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亦名「太恆山」古稱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嶽。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衝。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
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公裡處,距大同市市區62公裡。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為中國地理標誌,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
恆山水庫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5公裡,北嶽恆山腳下,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乾河上遊渾河支流唐峪河上。總庫容1330萬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樞紐。水庫大壩從1958年破土動工,歷經四年而成。於1962年全部完工。大壩橫跨天峰、翠屏二山,將峽谷之水截於大壩之內。恆山水庫自1966開始蓄水以來,至2017已運行51年。
懸空寺位於恆山水庫壩區內,距大壩只有150米。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懸空寺距離谷底80米,後因河床歷年淤積,寺離谷底僅剩58米。近兩年來,恆山景區管理部門結合世界遺產申報工作,對懸空寺大力進行環境綜合治理,清除恆山水庫、恆山隧道施工遺留的工程廢渣廢料及經年河床淤泥20萬立方米,懸空寺距離谷底的高度重新「回」到80米。
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和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巖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巖,距今已有五億年。基巖面積裸露,風化破碎嚴重,峰巒均呈尖形,溝谷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整個山脈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數百公裡,被譽為「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的寒疆第一山。恆山山脈始於太行山,橫跨塞外,東連燕山,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裡(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恆山,中華五嶽之北嶽。其山脈祖於陰山,發脈於管涔山,止於太行山,沿東北走向蜿蜒而來,奔騰起伏,橫亙塞上,東西綿延五百裡,錦繡一百零八峰。恆山主峰天峰嶺位於渾源縣境內,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被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
金龍峽
金龍峽,居於天峰嶺和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足三丈。這裡是古往今來的絕塞天險,交通要衝。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這裡劈山鑿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時,楊業父子在這裡以險據守,抵抗外族的侵入。金龍峽內,懸崖中腰有古棧道盤繞,名為「雲閣」。
恆山松
恆山松,風格別致,形狀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狀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稱這為「四大夫格」。這四株古松,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巖石,傲然挺立,氣勢不凡,別具風格。
桃花洞
桃花洞古已有之,屬恆山「七宮八洞十五廟」之一,位於真武大殿後的恆宗峰上。洞口坐北朝南,高有丈餘,寬近八尺,入深約15米。傳說,這裡是桃花仙女修行的所在。玉女原在王母娘娘蟠桃園值守,後下凡投胎到北嶽富戶人家,因素喜桃花,人稱桃花女。桃花女善禳鎮之術,常為百姓破解疑難雜症,故得百姓愛戴。
雖然桃花女的故事是傳說,但桃花洞外的奇花異景卻真實存在。這裡集中著大量恆山桃花群,歷百年而茁壯常新,清明前後桃花盛開,紅若香珠,燦若彩霞,點綴著山谷,傳遞著春意。
恆山雲
恆山雲,變幻無窮。出雲洞在后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遊出縷縷白雲。
恆山廟
恆山廟,以北嶽廟為首,穩座於西峰之上,蒼松之間,或隱或露。懸空寺,為恆山第一景。民諺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說法。
懸空寺
恆山懸空寺位於山西大同市渾源縣,距大同市區62公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恆山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作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
恆山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中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建寺設計與選址,懸空寺處於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全身懸掛於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衝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免於被淹。四周的大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巖石裡,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 懸空寺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築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設計非常精巧。寺內有佛像八十多尊。
恆山十八景
磁峽煙雨:即金龍峽,位於天峰嶺與翠屏峰之間,其間石壁萬仞,青天一線,在細雨濛濛時晴嵐縹緲,煙霧紛飛,妙趣橫生,澗底流水,奪口而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嘆「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比擬也。」[13] 龍泉甘苦:即苦甜井,位於白雲堂東側,有一玄武亭,亭內並列雙井,名玄武井。兩井只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清涼爽口;一井水味苦澀,人不能飲,人稱苦甜井。唐明皇親手賜匾「龍泉觀」,歷代遊客爭先品嘗龍泉聖水、恆山奇茶、求取吉利。
雲閣虹橋:即古棧道,位於金龍峽最窄處,南北交通要道。古人沿峽東崖絕壁間,鑿崖插木,飛架棧道,同時建有一座連接東西的高空飛橋,合稱雲閣虹橋,民間傳說是魯班的妹妹一夜所建。峽壁2017年還殘留著修棧道時的行行方窟。
虎口懸松:即虎風口與懸根松,在步雲路的石階風口上,人到此處,清風颼颼,松濤陣陣,猶如虎嘯龍呤,臨風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即懸根松,根莖盤露,緊抱巖石,遮日留陰。相傳松根外懸是張果老拴在樹上的神驢受驚而拔起的。
果老仙跡:即果老嶺,位於懸根松北的登山途中,石徑上陷有行行小圓坑,形似驢蹄印,據說是張果老在恆山修仙時倒跨驢留下的蹄印。
雲路春曉:即步雲路,從嶽門灣至恆宗殿,稱十裡步雲路。舊時一裡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步步入雲。沿路有大字灣、四大夫松等景觀。
斷崖啼鳥:即姑嫂崖,又稱捨身崖,位於夕陽嶺中段極陡峭的一段山崖,傳說因姑嫂投崖而得名,姑嫂投崖後,小姑化作百靈鳥,嫂子化作找姑鳥,在捨身崖上綿綿雙飛。
危巖夕照:即夕陽嶺,位於果老嶺東側,是一段插入雲天的萬仞絕壁,面西峭立,每當夕陽西下,「餘輝反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奇光異景,令人神住。
金雞報曉:即金雞石,位於朝殿西古樓外,有一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相擊,聲振幽谷,如金雞嗚叫,情趣絕妙。傳說是黃山雞吃了三茅真人失落的金丹而變。
茅窟煙火:即三茅窟,位於白虛觀紫微閣旁斷崖上,是三茅真人修仙得道處。傳說三窟有怪異現象,一窟點火,另兩窟冒煙,兩窟點火,另一窟冒煙,三窟同時點火,即三窟都不往外冒煙了,成了自然之謎。
奕臺鳴琴:即琴棋臺,位於會仙府西北處,有巨石進裂,西南有條崖縫,沿石縫而上,陡壁高處有一片風蝕巖石,臺上刊棋一局,崖壁上是雙鉤書「琴棋臺」三個字,此處傳說是仙人對弈弄琴之所在。
玉羊遊云:從朝殿瞭望東峰峭崖翠頂上,有白石累累如群羊吃草,在雲霧的推動下,別生情趣,稱為玉羊遊雲。
脂圖文錦:即石脂圖,位於主峰東崖上,由五色卵石天然結成,約四尺見方。
嶽頂松風:即天峰嶺,登上峰頂,極目不知千裡遠,舉頭唯見萬山低,煙嵐縹緲,松濤貫耳,北國風光,氣象萬千,恆山十八景盡收眼底,吸引著萬千遊客前來觀光,北嶽恆山美不勝收。
幽窟飛石:即飛石窟,位於姑嫂崖北端,為一天然大石窟。據《尚書》載舜帝北巡,至恆山下,忽有一石從恆山飛來,墜於帝前,帝起名為「安王石」。五年後,帝又北巡至曲陽被大雪阻路,便望祀恆山,此靈石又飛到曲陽。窟內有寢宮、梳妝樓等。
仙府醉月:即會仙府,位於朝殿西側,為恆山最高廟觀,置身府院,如臨仙境,夜宿仙府,倚欄望月,飲酒作詩,真有點起坐出世之感。傳說是仙人聚會之地。
紫峪雲花:即紫芝峪,位於恆宗殿東側,是一道草木叢生,曲折幽奇的溝峪。恆山舊志載,峪內長著靈芝仙草,為恆山的鎮山寶草,狀如雲錦,有起死回生,益壽延年之功效。後被明世宗皇帝採去十二株。
石洞流云:即出雲洞,位於紫芝峪東崖上,洞口上刻有「白雲靈穴」四字。傳說此洞深不可測,下通地海龍宮,白龍公子掌管北國雲雨,每逢降雨時,洞內吐出團團白霧,霎時風雨來臨,甘林遍野,俗話說:恆山戴帽,大雨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