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代財經 馮珊珊
「金融領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還是得懂金融和經濟的基本原理,得懂風險邊界是跟哪些要素相關。金融行業是比誰活得長走得穩,懂規律,講政治。」看到小牛在線「良退」公告,一位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資深創業者在朋友圈唏噓不已。
5月9日,深圳P2P平臺小牛在線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布《平臺網貸業務良性退出公告》,自公告發布之日起,平臺將停止發布任何新標及停止計息,並關閉出借人開戶、充值、投標等功能;同時,自公告發布之日起,暫緩兌付,待兌付方案經全體出借人公開投票表決通過以後,按照兌付方案啟動兌付工作。
一紙良退的公告背後,是小牛在線數年運營背後留下的一地雞毛。深陷其中的投資者或許早已身心俱疲,但尋找最佳的退出渠道以減輕損失,應該是目前小牛在線投資者最理性的選擇。
小牛在線「良退」
小牛在線公告稱,近兩年來,網貸行業經營環境惡化,出借人的投資風險及平臺的經營風險增大,全球新冠疫情極大地增加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各大網貸平臺都陸續退出,「經過深思熟慮,我們也決定退出網貸行業,逐步結清存量網貸業務。」
看到退出公告,小牛在線的出借人們頓時炸開了鍋,在網絡上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
「清退規則是怎樣的,大家知道嗎?我的是升財牛,也是在清退行列嗎?有部分標的2021年的。」
「我們接受不打折,不接受以物抵債!既然都是真標,那我們就等底標到期回款,如果不回就是詐騙立案!絕不妥協!」
「良退就是合法收割,先扣除了利息,本金再分幾年兌付。」
「投票是在小牛後臺進行,投票比例他想怎麼改就怎麼改。」
實際上,小牛在線的問題在2018年就已經初現端倪,其網站公布的運營報告到2018年三季度就已經停止了更新。
在聚投訴平臺上,投訴人李寧描述:本人及家人在小牛在線理財平臺購買22萬多元理財產品、自2018年開始贖回理財本金及利息不能正常操作、截止2020年4月份、多次與客服進行溝通資金贖回問題、客服人員均稱要耐心等待、沒有問題。
另一位投訴人傅女士描述:我2018年的時候在小牛在線買了安穩投41000多塊錢,但到期後不能回款。至今已逾期1年6個月至一年10個月。提現進度異常緩慢,至今只有一筆進度為82%。客服敷衍了事。
小牛在線於2013年6月正式上線運營,由深圳市小牛在線網際網路信息諮詢有限公司運營,是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首批會員,2018年升任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理事單位,也是國內少有的ICP、EDI、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證書三證齊全的智能金融服務平臺,於2018年完成A輪融資,融資額為4億,融資方為中創協·赤子母基金。
小牛在線總部位於深圳,公司實控人為小牛資本集團董事長彭鐵。目前,小牛在線平臺累計成交額1171億7374萬元,累計註冊人數達607萬,目前借貸餘額104.2億元。
「一個都不留」
2018年,P2P網貸掀起爆雷跑路大潮,單個事件涉及的資金往往以百億計,涉及到投資者的資金也多達幾十萬元之多,令投資人聞風喪膽,對社會也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自此以後,監管部門就開始系統性地對P2P網貸機構進行出清,一方面引導各平臺良性退出;另一方面對平臺提出「三降」的要求:降餘額、降人數和降店面。2019年,各地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清退政策。
進入到2020年,網貸風險整治工作進一步推進。業內人士預計,今年6月底前基本可以完成存量風險化解。「監管對P2P網貸的態度,是一個都不留。現有的網貸平臺在經營過程中都出現了資金池和期限錯配,而這是只有銀行才有資格做的,網貸平臺沒有銀行牌照,這樣做就是違法的。」北京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創始人趙江(化名)11日向時代財經表示。
趙江認為,真正的網貸平臺是信息中介,但是純粹做信息中介沒法開展業務,也沒法掙到錢。「只有擁有有銀行牌照才可以做業務掙到錢,在美國也是如此。比如Lendingclub,它有自己的銀行牌照,先是通過平臺做信息撮合,然後通過自己的銀行放款。」
「在中國,網貸平臺沒有銀行牌照,又想掙錢的話,永遠無法做到規範。它的商業模式已經被市場驗證是失敗的。」趙江表示。
「從實際情形看,雖然網貸平臺總是說自己只起撮合作用,但事實上他們就是在幹著銀行的活,但風控與管理能力又跟不上,加之沒有合適的底層資產,資金池的最終結局,不是自融,就是爆倉。」
中國金融協會會長周小川曾在去年的一次演講中表示,前幾年國內出現了大量P2P平臺,現在大面積崩塌,至少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濫用了普惠金融的說法,忽悠了決策者和監管者;第二,不切實際地假設每個人可以自己審查客戶信息;第三,完全依靠大數據和徵信系統也是過於理想化。
「網貸公司的底層資產,有一些是真實的借貸,真實的業務行業壞帳率在30-40%,還有一些是虛擬的業務,完全是空的,額租寶就是空對空的,徹底的龐氏騙局。」趙江認為,「網貸平臺早就沒有了退路。實際上,很多近期才宣布清退的大平臺是被拖到現在才認清形勢,過去一直對監管抱有美好的幻想。」趙江表示。
「軟著陸」存在嗎?
小牛在線公告稱,將以保障出借人投資安全及合法收益為使命,竭盡一切力量、窮盡一切手段化解風險,專注催收回款及兌付工作,同時充分利用平臺現有的品牌及用戶規模優勢,向電商平臺和金融科技方向實施戰略轉型,通過轉型盈利來支持網貸風險化解,實現出借人及平颱風險共同「軟著陸」。
那麼,「軟著陸」存在嗎?「監管給出了兩個轉型方向,網絡小貸和消費金融。但是,這兩個都需要牌照,有牌照就有門檻,不是所有人都拿得到。」行業資深分析師宋井(化名)11日向時代財經表示。
「消費金融牌照,一個省只發一個牌照,對主要大股東背景有很高要求,網貸平臺即使參與也不太可能成為消費金融公司的主導者。」宋井認為,雖然監管不止一次地說過網貸平臺可以轉型網絡小貸,「但是,很難落地。」
「如果採用這種方式的話,就意味著網際網路小貸公司可以不受限制地開分支機構,如果做到十倍槓桿,那就比銀行還高了。」宋井認為,「銀行支行網點需要監管部門審批才能開,網際網路小貸公司可以開無數網點,這個就違背了金融機構的本質,要有監管和限制,才能控制風險。」
據宋井觀察,目前也有部分頭部平臺在嘗試網際網路券商業務,「這可能是一條好的出路。特別是券商收益權憑證,保本保息產品,非常符合網貸投資人的胃口。但是,也要有基金銷售牌照。」
「網際網路有兩個屬性,一個就是流量,一個就是科技。」金融行業投資人劉思宇向時代財經表示。
頭部的網貸平臺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投資群體,「通過流量的方式,比如通過網際網路去賣基金、賣保險等,都是把網際網路作為了一種流量渠道,這是銷售金融產品一種非常有效的模式。」劉思宇認為,這對網貸平臺來說,會有很大的發展前景。「隨著流量敞口越來越大,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多,比如說有越來越多人在支付寶上就可以購買公募基金和保險產品。」
劉思宇認為,網貸平臺利用技術賦能傳統金融,這也是一個轉型方向。「通過科技的方式對傳統的金融產品做一些改變和革新,比如越來越多的消費金融產品,它依託於各種場景,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改變傳統的授信方式。」
「不論是流量還是科技,都能夠有效地推動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發展,這個並沒有因為監管而變得弱勢,反而有更大的前景存在。把劣幣驅逐出去之後,會有越來越多良性的發展現象出現。」劉思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