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2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劉雨桐 清華大學清新時報
作者 | 劉雨桐
責編 | 謝譞
排版 | 陳宇
attention:前方有大量劇透,慎點!
近日,由日本知名導演新海誠執導的動畫電影《天氣之子》在中國大陸熱映。在延續以往的少男少女青春戀愛主題的基礎上,《天氣之子》頗受爭議的結局,給這部作品增添了愛情以外的暗示和隱喻。新海誠在《天氣之子》中一反日本動漫對於拯救世界「正義使者」的偏好,塑造了一個反叛的個人主義的形象。男主帆高叛逆、激進、衝動、孤勇,充滿了對世俗規訓的反抗色彩,為了「再次見到心愛的女孩(女主角陽菜)」,哪怕槍指警察、成為通緝犯,哪怕大雨將東京淹沒、千萬人流離失所,也毫不動搖和退讓。帆高的這個看似有悖於主流價值觀的選擇反而收穫了大量觀眾的認可和讚揚。
對男主毫不掩飾的讚揚與支持,展現的是許多人心裡下意識的想法。一位知乎網友在相關帖子下尖銳發問:「如果犧牲你的父母老婆孩子換取你的城市不被水淹,你願意嗎?」雖然問得直白,卻直擊痛點。自私乃人之常情,沒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大義滅親」。帆高在劇中喊出:「天氣什麼的,壞掉就壞掉好了!」這樣口號式的宣言,實際上是對整個世界的挑戰。他的言下之意是說,所有世俗的責任、道德的規訓、輿論的壓迫都不能阻擋我追尋自己的幸福,掌握自己的人生。他之所以能引起大眾的共鳴,正是因為人們厭倦了被「責任」「犧牲」「奉獻」等過分強調集體主義的社會氛圍所盤剝壓榨,不滿於個人慾求的消弭和被壓抑。當代的人們更希望不是活在社會的規訓或別人的眼光裡,而是為自己而活。
不是所有人都想成為英雄,不是所有人都有犧牲奉獻的責任。大多數人和帆高一樣,是掙扎著生存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陽菜也不過是一個陰差陽錯成為「晴女」的普通女孩。帆高面對的仿佛是一個加強版的「電車難題」——一邊是幾乎素未謀面但人數眾多的東京居民,一邊是作為心頭摯愛卻被無辜「獻祭」的少女陽菜。生命是平等的,不存在孰輕孰重,因此無論救東京還是救愛人都是帆高自己的決定,他理應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旁人無權妄加指責。
帆高的選擇是否正確暫且不談,人們願意公開發聲支持帆高本身就是一種革命性的進步。廣大觀眾願意表露內心、理解帆高,而不是一邊倒地指責其「不以大局為重」,反映了思想包容度的提升。它顯示出人們不再受「一切必須服從多數」的絕對觀念壓抑,不再接受簡單粗暴的道德說教。他們肯定追求個人幸福的正當性,肯定「顧大家更顧小家」的選擇權利;他們否定強加於個人的「責任」和「大義」,不接受他人站在道德高地指摘自己的人生。犧牲自我拯救世界固然偉大,但拯救愛人、追尋個人的「小確幸」未必不如拯救世界高尚。
當然,追求個人的小幸福不代表完全不承擔社會責任。問題的關鍵在於,人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應當有其邊界,在追求自身幸福和屈從於集體利益之間也應該有一個平衡點,個人主義應當有其生存空間,而不是一味地將為了個人利益而犧牲集體的行為定義為「自私」,用道德綁架把每個人推向「大義滅親」。《天氣之子》中帆高這一人物的塑造,引發人們去重新審視在東亞文化中佔主流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影片的最後,帆高和陽菜在三年後重逢,他們的腳下是淹沒大半的東京,沒有兩全其美皆大歡喜,但對於帆高來說,這就足夠了。
因為比起晴空,我更需要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評論|《天氣之子》:比起晴空,我更需要你》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