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湖遺址發現的契刻符號,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將世界文字史向前推進了4000多年;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將世界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賈湖遺址的釀酒遺留物將世界造酒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發掘出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盤、磨棒、石鏟等實物,表明8000年前這裡已最早有了人工栽培水稻。
龍興庵位於河南舞陽簡城村,戰國時期,楚簡襄王曾在此築城建都。據說龍興庵是當時楚簡襄王都城之地。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午歲次丙戌孟冬月丑日葉邑各崗寺正掃本通撰文並書丹。該寺主持立碑於此,上書:「舞邑城北六十裡有古蹟曰簡城,乃前代襄王樂其地山環水繞,地勢高聳,建都之城也」等。清乾隆年間,從新修建,保存至今。
阿崗寺遺址位於舞陽縣城北20公裡的馬村鄉崗寺村,是新石器時代遺址。
阿崗寺遺址總面積21萬平方米,遺址覆壓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裴李崗文化等類型的文物和遺存,出土文物有有石斧、石鐮、石鏟、骨錐、陶紡輪、陶拍、網墜、陶鼎、陶豆、陶罐、陶觚、陶壺以及稻粒和動物骨骼。
彼岸寺,位於舞陽縣北三十五公裡高寺村西,創建於元。後因屢遭自然和人為破壞,寺內建築不少被毀,現中軸線上僅存天王殿和中佛殿。
大殿前牆東側嵌砌石銘記一塊,銘曰∶「敕建,至正二年歲次己巳十月十五日,施主李交,韓禮謹志。彼岸寺住持僧廣喜、重進、重暹建立。」這是研究彼岸寺的重要資料。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公布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舞渡鎮內山陝會館為秦晉巨商籌金創建。為聯誼招商納賈之所。為三間六柱五樓,柱不出頭式牌樓建築。上部五樓飛簷,全部鬥栱暈飛,層層迭迭,建築雄偉壯觀,巧玲瓏。上下布以木石雕刻的人物花卉,歷史故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舞陽山陝會館始建於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有春秋樓,大花戲樓,大殿、鐵旗杆、鐘鼓樓等建築,可惜這些建築大都被毀。值得慶幸的是山陝會館中建於清道光五年(公園1825年)的工藝奇特、玲瓏美觀的彩牌樓,至今保存相對完好,被譽為"河南清代牌樓建築之冠"。
湖南郭遺址位於侯集鄉湖南郭村。是一處融有多種文化類型的遺址。湖南郭遺址出土的陶器有獨特的風格。南似湖北下集文化,北似安陽後崗文化,也有典型的亮黑陶和沿海文化類型,文化內涵以仰韶和龍山文化特徵為主。遺址年代上限至裴李崗,下限到龍山文化,是一處融合各期文化特徵的文化遺存。屬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舞陽縣大崗遺址位於舞陽縣城北28公裡侯集鄉大崗村北端的一片地勢略微起伏的土崗上。這裡原發現為一處新石器早期時代裴李崗文化遺址和漢代墓群,1989年複查時發現了細石器材料。大崗遺址細石器文化層的考古發掘十分重要,它是中原地區第一次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和細石器文化的疊壓地層關係,在國內尚屬罕見,大崗文化可能就是裴李崗文化的源頭之一。
東不羹故城位於舞陽縣章化鄉前後古城村,為春秋時期楚國北方的一座重要的邊塞要城,在許多歷史文獻中都有記載。據《左傳》記載:「楚築不羹,有東西二城,此或其東城也」又「楚築二不羹,屯兵以拒中夏,此東城也」。
傳為楚平王葬身處。漢定陵縣、魏定陵郡皆設於此。晉太元15年(公元391年),城池遭毀,遂遷址於北舞渡。2001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狄青冢位於舞陽縣辛安鄉青冢集南、縣城東北6公裡處。狄青是北宋時的大將,頗受範仲淹的賞識。範仲淹贈他一部《呂氏春秋》,並教導他說:「為將之道,不通古今,乃匹夫之勇耳!」狄青在舞陽的遺蹟有多處,如現在的馬村,是狄青在此養軍馬之地,後逐漸演變成村落。據當地老人講,狄青冢周圍原有石人、石馬、石碑,現在蕩然無存。
簡城高樓建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如今你依然能感受到這幢早已被譽為「河南清代牌樓建築之冠」的彩牌樓的古樸和威嚴。清乾隆年間,大地主孫永信曾建四層高樓二座,名曰「簡城高樓」,又名望京樓 。據說,當年每遇匪患,全村的人都躲到高樓內避禍。由於民居的防盜設施齊全,厚達82釐米的樓牆堅固,且樓裡備了許多禦敵用的石塊、土槍、土炮,土匪到了這裡,每次都是無功而返。簡城村的百姓憑藉「簡城高樓」躲過浩劫。
樊噲墓位於舞陽縣馬村鄉郭莊村。村上的一位老者說,他記事時,墓比這座房子的屋脊還高,現在毀的不像樣子了。墓碑高約1.5米,寬約65釐米,厚約30釐米,結實厚重完好無損,碑上的字是雙線鏤刻,為一般碑文少見,上刻:「漢樊侯銘,班固撰。將軍,威蓋不當,操盾千鈞,拔主項堂,漢興破楚,矯矯忠良,卒為丞相,帝室以康。嘉靖丙申知縣張穎、縣丞錢汝楫、主簿姚文豪同立」。這通碑刻在明朝嘉靖丙申年(公元1596年)離現在400多年了。
舞陽城隍廟位於舞陽縣城西大街北側。由達魯花赤按攤不花創建於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為祭祀城隍廟而建廟。現大殿、拜殿、寢宮(皆面闊五間)及左右配殿皆保存完好。殿宇內塑有城隍、陰司、判官等諸神神像。1985年以來,城隍廟建築不斷進行維修,現為舞陽縣博物館所在地。1980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爺廟位於北舞渡文昌街南端路東,與會館隔路相望。根據《重修玉帝廟碑》記載:"……見石碣乃嘉靖乙酉重修碑也,細讀其文乃毀於元季至嘉靖僅餘銅像"。說明該廟宇元代已有,歷經戰火屢修屢廢,於清光緒年間又進行了重修。2000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受禪臺位於臨潁縣繁城鎮,為中國唯一的禪讓活動紀念地,築成於東漢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是當年魏王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登基稱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陽(今繁城)築靈臺,舉行受禪大典,接受漢獻帝的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是謂魏文帝。臺上原有大殿等建築。現僅存高臺一座,臺分三層,坐北朝南,呈上圓下方狀,高約13米,底周長368米,總面積8448平方米。
小商河為古時商王經此而得名。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小商橋始建於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位於歷代官道上,為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橋。比建於隋大業年間的趙州橋要早二十幾年。2001年06月25日,小商橋作為隋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吉祥禪寺始建於唐僖宗文德年間,寺內供奉有彌勒佛,千手千眼佛等。寺院香火鼎盛於唐、明、清時期,方圓數百裡善男信女絡繹不絕。1927年,該寺曾是中共臨潁第一批地下黨支部——王曲黨支部成立及活動的重要場所。由於歷代官方及百姓的精心維護,寺院始終完好無缺,後因戰火及歷次政治運動,天爺閣、頭佛殿、三佛殿、山門及部分建築拆除。寺內有一棵千年銀杏樹被定為國家一級古樹名木。
陳星聚紀念館是在陳星聚墓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位於漯河市臨潁縣臺陳鎮。陳星聚,河南臨潁縣臺陳鄉陳村人,光緒四年(1878)升任臺北知府。史料記載他性情剛毅,急公好義,體恤民情,在中法戰爭中,英勇保衛臺北,是一位深受臺灣人民愛戴的民族英雄。1885年,陳星聚因勞累過度,病逝臺北知府任內,享年69歲,臺北各界人士聯名奏請清政府追封他為三品道臺御賜祭葬如列。
楊再興墓位於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南12公裡小商橋東300米,世稱"忠墓",當地俗稱"楊爺墓"。墓地20餘畝,呈長方形,松柏蒼翠,有祭廟1座,清代建築。郾城之戰後,一次楊再興率300騎兵外巡,在小商橋突遇金兵,展開激戰,斬敵三千餘人,再興擒兀朮心切,不幸因人馬陷入小商河中不能自拔,金兵亂箭齊發,將軍飲恨商河,壯烈犧牲。
楚王陵位於臨穎縣巨陵鎮,現在的楚王陵是一座高出地面約五六米的大土丘。臨潁巨陵楚王陵相傳是春秋戰國霸主之一的楚王虛葬在這裡,所以叫楚王陵,聽老人說以前楚王陵很大,現在不及以前的1/5了。據當地人講,這個楚王陵很有些特別:不管天有多旱,哪怕周圍的莊稼都枯死了,這個陵上的莊稼照樣長勢很好,不知道是真是假。
大溝橋位於臨潁縣城南十二裡馬溝河上,為古官道石橋,始建於明正德十年,即1515年,距今已經有502年的歷史了。2008年被公布為漯河市文物保護單位。大溝橋橋身上的各色石雕栩栩如生,雕刻的石獅形態各異,不怒自威。
譙樓,又名鐘鼓樓。始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位於老縣衙門前,佔地140平方米。譙樓在明景泰三年重修,佔地140平方米,為磚築樓臺式建築。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知縣李馥先在景泰舊址重建。它是周邊縣市僅存的一座反映古文化的標誌性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1973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潁縣文廟位於縣城東南隅,距縣誌記載始建於隋朝大業四年(公元609年)。文廟坐北向南,其主體建築有欞星門,泮池,大成殿,東西廂房和拜殿組成。臨潁縣文廟大成殿在1970年被列入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現在已申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寺遺址位於臨潁縣城東三十裡,三家店村南一裡處。遺址高八米,佔地五十餘畝,基址如龜形,首尾四肢具備,寺院建於龜背上。上世紀六十年代平整土地過程中,遺址遭到破壞,村民於遺址周圍經常拾到石斧、石鏟、蚌刀、蚌鐮、陶紡輪、陶網墜等器物,接近寺基處常出現空心磚墓,並有銅尊銅鼎出土。八十年代曾有村民拾到一枚陶祖,火候很低,形可亂真。考察測定,文化層四米,為古潁河沿岸新石器文化遺址。2008年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興國寺位於臨潁縣城北三十裡大石橋村,佔地8000平方米,200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寺院始建於宋太平興國年間。原有山門、大雄殿,殿前有兩配殿,左為關帝、右為二郎。殿後為膳房、客房,最後為閻王殿。1927年後闢為學校,建國後為石橋完小,建築保存完好。1980年後學校搬遷,舊址改作他用,遂遭破壞。近年考察發現明洪武、弘治及清康熙、乾隆年間重修興國寺碑記數通。石橋村民遂於原址重建三聖殿、中王殿、老君堂和送子娘娘殿。
張遼城遺址,位於窩城附近。佔地約兩平方公裡,是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名將張遼屯兵的地方。
在南街村朝陽門西側有一個閣老洞遺址,一口近一米寬的水井上蓋著兩塊石板,石板上有兩個取水口,水井壁上還有一個洞,這個洞就是相傳的閣老洞。李學良說:賈詠執事回來以後,他在花園裡打了一口井,當時因為這個井打的比較深,水質也最好,所以是全城之最,它就是水甜,水好吃,現在文物部門劃定為閣老洞遺址,這是明朝嘉靖時候的一個古井建築。
舞陽和臨潁這些歷史古蹟,你去過幾個?
你還知道家鄉更多的古蹟?
趕緊向大家介紹一下吧!
本期編輯:李鑫(爆料、吐槽,歡迎撥打:5616809)
●全國排名第26!厲害了我的河大!
●【人文漯河】說說漯河這幾個大有來頭的村子
●漯河這些學生和班級被評為省級優秀學生和先進班集體!
●重磅!今年,泰山北路等好幾條路要打通了!已開始招標
領導說了!
你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