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臺北)·飲食關鍵詞
胡續冬來中央大學客座時,送我一包「黃飛紅」麻辣味花生,用花椒、辣椒炒山東大花生,味道熱情如火,香酥中呈現一種痛快感。
臺灣花生即源自大陸東北,康熙年間黃叔璥《臺灣使槎錄》已記載臺地種花生:「田中藝稻之外,間種落花生(俗名土豆),冬月收實,充衢陳列。居人非口嚼檳榔,即啖落花生;童將炒熟者用紙包裹,鬻於街頭,名落花生包。」此物濃淡皆宜,食用花生仁,常見的做法是煮和炒。水煮後綿軟滑嫩,帶著輕淡的甜味;炒花生香味濃烈,非常誘人。
炒花生可口,香酥味在嘴裡久久不散,是佐酒飲茗的良伴。我還是大學生時,學長何東升甫畢業即過世;我總是懷念和他一起飲酒吃花生米談文學,感嘆後來只能獨自買花生米回到山谷農舍,寂寞飲酒,遂作詩焚寄:「如果你恰好路過,一定,/請走進我風雨的山居,我為你/準備便宜的酒、花生和滷菜,/以及冬天經常的小火爐;/我愛聽你唱小調,偶爾/也提起家鄉的戀人。/冷風在天地間飄蕩,/歲月在我們之間擱淺了;/一切仿佛才開始,也許,哎,/已經結束。如今槭葉瑟瑟,/蘆花飜白,想你芒草漫掩的墓碑,/風侵霜蝕,如一頁/斑駁的殘卷」。
我想不起來有哪一場朋友聚會餐敘的場合沒有花生,它像朋友般親切、和善、自在。
臺灣土地適合種植花生,每年可以收成兩次,農曆五至七月採收的稱為「春豆」,由於採收期正值梅雨季,種植面積較小;農曆十月至十二月生產者為「冬豆」,氣候較適宜,故農民大量種植,產量數倍於春豆。它的生長習性很有趣,開花受精後子房柄向下伸長入土,而後結實,故名土豆。
土裡土氣的模樣卻是舶來品,原產於南美,大約唐代傳入中土,現今大約有二十幾種,種皮有淡紅色、紅色、黃色、紫色、黑色等。「黑金剛」花生是臺灣特有黑仁種,黑色種皮為一種花青素,可溶於水,且油脂含量低,營養價值遠高於一般花生。
中國古代可能有跟花生形態相似的野生植物,然則目前廣泛種植者,為南美引進。到了清代已經是尋常食物,《紅樓夢》19回,寶玉謅故事哄黛玉:黛山林子洞肉丸的耗子精用落花生、紅棗、慄子、菱角煮臘八粥。
華人相信花生具藥膳功能。花生油色澤淡黃,清亮,香味特別濃鬱,適合炸、煎、煮。花生油含大量亞油酸,能將體內膽固醇分解為膽汁酸排出,令血脂降低。花生榨油後所餘之粕是很好的田肥。
最吸引我的是,花生中的賴氨酸可延緩人體衰老,其兒茶素也具有抗老化作用,因而被稱為長生果。不過,中醫書說,陰虛內熱、內火素旺者忌食炒花生。也不要與香瓜同食。
花生料理的變化無窮,滷、拌、醃、煮、炒、烤、炸。我愛吃花生,兼及花生加工的食品如花生豆腐、花生醬、貢糖、花生冰、花生糖、花生芝麻糊、花生巧克力……我偶爾買吐司,為的是塗抹一層厚厚的花生醬。
然則花生易對部分人群造成過敏反應,在英國,每年大約有10個人因為對花生的過敏反應死亡。更值得注意的是,花生很容易受潮發黴,產生致癌性甚強的黃麴黴素。
帶殼水煮的花生若已破裂,或手觸有黏稠感,或聞起來酸餿,則已經不新鮮;熟食花生仁若發黴、冒芽,或出現油哈味,宛如友誼變了質,別勉強吃下去。
我的生活中不能沒有花生,它有一種樸實木訥的表情,隨遇而安,輕易能和他味融合,如五香、蒜味、鹽酥、麻辣,好友般,一段時間不見就會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