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在越南玩兒的時候,忽然冒出個想法:大家出去旅行,通常一兩個禮拜會去到很多個地方。假如一次就只去某個國家或地區的某一個城市,深度體驗,細細品味,那麼哪些城市最值得我們這樣去做呢?於是就有了這個「尋城記「系列。
第一篇獻給我最愛的臺北。
臺灣如果只去一個地方,我的推薦是臺北。
向來不太喜歡大都市,2013年第一次去臺灣,對臺北沒有太多期待。然後到了那裡之後,先前對大城市的刻板印象卻被徹底顛覆。在我的認知裡,世界上的繁華都市大概都如北京、紐約、香港那樣,高樓林立、人頭攢動、燈紅酒綠。發達、現代化,卻總覺得少了幾分人情味與自然風光。臺北卻不然。
這是一座歷史與現代交錯,人文與自然風光兼得,充滿故事的城市。時光改變了她的容貌,卻沒有磨滅她的氣質。
如果你問我臺北哪裡好玩,我不得不說,哪裡都好玩。這答案似乎很敷衍,但事實的確如此。且不論臺北周邊的九份、野柳等等,僅就臺北市而言,就有太多種玩法。書店、名人故居、大學校園、文創園區、老街、夜市、溫泉、美食,更不要說耳熟能詳的故宮、總統府等知名景點,總有一款適合你。無論你抱著何種期待而來,這座城市,都不會讓你失望。
像北京一樣,臺北也有很多名人故居。士林官邸自不必說,那是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官邸。此外,于右任、林語堂、錢穆、梁實秋、胡適、張學良、馬廷英、殷海光等人的舊居也都在臺北。這麼多名人舊居,分布於臺北的各個方位,目前為止我也只去過梁實秋、馬廷英故居和張學良的少帥禪園。
梁實秋的故居就在臺灣師範大學附近,從師大步行幾分鐘即可達到。離梁實秋故居不遠的,還有馬廷英的故居,因位於青田街七巷六號,又名「青田七六」。
(梁實秋舊居)
(梁實秋舊居內部)
少帥禪園坐落於陽明山半山腰,可就餐可泡湯。就餐需提前預約。不妨白天先去陽明山看看,下午早一點到少帥禪園,參觀一下張學良的舊居(如果不就餐也不泡湯,貌似是不能參觀的),泡個湯。晚上再悠閒地享受一頓美味。
(位於陽明山上的「少帥禪園」)
臺北也是愛書之人的天堂。提到臺北,如果你只知道誠品書店,那麼你對它的了解還不夠。真正的書蟲,絕對不會錯過重慶南路。那裡有個書店一條街,街道兩旁是數不清的各種書局,隨便進去一家,都能呆上大半天時間。
而大名鼎鼎的誠品,想必會出現在每個文青的行程單上吧。誠品在臺北有若干家店,最大的是敦南店和信義店。敦南店是第一家,老店,沒有信義店那麼大,好處是24小時營業。而這正是誠品書店的重要特色。去誠品,怎能不體驗一下夜深人靜還泡在書店裡的感覺。
(三年前,北京的三聯書店仿照誠品24小時營業。剛開始試運行的那幾天,我就專程過去體驗了一下。看到晚上十點多鐘之後還有那麼多人在書店裡讀書,有些人還認真地做著筆記,真叫人欣喜。)
信義店是旗艦店,就在臺北101附近。信義店非常大,有好幾層,除了書還有許多文具以及文創作品。
誠品裡的書雖然多,但不必擔心找不到你想要的書。服務臺有專門的查詢機,在上面搜到你要的書,列印出來一張小條,上面清楚標識著書在哪個區域。如此貼心周到的服務,更令人對這裡平添一分好感。
臺北有不少文創區,比較出名是華山1914和松山文創園區。裡面有展覽可以看,還有各種有意思的小店,售賣手工藝品。文藝小清新們一定會喜歡這裡。
特別要提的是,華山1914文創區裡還有個光點電影院。這個光點不知和中山區的光點臺北是什麼關係。上一次去臺北,抵達的當日就去了華山1914,還在光點裡看了場侯孝賢的電影。
(松山文創園區)
(華山1914文創園區內的一家小店)
而光點臺北則是另外一家電影院,位於中山區,就在捷運中山站附近,又叫「臺北之家」。這裡每天都有幾場電影播放。和一般影院不同的是,這裡播放的都是些在國際上獲獎卻未曾公映的影片。如果你熱愛電影,尤其偏好冷門影片,光點臺北是不二之選。
(位於中山區的「光點臺北」電影院)
對我來說,臺北最迷人的地方在於,不管它發展得怎樣現代化,在這座城市的某些角落,總還能感受到舊時光的味道。
四年前因為《讀庫》上的一篇文章,開始了解眷村。隨後又看了賴聲川的話劇《寶島一村》,深深為之感動,之後便對有關眷村的一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幸運的是,在今天的臺北,還有機會一睹當年眷村的模樣。
四四南村,是臺北最早的眷村。它位於臺北市的東邊,距離著名的臺北101非常近。如果你從四四南村的某個特定角度望過去,101像是從這個眷村裡長出來的一樣。沒有那一代人的建設,也就不會有今天的臺北,而101無疑是最能代表當今臺北的一個符號。傳統與現代,歷史與今天,就這樣同時出現在一幅畫面中。細細想來,竟別有一番深意。
(從四四南村長出來的臺北101)
眷村裡早已沒有人住,據說曾險遭拆除,所幸得到各界人士保護,得以完好保留下來。村子裡有個眷村展示館。走進去沒兩步就看到一面牆,上面是余光中的那首《鄉愁》。小時候在課本裡讀到過這首詩,可那時並不能體會作者的心境。而當我在這樣的地方再次讀到這首詩,心中頓時就洶湧了起來,眼眶也不禁跟著溼潤了。
(眷村展示館內,余光中的《鄉愁》)
展示館裡呈現了當時眷村人的生活狀態,和大陸七八十年代很像。透過這個小小的展示館,仿佛穿越時空,去到那個我們這代人只在書裡讀過的,動蕩而流離的年代。
(當年眷村人的生活)
臺北市的建設是自西向東,因此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這個城市越往東越現代化,比如著名的臺北101就坐落於臺北市的東邊。西邊則更多傳統味道。迪化街上走一走,各種店鋪仍保留著舊時光的味道,令人有種仿佛置身於電影中的錯覺。
(迪化街)
(迪化街)
(迪化街)
如果恰好趕上每周六才有的248農學市集,別忘了去喝一碗紅豆湯。
(每周六才有的「248農學市集」)
沿著迪化街一直向南走,就會到達大稻埕碼頭。這裡是看落日的好地方。一到太陽快落山,無數長槍短炮便早已準備好,等著拍下接下來幾十分鐘裡天空中那奇妙的變幻過程。
說到落日,不得不提到淡水。淡水的夕陽與落日真的值得一看。看多了日出日落,我常覺得這種景在哪裡都看起來差不多,並沒有什麼特別。然而當我在淡水漁人碼頭看到夕陽西下那一幕的瞬間,卻像是摸到電門一般,不知道為什麼,竟看得出了神。
曾有臺北的朋友跟我講,心情不好時開車上陽明山轉轉,就什麼煩惱都沒了。我常想,臺北人可真幸福,有陽明山可以散心,有淡水可以看落日。這些對於大部分生活在大都市裡的人來說,是多麼的奢侈。在臺北,卻唾手可得。
臺北的交通相當方便,而且很多地方相距不遠,步行都可以搞的定。比如,有一天我的行程是這樣的——
吃過早餐直奔總統府,打總統府出來溜達到西門町商區,那裡有家阿宗面線。大名鼎鼎的阿宗面線,味道真是一絕。很簡單的食物,確實那樣美味。最令人訝異的是,這家店只有一個很小的面向街道的店面,店內沒有座位。而慕名而來的顧客卻絡繹不絕,所以你會看到一大群人端著一碗麵線,站在店門口吃的熱火朝天。
(樸實無華卻無比美味的「阿宗面線」)
吃完面線很是滿足,再一路走到自由廣場,中正紀念堂便坐落於這裡。紀念堂本身不大,但如果趕在整點附件的時間過去,可以看到每個整點都有的衛兵交接儀式。看著衛兵們有板有眼的動作,後面是面帶微笑的蔣公相以及牆壁上他的主張,叫人看得頗有些感動。
(每個整點都會有衛兵交接儀式)
打自由廣場出來,步行到牯嶺街,這裡曾經是舊書一條街,然而後來舊書店大都搬走,所剩者寥寥。附近有兩家美味一定要去嘗嘗,一家是林家乾麵,還有一家是建中黑砂糖刨冰,都在同一條街。牯嶺街上還有個小劇場。
(牯嶺街小劇場)
如果從這裡再去到師大和臺大,也是不太遠的。如果你喜歡走路,這條線路不妨一試。
師大的校門和我的中學有幾分相似,所以頗有些親切感。校園不大,不一會兒就轉完一圈。
(師大校門,和我中學的校訓僅一字之差)
相比之下,臺大就大多了。臺北最有名的高校莫過於臺灣大學。這麼有名的大學,校門卻低調得很,非常不起眼。沒有高高的圍牆,從外面馬路上就能望見校園裡邊。一進門便是那條椰林大道,一眼望不到頭的寬敞大道,兩旁全是筆直高聳的椰樹,美得叫人想哭。看見這條大道的那一瞬間,我就愛上了臺大。第一個念頭便是:這樣的校園叫人怎麼讀書嘛,簡直太適合談戀愛了啦。
(臺大的「椰林大道」)
對臺北的喜愛,道不盡說不完。這座城市有太多東西可以去發現,去感受。
(無論去多早都要排長隊的早餐店「阜杭豆漿」)
(吃過了「阜杭豆漿」的早點,就知道排多長的隊都是值得的)
早起找條清淨馬路跑個步,去阜杭豆漿吃上一頓豐實的早餐。飽餐過後,到重慶南路泡一天書店,傍晚去淡水看夕陽餘暉。晚上逛夜市,吃美了再去光點電影院看個電影。這是我對自己晚年生活的憧憬。
擇一城終老,大概我會選臺北。
——————黃金分割線——————
哇!臺北這麼好,躍躍欲試了是不是?那麼,什麼季節去最好?需要辦什麼手續?怎麼換錢?怎麼上網?帶啥行李?...
關於赴臺旅行的各種實用信息,詳見今天的二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