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淺白、忙碌成了這個社會的主題詞彙,閱讀,讓心靈回歸最初的寧靜,或許是我們最需要去做的。
上世紀的80年代,年輕人以讀詩、寫詩為風尚,白衣飄飄的年代處處洋溢著「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的豪邁情懷,而如今,這份情懷早成了奢侈品,「詩歌被邊緣化」的說法則甚囂塵上。
娛樂方式的多元化,酷炫的高科技,都深深地植入了我們的生命,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簡單、淺白、忙碌成了這個社會的主題詞彙,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著,精神生活卻越來越處於貧瘠的警戒線上。閱讀,回歸心靈的安靜,是我們最需要去做的,但是我們要讀些什麼呢?
或許,文辭深奧、晦澀難懂、詰屈聱牙的古詩詞,絕對不是閱讀者的首選。因為古詩詞裡面沒有小說中盪氣迴腸的故事情節、沒有歷史中成王敗寇的血淚教訓、更沒有童話中惹人愛憐的白雪公主。古詩詞裡,所有的就只有寥寥數語,所描繪的更多的是詩人、詞人當時一種心境的抒發,所以它註定成不了大眾讀物,成不了一個閱讀者首選的閱讀對象!
當下的人們,追求的就是一種生活的快節奏化,讀詩,尤其讀古詩詞,可能會被嘲笑為迂腐之人。嘲笑者們會認為,在當下閱讀古詩詞已全然沒有了意義。真的沒有了意義嗎?
一個簡單的例子,或許就能說明一切了。假設這樣一個場景:某天,你與幾個好友出去遊玩,當時你們已登臨至某名山的半山腰處。恰當時,夕陽西下,有幾隻水鳥掠過,一個沒讀過古詩詞的人,由於詞彙的貧乏,只能說:「看,快看,好美,真美,真好看,快,快給我們拍個照」,而如果你經常閱讀古詩詞就會自然而然脫口而出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定在那瞬間驚呆眾人。這時,你還敢說,閱讀古詩詞,沒有意義嘛?
我,讀過詩經,記得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讀過樂府詩,記得了「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讀過唐詩,記得了「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讀過宋詞,記得了「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讀得多,忘得也多,所以才會有常讀常新的堅持。
古詩詞文辭艱深,意境深遠,單單是我們個人,沒有經過最基本的文學素養教育,閱讀,理解起來,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障礙。這時,一本工具類的古詩詞鑑賞書籍,則成了我們閱讀過程中必備的「良師益友」,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們可以看得更遠。當然,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認知,是否真的需要一本這樣的工具書,則完全取決於自己。
閱讀古詩詞猶如跨越萬水千山,當時會感到百般艱難,時過境遷之後,縈繞在心頭的又是另一番滋味。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