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警方的信息,近期我市發生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0多起。從案件類型看,有網絡購物退款類、買賣遊戲帳戶類、假冒身份類、網絡刷單類、網絡貸款類、 「殺豬盤」類等。從受害人年齡段看,25歲至60歲不等。
網絡購物退款類
12月7日,俞某接到自稱「*寶售後理賠客服」的電話,稱俞某之前在*寶上購買的奶粉出現問題,需要退款給俞某,並要求俞某添加自己為QQ好友。
因對方能準確無誤地報出自己的購物信息,俞某信以為真,添加了「客服」為好友。在「客服」指導下,俞某掃描了其提供的二維碼,並將自己的帳戶和密碼輸入到跳轉出來的銀行帳戶登入頁面中。
不久,俞某發現自己卡內的10518元錢被轉走,於是立即詢問「客服」原因。「客服」稱,俞某輸入的是錯誤密碼,存在帳號風險,需要10400元把帳號解凍,才可恢復正常。沒多想的俞某立即按照「客服」要求將錢轉到指定帳戶。轉帳後,「客服」以還需繳納解凍費為由,要求俞某繼續轉帳。於是,俞某在「客服」要求下,轉帳4筆共94900元解凍費到指定帳戶上。
隨後,「客服」又以需要俞某購買「沃*瑪GIFT」理財卡才能將之前的錢返還為由,繼續要求俞某轉帳。俞某沒有懷疑,再次按照「客服」要求陸續向指定帳戶轉帳10筆共計191400元。
之後,俞某越想越覺得不對勁,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於是報警。俞某共計被騙307218元。
警方提醒:接到「退款」「返錢」類的電話不可輕信,應第一時間通過網購平臺聯繫商家核實確認,如情況屬實,務必通過網購平臺正規渠道退款;對方一旦讓你操作轉帳、掃碼、提供驗證碼等,一定是詐騙,統統不要理會。
「殺豬盤」類
11月29日,劉某在某相親網站上添加了一名女子為微信好友。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後,女子向劉某推薦一種名為「比*幣」的新型貨幣,並稱該種貨幣很賺錢,只要投資,幾天時間便能有收益。心動的劉某便詢問女子如何投資,女子於是發給劉某一個網址和一個「客服」的微信名片,稱「客服」會指導劉某進行操作。劉某添加了「客服」為微信好友,按照「客服」要求註冊了帳戶,向帳戶內充值2000元,且在「客服」指導下購買「比*幣」。
不久,劉某順利提現本金和盈利,這讓劉某更加信任該網站,隨後陸續往平臺內充值14800元。直到12月5日,劉某發現網站打不開了,女子和「客服」都已將自己拉黑,才意識到自己被騙。劉某共計被騙14800元。
警方提醒:騙子通過婚戀平臺、社交軟體等方式尋找潛在受害者,通過網絡聊天發展感情取得信任,然後將受害者引入理財、博彩等詐騙平臺,騙取受害者錢財;「天上不會掉餡餅」,所謂「穩賺不賠」「低成本、高回報」等往往都是騙人的幌子,一定不要貪圖便宜。
假冒身份類(假冒銀行人員)
12月7日,楊某接到一個自稱是「銀行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稱楊某在「省*」上的一筆7000元貸款超過了銀行規定的利息,這邊可以幫忙取消,只需將本金轉給自己便可以不用支付利息,並要求楊某添加自己為微信好友。一聽可以不用支付利息,楊某信以為真,添加了對方為微信好友,並將7000元轉到對方指定帳戶上。
轉帳後,對方又要求楊某再轉帳15000元,稱可以幫忙開通「省*」5萬元的貸款額度。而此時,楊某發現自己在「省*」帳戶上的7000元貸款並未取消,於是詢問對方原因,但對方一直逃避回答,仍一直要求楊某繼續轉帳,楊某意識到自己被騙,於是立即報警。楊某共計被騙7000元。
警方提醒:凡是遇到自稱某平臺「客服」「工作人員」的電話、信息等,請及時撥打平臺官方電話核實,提高防範,絕不向陌生人匯款、轉帳;不要輕易將個人身份信息、各種密碼、驗證碼等隨意透露給陌生人。
來源:嵊州新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