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說,佛光是釋迦牟尼眉宇間放射出來的光芒。當陽光照在雲霧表面,將人影投射到雲彩上,經過衍射和漫反射作用,雲彩中細小冰晶與水滴形成獨特的圓圈形彩虹,猶如佛經中所說的佛光一般,於是,人們將這一自然現象也稱之為佛光。
佛光在宋朝時稱為光相,現代則習稱為寶光、寶光環、觀音圈、觀音輪、反日華等等,在英文裡,被稱之為Brocken Spectre,即布羅肯幻象,這是因為在德國的布羅肯山,經常有此現象發生,因此該現象被人稱為「布羅肯現象」。以前人們還曾經把這種光學現象稱為「布羅肯的妖怪」。因此該山自古以來就蒙著神秘的面紗,以至歌德在《浮士德》中也把它寫成女巫聚集的地方。
實際上佛光是一種光的自然現象,當陽光照在雲霧表面,經過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佛光的自然奇觀。陽光投射到雲彩上,雲彩中細小冰晶與水滴形成獨特的圓圈形彩虹。
佛光發生在白天,產生的條件是太陽光、雲霧和特殊的地形。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佛光在西邊出現,上午佛光均在西方;下午,太陽移到西邊,佛光則出現在東邊;中午,太陽垂直照射,則沒有佛光。只有當太陽、人體與雲霧處在一條傾斜的直線上時,才能產生佛光。它是太陽光與雲霧中的水滴經過衍射作用而產生的。如果觀看處是一個孤立的制高點,那麼在相同的條件下,佛光出現的次數要多些。
佛光由外到裡,按紅、橙、黃、綠、青、藍、紫的次序排列,直徑約2米左右。有時陽光強烈,雲霧濃且瀰漫較寬時,則會在小佛光外面形成一個同心大半圓佛光,直徑達20-80米,雖然色彩不明顯,但光環卻分外顯現。佛光中的人影,是太陽光照射人體在雲層上的投影。觀看佛光的人舉手、揮手,人影也會舉手、揮手,此即「雲成五彩奇光,人人影在中藏」,神奇而瑰麗。
佛光的出現要陽光、地形和雲海等眾多自然因素的結合,只有在極少數具備了以上條件的地方佛光才可欣賞到。夏天和初冬的午後,山下雲層中驟然幻化出一個紅、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光環,中央虛明如鏡。觀者背向偏西的陽光,有時會發現光環中出現自己的身影,舉手投足,影皆隨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時同址觀看,觀者也只能只見已影,不見旁人。
記住此地,恍若成仙。
隱藏在雲霧之中的岷山之巔雪寶頂,《松潘縣誌》上有詩云:「巖懸勢天穹,精瑩凝太空,高凌世界外,寒冱群山中。」一幅高懸冷峭、突兀雄拔的雪山圖畫橫羋發前。另外一首卻寫得更精彩:「晴空森玉筍,瘦動插天根,倘毓中原秀,應居五嶽尊。」
雲海是裝扮雪寶頂景區的神奇美容師
所謂雲海,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的雲層。並且雲頂高度低於山頂高度,當人們在高山之巔俯首雲層時,看到的是漫無邊際的雲,如臨於大海之濱,波起峰湧,浪花飛濺,驚濤拍岸。故稱這一現象為「雲海」
由於雲海無邊無際,這又像漫漫的人生之路。因此雲海也是一種人生境界。雲海一樣的景色,雲海一樣的境界。
雲海是裝扮這個「人間仙境」的神奇美容師
日落後景象神秘、迷人,給高山鋪上了一層粉紅色
當太陽快要落山之時,雲瀑被夕陽染成了桃紅色,這就是所謂的「染山霞」現象。「染山霞」現象是由於太陽光線被山上的雪或大氣中的水珠和冰粒折射而形成
黃昏,太陽從雪的西邊緩緩落下,西邊的天空呈現出完美的曙暮光色彩過渡帶。這是太陽落山後,陽光從地平線下方反向穿過大氣層,飽含顆粒的底層大氣將紅色的光波充分散射,營造出天邊的溫暖紅色;陽光中剩餘的光波照射到高層大氣也被散射,呈現出日落後頭頂墨藍色的天空。
在太陽從西方落山之後,卻在東方形成了神奇的反曙暮輝,反曙暮輝是一種非常罕見、相當壯觀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通常發生於黎明和黃昏時分,它需要觀測者背對太陽或日落點。當陽光穿透雲層中的縫隙呈現一條條光柱散射出來時,人們看到的是曙暮輝。儘管陽光是沿直線傳播,但投影到天空中的直線卻變成了圓弧。因此,日落或日出時發生的曙暮輝看上去會在天空的另一端重新交於一點。在與太陽方向呈180度的對日點上,這種曙暮輝就被稱為反曙暮輝。
在天氣條件絕佳時,日落不久,地平線上空會出現一道粉紅色光帶,懸掛於藍色天空的背景上。這道光帶並非像西邊太陽落下形成的曙暮光那樣色彩過渡柔和,而是和背景藍色形成一定的反差。19世紀的英國觀測者給它起了一個浪漫的名字:維納斯帶。在西方神話中,愛神維納斯有一條具有魔力的腰帶,可以喚起人們的情慾。而後來,大氣學中又給了它一個沒那麼浪漫的名字,叫做「反曙暮光弧」。它的形成是因為日落時部分紅色的陽光照到了較高的大氣層中,而它下方的藍色,其實是地球的影子——懸在藍天中的粉色光帶,其實是地影和維納斯帶組合的錯覺。
日照金山
謝謝閱讀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