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現場(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
東南網7月25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 實習生 蔡嫻)「青年成才的動力來源於責任還是夢想?」「自媒體時代,我們離真相越來越近,還是越來越遠?」「科技進步增強人類安全感,還是降低人類安全感?」今日上午,第18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以下稱「海辯賽」)在福州正式拉開序幕,圍繞這三個辯題,來自兩岸的16支參賽隊伍在現場展開辯論,激昂陳詞,各抒己見。
本屆海辯賽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支持,由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牽頭聯合臺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福建省教育交流協會以及北京、吉林、上海、重慶、江蘇、內蒙古等六省區市科協共同主辦。
當天比賽現場上演了激烈的「唇槍舌戰」,由臺灣東海大學作為正方對陣反方吉林大學,對「青年成才的動力來源於責任還是夢想」進行了討論。比賽中,臺灣東海大學的辯手表示,責任對於青年有鞭策和督促的作用,做好自己的本分,擔當起對國家、對社會和對民眾的責任,才能算是人才。而吉林大學的辯手則以小米總裁雷軍的事例表明,責任本身來源於外界,夢想卻是自己內在成才的推動力,責任帶給青年的動力不足,夢想才具備充滿突破上限的可能性。最終,吉林大學在本場比賽中獲得了勝利。
比賽現場(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
臺灣政治大學在對陣重慶大學的比賽中,雙方圍繞「自媒體時代,我們離真相越來越近,還是越來越遠」展開了激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單憑一個人的判斷未免有失公允。我們要廣納各方的意見,才能夠不會有失偏頗。」臺灣政治大學的辯手認為,當傳統媒體某些時候未能發揮其用時,自媒體是離真相最近的。重慶大學的辯手則反駁說,自媒體發布的信息多數時刻並不用對事實真相負責,信息發布的門檻太低,主觀色彩過重,難以令群眾辯別真相。
據了解,本次比賽16支參賽隊均來自兩岸知名高校,其中有八支隊伍來自臺灣。臺灣參賽隊大部分經歷了海辯賽的洗禮,如臺灣大學、政治大學、世新大學等,還有首次披掛上陣的東海大學。大陸參賽隊有6所是985、211高校,既有伴隨著海辯賽一路走來多次亮相的高校,如華東師範大學、河海大學、廈門大學,也有首次組隊參賽高校,如清華大學、重慶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兩岸辯手中既有研究生和高年級資深辯手,也有初次參賽的新生代,呈現了參賽隊伍更新迭代的良好梯次。
去年參加過海辯賽的臺灣大學中文系學生李映璉表示,今年自媒體的辯題很契合當前社會熱點,他們團隊還深入研究了大陸的微博等自媒體,關注到了科普和食安方面的議題。她說,大陸高校選手在辯論賽的準備方式和風格上與臺灣選手都所不同,每次都能帶來新的感受。「大陸選手會舉一些有趣的例子,蠻能貼合當地觀眾的想法,比較能開拓眼界,臺灣的選手比較注重在數據等資料上面。」
就讀於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大二學生劉祖丞表示,平常比較少有機會接觸到大陸的大學生,希望通過比賽了解不同的辯論技巧和方式。「大陸和臺灣在辯論競技訓練上有一套不同的體系,不同體系之間交流和碰撞會產生新的火花。」
大賽評委、臺灣高雄餐旅大學教授葉上葆在看完幾場比賽後說,大陸學生在思辯和語言表達的速度、清晰度上比臺灣學生略勝一籌,臺灣學生則比較講究證據。「對臺灣學生來講,可以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到不同地方走走看看,讓自己得到學習和成長,也期待兩岸的年輕人共同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據介紹,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始於2002年,由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福建省教育交流協會與臺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共同發起創辦,已經連續成功舉辦17屆,其中入島成功舉辦四屆(2005年第四屆、2009年第八屆、2013年第十二屆、2017年第十六屆),積累了豐富的辦賽經驗和組織技巧,參賽隊伍範圍越來越大,比賽規模、層次不斷提高,比賽規程、賽制日臻完善,媒體宣傳、報導更加深入,已經成為有基礎、有影響、有創新、有意義的兩岸青年交流交往的特色品牌項目。
比賽現場(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