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網際網路撕X大戰的研究愛好者,我全程對這次京東與蘇寧的物流大戰進行了跟蹤。
讓我驚訝的是,這次蘇寧的反常舉動。
蘇寧衝冠一怒為天天快遞
按說,天天快遞只是蘇寧投資的一個快遞企業,京東暫停與天天快遞的合作,不過也是個小事情,天天快遞出馬就可以了。但是,蘇寧出馬了,而且派出的還是重量級選手——蘇寧的二號人物副董事長孫為民。
更加令我驚訝的是,孫為民這個曾經做過十年老師、十分儒雅的人,竟然在這次變得異常激動,在曾經停更近兩年的微博上,孫為民連續發了兩篇討伐京東的檄文。而且,大動肝火、言辭激烈。
如果再加上天天快遞的聲明、蘇寧的官方聲明,蘇寧的反應可說是異常激烈。反觀京東,一直比較克制,一共也就通過京東物流發出兩次回應。
到底是什麼原因?
撕X大戰,講究的是5個W:Why(為什麼撕?)、Who(誰來撕?)、When(何時撕?)、Where(在哪裡撕?)和What(撕什麼?)。
京東與蘇寧的物流大戰,除了「Who(誰來撕?)」上,蘇寧表現反常之外,「What(撕什麼?)」上也令人驚訝。
京東暫停與天天快遞的合作,說得很明白,那就是天天快遞的服務質量差,消費者投訴和吐槽多。這時候,正常的危機處理法則一定是,首先要坦誠,承認問題,並提出具體的服務質量改進措施。
但是,蘇寧選擇了與京東撕,將京東暫停和天天快遞的合作,定義為京東對於競爭對手的打壓,定義為平臺霸權。
這到底又是什麼原因?
一切都要回到「撕」的動機上,即Why(為什麼撕?)。
京東暫停與天天快遞的合作,動機是什麼?動機是通過懲罰平臺上服務質量差的快遞公司,殺雞給猴看,提昇平臺商家的快遞體驗。
蘇寧呢?從撕的力度和撕的時間上,不得不讓人懷疑,蘇寧的如此大動肝火,真正的原因或許不在天天快遞這件事上,而是在其他事情上。
一切或許源自近幾年的新仇舊恨
最近,家電圈的一個大事件是,京東與各大空調廠商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如格力與京東達成銷售百億計劃、美的與京東籤訂200億元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奧克斯與京東銷售目標突破200萬套等等,這使得京東一舉超越蘇寧,成為中國最大的空調零售商。
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因為空調銷售鏈條廠,涉及配送、安裝等多個環節,一直被認為是電商難以突破的品類,也是實體店對抗電商的最後堡壘。京東將空調這個堡壘攻破,意味著電商在家電領域全面超越實體店已經成為現實。
如果回顧一下蘇寧和京東兩家公司,可以看到從2012年以來的這幾年,兩者就像一對冤家,摩擦和衝突不斷。京東不斷在各個領域超越蘇寧,蘇寧對京東的怨氣和仇恨也不斷累積。
2012年8月15日,劉強東宣稱「未來三年大家電零毛利,保證比蘇寧便宜10%以上」,「815大戰」爆發。這場大戰對於家電圈影響深遠,是電商與實體店發展的轉折點,也讓「上網買家電」深入人心。這場大戰,京東成為最大的贏家,蘇寧成為最大的輸家。
隨後,一場賭局讓張近東和劉強東正面對戰。「如果上半年京東的增速比蘇寧易購快,那麼我就把蘇寧送給他。」蘇寧董事長張近東的一句話,引來劉強東的回應:「如果京東贏了,那麼將把蘇寧的1億股送給轉發微博的網友。」
接下來的發展,讓京東和蘇寧,一個向上,一個向下,雙方的積怨原來有深。2014年,京東首次在淨收入上超過蘇寧,成為中國最大的零售商;2016年,京東的家電零售規模超過蘇寧,成為中國最大的家電零售商。
在今年央視的採訪中,劉強東在鼓勵宿遷員工時說,「我們宿遷市的電商佔有率也是第一,超過任何友商,但是我竟然發現國美、蘇寧的店還在那兒呢,還有什麼OPPO,還有各種各樣的專賣店,那都是我們京東的恥辱!」緊接著,劉強東再放豪言,「要把蘇寧周圍的所有廣告牌買下,而且至少買斷五年,一直到他們撤離宿遷為止。」
2011年,蘇寧達到人生巔峰,營收938億元;彼時,京東只有211億。但是,2016年,兩者倒了個個兒,京東的市值是蘇寧的四倍以上,兩個公司已經不在一個水平線。
如此光景,蘇寧怎能不怨恨?估計,看到京東暫停與天天快遞合作,蘇寧的新仇舊恨湧上心頭,才如此反常的和京東幹上一架。
所以,天天快遞事件不過是一個導火索,真正引發蘇寧、京東大戰的,是這幾年的發展態勢,是京東不斷超越蘇寧所積累的新仇舊恨。
說到底還是企業一把手的基因和初心
撕的動機至關重要,換句話說,正確的撕就是要站在準確的制高點上,不忘初心,才能得始終。
京東撕的動機是消費者體驗,撕的目的是提升服務質量,雖然也有藉此打擊競爭對手之嫌,但因為站的制高點正確,所以無可挑剔。
就連《人民日報》也發文評論力挺京東,說「作為網購平臺方,有權利更有義務通過綜合測評、查找問題、監督改正等方式,提高平臺物流服務的整體水平。這既是對平臺聲譽的維護,更是對平臺商戶、消費者的負責。」
蘇寧撕的動機是報仇,將自己與京東之間的愛恨情仇藉助這個出口一股腦倒出來,站的制高點是商業競爭,自然招致諸多反彈。
例如,蘇寧說「天天快遞能躋身行業前十位,沒有嚴格的管理和專業的素養,是做不出來的。」馬上,就有諸多消費者、商家甚至天天快遞的快遞員現身說法,控訴天天快遞的服務質量。
為什麼會有如此差異?說到底還是在企業的基因,尤其是一把手的基因和初心。
劉強東凡事必提「用戶體驗」,必提「客戶為先」,反覆強調的是「做企業,不能盯著競爭對手,而是應該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所以才能冒著被攻擊平臺霸權的風險,推出平臺快遞企業服務質量排名,暫停與天天快遞的合作,推薦五家做得好的快遞公司給商家。
張近東,一代梟雄,在競爭和血戰中成長壯大,喜歡談競爭,談競爭對手。張近東與黃光裕恩怨21載,張近東曾經說過「競爭對手不是劉強東,而是馬雲」,曾經說過「布局超電器化,萬達才是未來的主要競爭對手」,曾經說過「蘇寧今天放眼一看全是競爭對手」……
復盤京東與蘇寧的物流大戰,可以看到,當今網際網路,大戰不斷,但要想真正贏得用戶,贏得市場,獲得真正的關注度,就要站對位置,不忘初心,方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