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恐龍福地福井,驚現原始鳥類化石
而也因為這個地理關係,福井發現的恐龍類群和同時代的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地方的恐龍生物群有許多關聯。前面雖然說日本在許多地方都找到了恐龍化石,但由於多數材料都破碎不全,現在命名的種類也僅有7種左右,而這其中光是在福井找到的就有5種(獸腳類的福井盜龍、福井獵龍,蜥腳類的福井巨龍,鴨嘴龍類的福井龍、越龍),由此可見福井在日本恐龍研究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生於白堊紀:二連巨盜龍化石發現始末(圖)
生於白堊紀 本報記者 蔣韡薇 一隻生活在8500萬年前的年輕恐龍,「飛」上了6月1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這本世界頂尖的科學雜誌,每年只發表少數幾篇關於古生物研究的論文。國際古生物研究,已經從過去的定性研究轉向了定量研究,徐星和夥伴們使用分支系統學的辦法,分析了兩套數據矩陣,研究二連巨盜龍在進化樹上的位置。第一套矩陣選取了59個與鳥類親緣關係相對接近的恐龍物種,分析了251個相關特徵,以考察二連巨盜龍與這些不同恐龍之間有什麼關係,結果發現二連巨盜龍與其他竊蛋龍類聚合在一起。
-
福井恐龍博物館走出的「恐龍」嚇壞東京小孩 恐龍已成福井旅遊的一...
人民網東京3月17日電 據日本《福井新聞》報導 12日,由福井縣和東京企業聯合製作的人造「福井盜龍」在JR東京站附近的商業區首次亮相。這條「福井盜龍」總長5.5米,如同真實活著一般走來走去,時不時擺動尾巴,並向周圍民眾張開大嘴,引得小孩陣陣喊叫。
-
福井之福 | 讓歷史著名人物小少將帶你開啟福井之旅!
自2014年起,福井連續3年蟬聯47個都道府縣幸福度排名榜首,可以說是一塊真正與「福」相關的風水寶地。語言很難形容福井的靈氣,就讓福井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小少將帶領我們開啟一段神奇的福井之旅吧。小少將是日本戰國時期的人物。她擁有絕世的美貌,是越前朝倉氏的家臣齋藤兵部少輔之女,也是朝倉家的末代大名朝倉義景的側室。
-
恐龍之馳龍科:馳龍,伶盜龍,小盜龍,猶他盜龍,中國鳥龍
伶盜龍Velociraptor,經常錯誤翻譯為「迅猛龍」,這裡需要注意區別。伶盜龍是種二足、肉食性的有羽毛恐龍,具有長而堅挺的尾巴,尾巴和手臂上有著如同現代鳥類一樣的羽毛,成年個體身長估計約2.07米,臀部高約0.5米,體重推測約15公斤,與其他馳龍類相比,伶盜龍具有相當長的頭顱骨,長達25公分,見下圖頭骨相對較長。
-
諸城暴龍:中國白堊紀的最強暴君
活動進行到現在,已經介紹過的恐龍既有原始暴龍類的五彩冠龍、華麗羽王龍,又有進步的暴龍科成員勇士特暴龍;既有沉冤多年的竊蛋龍,又有掉落陷阱的泥潭龍;既有愛「K歌」的青島龍,又有體型巨大的山東龍;既有體型如火雞的伶盜龍,又有御風而行的奇翼龍;既有四個翅膀的小盜龍,又有五彩繽紛的彩虹龍;既有脖子比例最長的馬門溪龍,又有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的祿豐龍……那究竟什麼樣的恐龍才能安排在最後
-
小盜龍的朝聖之旅: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遊記
圖註:博物館門前的「福井縣立恐龍博物掛」標誌,上的恐龍模型是福井盜龍在恐龍博物館門口有工作人員發放參觀手冊,其中有中文的,所以不會日語也完全不是障礙,博物館中的許多標示也是有中文的福井恐龍博物館之所以選擇還原四川的恐龍們,也反應了日本與中國在恐龍研究上的密切交流。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內的許多展品來自中國,研究人員中也有不少是在中國高校中獲得古生物專業學位的。如果給博物館足夠的資金,他們一定會重新做一個福井恐龍的場景復原,畢竟經過這麼多年的發現和研究,福井的恐龍也可以炒一盤菜啦。
-
白堊紀早期的一種鳥類新物種擁有尾蹤骨
這個物種生活在大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或能增進我們對於早期鳥類演化的理解。 Fukuipteryx prima復原圖 | 來源:Masanori Yoshida 在德國發現的晚侏羅紀(約1.6億-1.4億年前)始祖鳥(Archaeopteryx)一般被認為是已知最早的鳥類,但是與現代鳥類相關的特徵直到白堊紀才出現
-
了解白堊紀的王者從這裡開始
但事實也如你所想,他的戰鬥力早白堊紀晚期非常之強。是可以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恐龍了,今天我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科學家們在初步研究後以為,這種個體龐大的霸王龍生存於1.2億年前的早白堊紀,比北美、蒙古等地已經發現的同類霸王龍要早5000多萬年。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這是人類迄今發現的第一具霸王龍化石,對霸王龍的研究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在此之後又相繼在多地發現了霸王龍的化石。
-
跑馬觀鳥之日本福井
屋頂迎風飄展的五面鯉魚旗,表示在福井縣挖掘並命名五種恐龍:福井盜龍、福井龍、福井獵龍、福井巨龍和勝山越龍。博物館門口精美的蜥腳類恐龍雕塑以福井盜龍為原型的恐龍博士臨近傍晚時分,來博物館參觀的遊客已陸續散去。在秋天的夕陽映襯下,博物館建築閃亮的外立面頗為炫目。在空曠的山谷中呼吸著初秋清新的空氣,確實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
白堊紀時期我國地界有一種特暴龍,是霸王龍的遠親
恐龍家族最知名的成員毫無疑問是霸王龍,不過這種恐龍的化石在我們國家乃至整個亞洲地界並沒有被發現,其當年(白堊紀晚期約為685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生活的區域大約是在今天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地區。霸王龍所處的年代為白堊紀馬斯垂克期,而特暴龍的活躍年代在7400萬年前到7000萬年前,這一時期主要為白堊紀的坎帕期階段。在分布範圍方面,特暴龍與霸王龍也並沒有什麼交集。與霸王龍這種「外國生物」不同,特暴龍是典型的國產貨。在白堊紀坎帕期,它們曾廣泛活躍在我們神州大地。
-
十大白堊紀恐龍,三角龍重達20噸,霸王龍名列食物鏈頂端
相信大家都知道侏羅紀恐龍,那麼你知道白堊紀恐龍嗎?其實白堊紀時期才是恐龍的巔峰時期,白堊紀時期恐龍的品種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呢!像大名鼎鼎的霸王龍、暴龍可都是白堊紀恐龍呢!白堊紀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約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
-
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據報導,近日,在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上,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記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這種恐龍生活在如今的巴西地區,它們的大小和雞差不多,兩足行走,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和昆蟲。
-
白堊紀的侏儒暴君,個頭雖小但名氣不小的矮暴龍
矮暴龍是暴龍科的小明星,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發現化石是在北美洲的地獄溪組地層裡。白堊紀開始出現了新的被子植物,鳥類和一些小型哺乳動物出現。這時新出現的鴨嘴龍、甲龍和角龍也在晚白堊紀時迅速發展。當時地獄溪組生態不僅有獸腳亞目的矮暴龍,還有霸王龍,冥河盜龍,似鳥龍,達科塔盜龍。鳥臀目的三角龍,埃德蒙頓龍,奇異龍,腫頭龍,甲龍。還有翼龍目裡一個未定的風神翼龍。
-
白堊紀的恐龍長啥樣?毛茸茸的!有點好看
,對我們理解白堊紀恐龍的體表覆蓋物有重要意義。地質學家對該礦區的火山灰測定後發現,這裡的琥珀形成於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因此這裡被認為是人類能一窺真實白堊紀世界的唯一窗口。 1995年前後,古生物學家首次在化石中發現帶羽毛的恐龍,比如中華龍鳥、尾羽龍、北票龍、小盜龍等,這些化石成為研究恐龍與鳥類間的演化關係的重要證據。2016年,邢立達團隊在緬北胡岡谷地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恐龍包裹體,為一段毛茸茸的尾巴,引起國內外媒體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