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這是一座被時光精雕細刻的小城,千年相傳的文脈在這裡烙印出內涵的底氣,青青的虞山、泱泱的尚湖、拙樸的菜餚、出世的清茶……
(作者特供中國網旅遊,版權所有,請勿擅自轉載)
這是一座需要慢慢品讀的小城,城中有山,山下有湖,湖山相映勾畫出的江南韻致,讓世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與自然相和;這是一座被時光精雕細刻的小城,千年相傳的文脈在這裡烙印出內涵的底氣,青青的虞山、泱泱的尚湖、拙樸的菜餚、出世的清茶……這便是常熟。
踏上虞山生態步道,我的常熟之旅便正式開始了。「一城山水,自在生活」,常熟虞山文化旅遊度假區擎根吳地風雅,相守閒情逸緻,春看尚湖牡丹、夏摘寶巖楊梅、秋賞虞山紅楓、冬聽古剎鐘聲是這裡的「四季歌」。此時正當春末夏初,綠樹成蔭,滿目青翠,路口街邊不時可見方便遊客的景點分布圖、指示牌,這讓我這個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在這個已有些悶熱的季節裡心中有了一絲清涼的感覺。
虞山因吳文化始祖虞仲長眠於此而得名,「七溪流水皆通海,十裡青山半入城」,這入城的青山便是虞山。虞山狀如蝸牛,東伸入城的古城牆騰山而築,登城遠眺,青山綠水、古城巷陌盡收眼底。
尚湖與虞山相依,所謂「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尚湖便是因姜尚在此隱居垂釣而得名。尚湖山光水色相映,溫婉宜人,渲染出一派迷人的江南韻味。湖中有著「水上森林」之稱的數百畝池杉林則是萬千鷺鳥棲息的樂園。
尚湖之濱的高爾夫球場依山傍水,容山川與湖泊為一體,球道間綠樹成蔭、錯落有致,樹裡草間兔蹦鳥歡,揮桿間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常熟古稱琴川,古城融山、水、城為一體,詩曰:「七水流香穿郭過,半山飛綠進城來」,城內古河貫穿南北,小橋流水舉步可見,商鋪民居枕河而築,雅園深巷引人入勝。琴川河水清澈幽靜,河畔民居白牆黑瓦,間或長廊涼亭,好一幅江南水鄉風情畫卷。
人說蘇州園林甲天下,文化底蘊深厚的常熟古城秉承蘇州園林的雅韻,曾園、趙園、燕園等古典園林星羅棋布於城市山水之間,堪稱古代建築的傑作。曾園原名虛廓園,俗稱曾家花園,晚清著名小說家、法文翻譯家、《孽海花》作者曾樸的故居。清光緒年間,曾樸之父於明代萬曆年間「小輞川」園林部分遺址上營為家園,距今一百二十多年。曾園依山傍水,環境澄澈明朗,向有「半城半野,半山半水」之美譽。
趙園與曾園毗鄰,亦為「小輞川」園林部分遺址,原系私家園林,清同治、光緒年間,常州人趙烈文得此園後大興土木造園,稱「趙園」、「趙吾園」、「趙壺園」。民國時期,趙園被常州人盛宣懷購得,作為常州天寧寺的下院,取名「寧靜蓮社」。趙園以水景取勝,景點皆環池而構,參差錯落,布局得宜,實為典型的蘇式園林建築。如今為了便於遊人參觀,將一牆之隔的曾園和趙園打通,合併為曾趙園。
這是一座雅致的園林,燕園,又稱「蔣園」,清乾隆臺灣知府蔣元樞所建。園子不是很大,裡面建築可是精巧秀雅,花木扶疏,步移景異,典型的江南園林特色。院內景致以「燕谷」為最,這是個以虞山黃石疊成的假山,據說出自清代疊山名師戈裕良之手,為戈氏傳世僅存的兩座堆石佳作之一。
虞山城牆下依山而建的虞山公園東入口處的倚晴園是一座結構精緻、小巧優美的微型園林。倚晴園由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學司馬銓教授設計,青牆黛瓦圍以倚晴樓、晚翠亭、歸飛亭、假山、古樹等景致。坐於亭臺樓閣處邀三兩好友飲茶清心,雅致之極。或到公園裡古樹名木參天的百年古建挹秀園環翠小築的兩岸書院去瞧一瞧,這裡還珍藏有元、明兩代珍石呢。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裡青山半入城;禪房通曲徑,方塔落日圓。常熟,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名人輩出……
常熟古稱「琴川」,因古城內有七條自南向北平行排列的河道,仿佛古琴的七根琴弦,更有明代人嚴天池創立的虞山琴派,所以到常熟一定要來聽一曲古琴。古琴藝術(虞山琴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朱晞繼承了虞山派「清微淡遠、博大和平」傳統,其琴曲風格自然天成,既有魏晉風度,又有宋詞意境,其瀟灑情真,變化多端的演奏,把虞山琴風演繹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享譽當今琴壇。
赭石是一種天然礦物顏料,是中國畫中的主要顏料之一。虞山之赭石,質地細膩、色澤豐富,是傳統國畫的理想顏料。歷代畫家均視虞山赭石為顏料珍品,取赭石制硯,代不乏人,如元代畫家黃公望生於常熟,長於常熟,對虞山赭石有深入的研究,虞山赭石亦成就了黃公望輝煌的人生。「清六家」、吳昌碩等大家均對虞山赭石硯珍愛有加。
常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宗洪興,秉承家傳,製作的虞山赭石硯,融顏料與工藝品為一身,深受畫家的喜愛。
常熟花邊又稱常熟雕繡,有7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著名的手工雕繡抽紗製品之一。常熟花邊以棉、麻、化纖等織物為原料,運用繡花針,有60多種針法,運用雕繡、貼布繡、抽紗繡、影針繡、鑲嵌繡等工藝技法。常熟花邊曾是外貿明星產品,精工細巧,色彩絢麗,素雅大方,花色繁多,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裝飾品。在燕園遇到並目睹了常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謝燕月老師展示花邊技藝,實是有幸。
旗袍,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也唯有旗袍能詮釋出東方女性的優雅和風情萬種。位於尚湖景區水街的常熟鳳禧文化藝術中心以旗袍為起點,集「文化尋根、創意索源、參與體驗」為一體,以身心互動和深度體旅為主要創意,沿著地方傳統文化旗袍製作的脈絡,衍生出了茶藝、香道、插畫等相關旅遊業態和文化產品。在鳳禧文化藝術中心,於博物館了解一下旗袍文化,或是乾脆來一次手作體驗,再泡上一杯清茶與好友暢談,江南的慢時光就這樣悄然流逝。
擇一城安居,共一人白首;覓一山終老,開一店荒度。在常熟,七溪流水算是一家小資店,主要經營咖啡、茶、甜品,還會提供一些圖書等。正所謂一城山水,自在生活!常熟人喜歡休閒,喜歡到湖邊、到山上放鬆,於是七溪流水和虞山相結合,打造出一個放鬆心靈的處所。
七溪流水西城樓閣店,即大石山房, 位於虞山西城樓閣景區之半山腰,亭臺樓閣,綠樹環抱,景色秀麗。尋著琴聲而至,品一杯茶,讀半卷書,確是偷得浮生半日閒。老闆娘侍碧嵐說,她希望「開一家溫暖的店,溫暖這一座山」,她做到了。
常熟是個慢生活的城市,泡泡茶樓,逛逛老城,探尋一下當地人的生活,悠哉。在深藏於小巷之中的老房子喝茶的感覺在大城市裡是比較難尋的,隱於虞山腳下菱塘堰的「南蘇院文創空間」就是這樣一個所在。古樸的院落裡小橋流水花草茂盛,這裡不僅是喝茶的好地方,還經常組織開展各類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沙龍雅集,茶會分享,為各行業提供會務、文創、空間規劃設計、影像文化拍攝等文化創意服務,打造屬於常熟的文創品牌和人文會客廳。這裡還有一隻好客的貓,當客人離開時會依依不捨送客至門外。
走過千山和萬水,心安即是歸處,這裡離家不遠,這裡足可靜心沉澱,在南蘇院總有一杯茶為你而留。
其實,常熟的一天是從一碗蕈油麵開始的。蕈,真菌的一類,《吳菌譜》中說「出於樹者為蕈,生於地者為菌。」蕈油來自虞山上的野生菌,只有在常熟本地才吃得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蕈油麵始自興福寺廚房,上世紀八十年代從興福寺廚間傳到寺外,所以要吃最正宗的蕈油麵就要去從寺裡走出來的那家叫「望嶽樓」的老麵館。清晨的望嶽樓林間熙熙攘攘,找個空位坐下稍等片刻,面來了,混合著野蕈獨特的香氣撲面而來,配上肉排魚排和香椿、筍尖等小菜,一大碗面就這麼一掃而光,再喝上一杯綠茶,安逸!
地處魚米之鄉的常熟食材豐富,飲食講究時令、營養,各種菜餚點心,從選材到加工乃至裝盤都別具匠心,飲食文化精彩紛呈。比如那家叫做「9019玖靈藝玖」的餐廳,除了常熟本地菜,還有很多創意菜餚,如花雕醉膏蟹、盱眙小龍蝦、清蒸老虎斑、手抓茶香黑豬排、生態蝦餅拼荔枝蝦球;而位於尚湖拂水堤的「望虞臺」,坐擁湖光山色美景,在青山綠水間賞旖旎風光,品特色湖鮮佳餚,如芋頭扣肉、燻魚、糖醋小排、龍蝦雞頭米,安逸的不得了。除了這些特色餐廳,常熟的農家樂多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比如那家通過茶園和竹林中的健康步道來到的「清風小院」,在這兒可以吃到桂花鴨血糯、香酥小魚、野山筍面、紅燒花鴨等美味,餐後再來一份正當時的枇杷,幸福!
漫遊於虞山尚湖,徜徉於自然,留宿於山野或市井的驛站、民宿,更能體驗到江南古城的溫柔……比如坐落於虞山腳下,以吳文化為背景、以虞山文化為主題,頗具中國東風文化氣質的精品酒店「閱山軒」,酒店裡還有一方小小的蘇式園林,凸顯出江南古典園林的秀美;而設備完善的生態型度假村「寶武尚湖村」則坐落於尚湖之畔,植被茂密,優美高雅,文體設施齊全,是家庭休閒、朋友聚會等小型活動的絕佳場所;若喜歡民宿,那城市中心一條小巷裡由老建築改造的那家名為「日斜林西」的精品民宿,既有家居的味道,還能充分體驗常熟本地人文生活狀態,坐在樓上的露天平臺伴著花香吃茶飲酒,愜意無比。
常熟就像是一本厚厚的書,需要慢慢品讀,短暫的走馬觀花實難體味到其神韻,且不同的人亦會有不同的解讀,若有緣,定會再來細品。
(張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