,印象中楚懷王是一位昏庸之人。然而,記載地點多,並不代表楚懷王處處能唱主角。細說起來,《史記》中,楚懷王唱主角的地方有三處,司馬遷老先生都不惜筆墨,對楚懷王的所作所為作了大量記載和描寫。
首次演唱主角的楚懷王,是張儀。張儀來到楚國後,對楚王說,世上再沒有比你楚王更厲害的人了,秦王也對你充滿敬畏。我秦王說過,只要你能與齊國斷交,秦國就願意為你提供六百裡的土地。楚懷王聽說天下還有這樣的好東西,便不顧部下反對,同齊國斷絕關係。可在交涉土地時,張儀竟耍起流氓來,說,哪有六百裡地,我就說六裡地。請原諒楚懷王,不要放過他。
楚懷王第二次唱功,是張儀第二次出徵。一年多來,由於戰略需要,秦國想要與楚國結盟,便與楚懷王商議交換土地。楚懷王聽了,說,換什麼地?如果你在秦國將張儀交給我,我願意將你想要的土地給你。得知消息後,張儀決定再次出使楚國。秦王聽後,為張儀捏了一把汗。可是張儀卻信心十足地說,楚懷王最喜歡聽夫人鄭袖說話,我和鄭袖手下的人關係很好,到時候讓鄭袖給楚懷王吹枕頭風,我會很好的。
果不其然,張儀出使楚國之後,在鄭袖的協助下,已是全身而退。第三次演唱的楚懷王,是他輕率入秦。今年,秦王給楚懷王寫了一封信,請楚懷王到武關會盟,說,這兩年我們兩國不少打一仗,讓其他諸侯國看著笑話,為了友誼,不妨見一面,籤個和約,盡情享受。走不走,楚懷王都犯了難。
朝臣們也分成兩派,有些人說「秦虎狼,不可信,有並諸侯之心」,去了就沒有好果子吃,去了就不能去。有人說「奈何絕秦之歡心」,秦國可惹不得,還是去為好。楚懷王終於決定走了。其結果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被秦國囚禁起來。看到這三場戲,大家都知道,楚懷王雖唱主角,可都是反派,給人的印象也是「昏庸」二字。
意象之外的楚懷王執意要論楚懷王的昏庸,在司馬遷老先生的影響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能不能說楚懷王在位三十年,真是一事無成?從《史記》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昏庸」之外,楚王又是一個立國之君。
"(楚懷王)年,楚使柱國昭陽以兵攻魏國,破之襄陵,取八邑。"(楚懷王)十一年,蘇秦約從山東六國攻齊,楚懷王為使使使使,共攻齊。"根據這些記載,楚懷王並非生來就是弱者,他曾經帶領楚國打過一場攻城戰,他曾經擔任過六國聯盟的領袖。
楚懷王不但會打仗,而且會使用計謀。這一點在《樗里子甘茂列傳》中有記載。甘茂本在秦國為相,可後來與秦王鬧崩,逃往楚國,被楚王高規格接待。甘茂到了楚國,秦王一聽,就寫信給楚王,請他將甘茂送回秦國。
楚懷王之所以要高調地接待甘茂,就是想收買甘茂的心,讓他服從自己,然後把他送到秦國去,表面上是為秦國謀利益,實際上是心向楚國、幫助楚國。
楚懷王為此與大臣商議,大臣提出異議,說:「大王你的主意不錯。」此前大王還曾派人到越國任職,他在越國暗地裡動過手,使越國大亂,大王你可以趁此機會滅了越國。原書為「王前嘗用召滑與越,而內行章義之難,越國動亂,故楚南塞厲門而郡江東。」終於,這位大臣說,甘茂是一個能幹的人,他又回到秦國當了相,如果不聽你的招呼,豈不是一件壞事,不如我們找一個不如甘茂的人做秦相,這樣就會出現秦亂楚治的局面,這對我們楚國很有好處。這句話聽在楚懷王的耳中,讓他心服口服。
楚懷王不但不傻,而且還是一個血氣方剛的人。許多人一旦淪為階下囚,就失去了主心骨,是人家說什麼聽什麼,以求能夠苟同的。可是楚懷王卻不是這樣一個人,他被秦王囚禁之後,秦王對他說,只要你把巫和黔中這些地方割讓給秦國,就把你放回去。楚懷王說,可以啊,但是我們必須先宣誓。這不可能,秦王說,你必須先割地,然後我們才能結盟。對古人來說,與人立誓是件大事,違背誓言則會遭到天譴。楚懷王看著秦王的舉動,怒氣衝衝地說:「秦詐我,強要我以地!」楚懷王也說,想用我來交換楚國的土地,不成!終於「不敵許秦。《秦因》。
楚懷王困在秦國,不忘反抗,兩年後,他趁機逃走,秦王發現後,便派遣精兵四處追擊。楚懷王先是逃到了趙國,趙王怕秦國勢力太大,不敢接受。無可奈何,楚懷王再次逃往魏國,逃到半路上被秦兵追上,給逮了回來。被囚禁的楚懷王也是如此,他誓死不向秦國投降。聽到消息的楚國人,都「憐之如悲」。想像一下,如果楚懷王真像我們印象中的那樣無精打採,那楚國人怎麼會對他的死「如痴如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