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
金華交出了精彩答卷!
經濟發展捷報頻傳,
改革創新高歌猛進,
百姓福祉節節攀升
……
金華發布聯合金華各地政務發布
特別策劃推出
「和美金華我發布」主題系列報導,
展現我市高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今天推出《和美金華開發區我發布》!
28年前,
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
從此扛起市區高能級平臺
創建主戰場、主陣地、主平臺的重任,
只爭朝夕、奮力奔跑
成為開發區人的工作常態。
近年來,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
金華開發區高起點、高水平
謀劃產城融合發展,
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商貿等全面發展,
先後獲評「兩化融合」國家級示範區等
國家及省級榮譽30餘項,
形成了高端裝備製造、健康生物醫藥、
數字經濟三大主導產業。
今年前三季度,
開發區GDP、固定資產投資等
主要經濟指標有6項居全市第一,
規上工業營收、出口等
13項居全市前三,
連續三個季度全市「曬拼創」
躋身第一方陣。
這是開發區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走出的「硬氣」步伐,而在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開發區還著眼於出門就能享受的美食、腳下那條整潔的道路、街角一張可供休憩的椅子,從細微處提升城市建設「軟實力」,人民群眾在「路好走了,環境美了,生活有奔頭了」的悄然變化中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感受發展溫度。
01
一根鏈條 舞出產業底氣
金華健康生物產業園內,花園集團(金華)生物醫藥科技園項目正緊鑼密鼓地加緊建設。目前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多億元,其中杭州下沙搬遷項目車間已經完成安裝並投產。除了花園生物項目,開發區聚集著康恩貝、尖峰藥業、科惠醫療、巴奧米特等一批國內知名醫藥企業。近年來,開發區積極謀劃全鏈條招商,目前已引進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等產業上遊生物醫藥研發企業,下遊引進英諾琺等生物醫藥相關服務企業。到2022年,開發區將形成集藥品研發—生產加工—產品銷售完整產業鏈。
如果說健康生物產業是補鏈延鏈,那麼新能源汽車產業就是強鏈健鏈。目前,金華新能源汽車小鎮集聚了零跑汽車、萬裡揚變速器、衡遠動力電池、今飛凱達輪轂、鷹王電子LED等一批汽車整車、零部件企業。在這裡,生產商和採購商抱團做「鄰居」,雙方的成本都大大降低,生產應用的相互促進還直接推動了科研創新。小鎮在產業規模、企業效益等方面都表現出了新勢力企業的活力。今年1-9月,小鎮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06億元,同比增長64%,實現營業收入31.88億元,同比增長89%。與此同時,隨著零跑兩款智能純電汽車量產和環宇企業集團加盟,小鎮的智能製造邁上新的臺階,園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鏈進一步完善,5G、自動駕駛、物聯網、集成電路、晶片研發等前沿技術逐步植入。
在產業鏈這根鏈條的指引下,開發區針對幾大重點產業,由龍頭企業引導傳統產業企業進行的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悄然上演。在數字經濟領域,今躍機械、凱力特自動化科技、中科機電研究所和碩和機器人等4家省級「機器換人」工程服務公司為小微企業搭建起了數位化工廠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數位化診斷、解決方法、諮詢服務、產線規劃等服務,提升企業自動化水平,引領企業向數位化工廠方向轉型升級。在碩和機器人的幫助下,金華輝煌三聯工具實業有限公司年產100英尺鋸鏈、30萬片導板生產線技改項目如期完成技改,並通過市級智能化改造示範項目驗收。
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用好項目撐起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脊梁,讓企業相互關聯、形成配套,這只是開發區做大做強產業的重要一步。目前,開發區正加碼攻堅重大平臺和重大項目謀劃推進,全力推進中央創新區、湖海塘以西區塊、秋濱工業城區塊、九峰山旅遊度假區、金西峙壠湖等重點區塊的片區綜合開發,聯合施策推進低效用地整治,通過資源整合、市場運作,進一步提升區域發展協同帶動能力,打造高能級產業平臺。
農旅融合 繪就小康成色
02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湯溪鎮越溪白鶴村是開發區第一批依靠發展鄉村旅遊而火起來的網紅村。中秋國慶雙節期間,每天都有兩輛核載50人以上的大巴車開進該村,每輛大巴上都坐滿了來自上海的遊客。加上來自周邊縣市的散客,村裡目前已開張營業的11家民宿100多個床位,每天爆滿供不應求。這邊旅遊團和散客在原汁原味的鄉間地頭玩得不亦樂乎,另一邊孩子們的研學遊也沒有閒著,村裡每天都要接待一兩百人。
據統計,今年6-9月,越溪白鶴村累計接待上海遊客1500多人次,旅遊收入數十萬元。雙節期間不論客流量還是旅遊收入,都比去年同期增長50%以上。民宿、農家樂、農特產品銷售等鼓了百姓的腰包,學生研學則讓村集體收入有了源頭活水。在越溪白鶴村,發展旅遊業帶來的鄉村振興、村民致富圖景愈發濃墨重彩。
越溪白鶴村是開發區大力推動農旅融合的典型樣本。近年來,開發區以農旅融合為抓手,不斷加大產業扶持力度,一方面充分考慮地域特色、民俗傳統等因素挖掘鄉村旅遊資源,一方面全面提檔升級鄉村基礎設施,高標準打造美麗鄉村,讓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洋埠鎮五都錢村位於省級糧食功能示範區內,村莊沒辦法擴建,也不能建廠房興工業,一度導致村裡經營性收入捉襟見肘,村集體經濟薄弱,「大糧倉」反而成為了制約村莊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19年,五都錢村投資500萬元對野貓畈糧食生產功能區再次進行提檔改造,建設「錢王農耕文化園」,組織遊客體驗摸泥鰍、農家土灶等田園野趣,村裡由吳越文化展示、廉政文化展示、農產品體驗基地、農具展示四個板塊組成的研學路線也已完善。該村第二屆農耕文化旅遊節累計吸引遊客近3萬人,帶動消費超100萬元。
目前,由九峰牧場、寺平古村、羅埠老街、越溪白鶴村、五都錢村等開發區金西片「30分鐘鄉村旅遊圈」基本成型,開發區全域旅遊開始厚積薄發。據統計,1-9月,開發區接待遊客668萬人次,增速位列全市第一;旅遊總收入59.48億元,增速位列全市第二。
03
未來社區 引領智創生活
「說實話,徵遷動員時說這裡要建未來社區,我們沒有一個人知道未來社區長什麼樣,網上也搜不到模板。」西關街道山嘴頭經濟合作社的會計周順華說,那時候村民見面都會「腦洞大開」,想像未來社區的樣子,「聽說整幢樓都沒有空調」「每層都有樹」「一開門,說不定鳥都飛家裡來」……
周順華記得,2019年11月中旬,6本厚厚的設計方案首次在山嘴頭未來社區項目指揮部亮相,當天跑來圍觀的村民在指揮部門口排起了長隊。等考察組走訪現場的空當,村民們把指揮部會議室圍了個水洩不通。後來,等相關人員來回收設計方案時,哪裡還有方案的影子,知情的村民說:「設計得太漂亮了,村裡幾個人說要拿回去珍藏起來。」
那一天,山嘴頭村民第一次感知未來社區,有人悄悄珍藏了設計圖。聚焦人本化、生態化、數位化,構建鄰裡、教育、健康、創業、建築、交通、低碳、服務、治理等九大場景,未來社區超前的規劃設計理念著實驚豔了村民,「快點建好!」所有的猜想和疑慮自發統一成了這句話。
在各方支持下,山嘴頭區塊的徵遷工作屢創紀錄——48天,城中村改造338戶農戶全部完成籤約,開創市區一環內城中村拆遷新速度;歷時20天,區塊內國有土地上房屋325戶被徵收戶全部完成籤約,再次刷新市區一環內同體量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的新速度。
12月2日,金華開發區山嘴頭未來社區項目正式開工。承載江南市民美好家園的「未來夢」從美麗藍圖走向現實。
基於「產城融合示範區、文旅康養宜居城」的謀劃布局,開發區在創建「省高能級平臺」的同時明確城市發展方向:以湖海塘智慧城市客廳為載體,發展周邊創新創業片區;而山嘴頭未來社區的試點,則為人居新突破提供了更多想像空間。接下來,開發區將以點帶面,連通湖海塘、玉泉溪、三江六岸生態廊道,串聯數字經濟產業園、北大科技園、研發中心等項目,全力規劃全域未來社區集群,讓智創生活走進千家萬戶。
今年,開發區城市更新步伐全面提速。截至三季度末,累計完成安置房分配6183套,其中今年完成2346套。目前,16個安置房建設項目全面開展,蟠龍、寺南一期、金西一期等項目主體已竣工,做到「以房等人」。
一窗通辦 領跑便民速度
04
位於金華開發區秋濱街道辦事處旁的「秋濱客廳」即將完工,建成後這裡將集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綜合信息指揮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展示中心、活動中心、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四好」人大代表聯絡站、政協委員工作室等功能為一體,成為秋濱街道踐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全新載體。
來者是客,有容乃大。「秋濱客廳」的題中之義就是強化服務意識,以高質量的公共服務促進高效能的社會治理,讓企業、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 最多跑一次」。以後走進「秋濱客廳」,一邊有人在有條不紊地辦理綜合事務,一邊有人在書吧一角安靜喝茶啃讀,拾級而上至二樓或許還能偶遇一場精彩的企業沙龍或創業路演……更多的柔性軟服務將讓上門辦事的企業和群眾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秋濱街道還將以「秋濱客廳」建設為契機,聯合公安部門搭建數據採集、聯動的大數據平臺,首次為街道裝上「智慧大腦」,實現「一平臺數據互通」,基層智治再添利器。
從市區雙溪西路拐進永康街,就能看到裝修一新的西關街道婺星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這裡升級的不僅是辦公環境,更是服務流程和服務模式。借著此次打造黨建綜合體的契機,婺星社區大力推行全科治理通模式,進一步深化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此舉在開發區尚屬首創。
推行全科治理通模式後,綜合服務大廳的服務方式由原先的多個窗口多人負責,整合為每天由兩名全科社工在前臺輪流坐班,接待、辦理日常公共服務事項。社區工作者從「多崗專能」變成「一崗全能」,打破了分管條線的壁壘,一站式服務更是大大減少了居民辦事跑空趟的情況。目前前臺兩名「全科社工」每天可接待辦事群眾50餘人次,當場辦結事項率達98%,不能當場辦結的事項則交給相關業務條線分類辦理,基本做到了讓百姓隨到隨辦、不跑空趟。
自「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以來,開發區以「一把手」體驗「最多跑一次」改革為抓手,開展便民服務大比拼,著力解決利企便民的「最後一公裡」問題,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大幅提升。
05
三件事裡 做足惠民文章
對於普通市民而言,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意義是什麼?出門必經的路、每天必拎的「菜籃子」、健身必去的公園,這三件事有著落了,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就上來了。
乾淨整潔的巷子一路延伸,圖文並茂的牆畫妙趣橫生,整齊施劃的車位便利生活,三三兩兩的居民愜意聊天,每天出門就能看到的這一幕幕街景讓諸多蝸居在老舊小區的居民生出了濃濃的歸屬感。這份歸屬感來自開發區開展的老舊小區改造。據統計,開發區2000年以前建設的老舊小區達210個,六年來,已累計投入7.6億元對100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含2020年計劃改造小區)。改造過程中,在創建標準引領下,結合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海綿城市」建設、智慧小區建設等,不斷提升小區環境及服務功能,面子裡子兼顧。
「以前這裡菜是便宜,但環境真是髒亂差,現在你看,清爽整潔,地面沒有垃圾也沒有水漬,像逛超市一樣。」家住零號小區的賀阿姨是下官橋菜市場的常客,對市場的變化,她舉大拇指點讚。從讓人又愛又恨的「衛生短板」到眼前的「文明示範」,下官橋菜市場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開發區大力推進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的一個縮影。投入資金1910萬元,改造面積1.8萬平方米,提升了23個農貿市場及政府指定交易點、3個專業市場的整體環境。各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後「顏值」和「氣質」雙提升,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詮釋了「大民生」與「小日子」的無縫銜接,讓城市有了更溫暖、更文明的註腳。
穿過全新打造的以橋梁文化為主題的河道街,拾級而上就是江濱綠廊。綠廊連著國際友城公園,它和月亮灣公園、湖海塘公園等大小公園一起,承包了市民的健身娛樂休閒。除了公園,開發區還著眼美化城區路口,今年6月底,市區江南的海棠路東陽街交叉口、八一南街丹溪路交叉口等5處路口煥然一新。通過調整綠化層次、增加景觀元素等,城市重要節點不僅綠起來了,而且美起來了。「出門就見綠,生活在公園」的願景,一步步實現。
民意所向、民生所指就是文明所在。近年來,開發區通過文明城市創建這個載體,持續對照創建這把標尺,從群眾反映的堵點難點抓起,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熱點改起,將創建與民生掛鈎,讓成果造福百姓,創建工作有了溫度、有溫情、有溫暖。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伴隨著社會治理現代化、城市管理精細化、政務服務高效化同步推進,開發區城市功能越來越完善,生活環境更加舒適便利,一項項暖人心的民生項目相繼落地,一件件得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好事落到實處。
來源 | 金華開發區發布 金華開發區融媒體中心
文字 | 俞萍
設計 | 楊涵斐
原標題:《和美金華我發布——金華開發區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