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和郭德綱的矛盾由來已久,姜昆諷刺郭德綱小劇場是盒飯這個梗,平心而論,並不是太準確,因為無論姜昆和郭德綱的矛盾再怎麼深,姜昆也不可能跑到央視的舞臺上去胡說八道!姜昆關於相聲小劇場和大電視發展的看法,與郭德綱存在巨大的分歧,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姜昆一直認為,相聲的格調和品位都要高一點,然而這一點在相聲小劇場演出,幾乎是不可能得到觀眾認可的!
姜昆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沒有認識到相聲之所以能夠再次蓬勃發展,就是得益於小劇場的繁榮,可以說,小劇場才是相聲的根,也是相聲演員的根,當然,相聲更大的舞臺,可能在電視,也許將來也會有更好的兩者結合的道路,適合相聲演員去發展,但現在顯然還差點火候!
相聲回歸小劇場是大勢所趨,姜昆作為全國曲協主席怎麼會不明白?他在宜興建的姜昆笑劇場,上下三層,每層都有一個劇場,規模從200人到600人不等。南方人愛聽相聲的可不多,在宜興幹這件事風險比較大。第三層還是露天劇場。南方的冬天很冷,露天劇場只能在夏天使用,劇場的實際利用率應該會打點折扣。
小劇場是相聲的根,但是相聲演員單單靠小劇場吃不飽。拿德雲社為例,它現在應該屬於最紅火的相聲社團,但其實小劇場賺不了多少錢,一個相聲園子,房租水電工作人員開銷,到頭來一分攤,其實利潤很有限,而且利潤的一部分還屬於茶水和小點。
過去做大型相聲演出都是先找金主,有了資金找演員,有了演員找觀眾(演出地政府部門),然後配合當地政府做一場匯報演出報公帳,等演出完了大夥再把剩下的錢一分散夥。
德雲社的商演則是找合作夥伴,德雲社出人,主辦方出資源,雙方合作幹買賣,買賣做成了根據票房分帳。既然是生意,那麼必然有風險,之前有許多團體也嘗試找人合作過商演,為什麼現在不再做,就是因為賠了。那麼為什麼小劇場不賺錢,德雲社還有開那麼多家小劇場呢?因為一臺完整的演出不光有主角配角還有龍套,光有主角不成演出,那麼這麼多的配角龍套就需要個吃飯的場所,他們沒有主角那麼厲害可以一場賺幾萬,但他們可以在小園子自食其力,並且藉助小劇場演出來磨練自己的業務技能,提升自己的自身價值。
就目前來說,德雲社的相聲演出是最密集的,他的演員成才率也是最高的。這點不容置疑,一個是每天練,一個是每周練,差距是一比七。那麼照這種趨勢再發展下去,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出現德雲系全面佔據市場的局面,哪怕他們不上電視只做商演。而這點也是姜昆作為領導最不願意看到的狀況,所以他必須扶植小劇場演出,如果不扶植的話,他未來可能面臨無人可用的現象。
所以,無論姜昆先生評價小劇場也好,成立聯盟協調也好,都無可厚非,是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如果這樣就引來很多怒懟自己嘲諷的話,那就需要思考這個行業是不是需要有準入了,建議準入,把一些不合適的都擋在門外,同時對演出市場也應該進行管理,不能是人不是人都可以在臺上倒退歷史,為了迎合市場做出很多突破底線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