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938年底,日軍現役師團也才擴充到34個,其中關內戰場部署了24個,佔比已達70%強,因此在華中方面軍和華北方面軍紛紛因為兵力不足而請援時,東京大本營卻無兵可派。然而在1945年上半年,其師團總數卻擴充到160多個,僅僅蝟集在本土的軍隊就有59個師團240萬之眾,這些軍隊幾乎沒有投入作戰就向美軍繳械投降了,如此巨大的反差,還沒有看出問題來麼:日本人早幹嘛去了?
李宗仁
李宗仁回憶抗日戰爭時,曾經心有餘悸地寫道:如果日本及早進行全國動員,首批派遣30個師團同時分途進犯。用閃電戰方式,主力由平漢、津浦兩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實行戰略上大迂迴,佔領蘭州,一舉切斷中蘇的交通,並與沿隴海鐵路西進的部隊相呼應,夾攻陝西,佔領西安,得隴望蜀威脅成都。恐將我方野戰軍主力摧毀,將零星遊擊隊趕入山區,進而肢解我們整體抵抗的局面。
但是日本人沒有這麼幹,未在第一時間傾舉國兵力來犯,只是在華北和華東用部分兵力與中國軍隊作戰,到兵力不敷時才逐次增兵,除第11軍外幾無其他深入性作戰,而這種「逐次增兵」的添油戰術正是兵家大忌。那麼日本人為什麼要逐次增兵逐漸擴大作戰地域呢?這就是陸相杉山元的理論,只要在華北重創中國軍隊主力,並且佔領若干大城市,那麼肯定「中國三個月就會投降」。
蔣介石
所以這就是日本人的第一個毛病,即在戰略上的預判錯誤。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日軍參謀本部也認為,只要在華北方向佔領平津、石家莊一線,則南京政府就會求和,然後日本人就可以攫取華北的利益成立第二個「偽滿洲國」。然而國民政府非但沒有求和,在華北繼續抵抗的同時,還在淞滬地區主動攻擊日本海軍陸戰隊,這下子日本人的思路就零亂了。
然後怎麼辦?只能就是再增兵上海,在華東地區開始大打,而在此之前,東京大本營並沒有用兵華東的計劃,淞滬會戰期間,日本陸軍從兩個師團逐漸增加到七個師團,再從一個「上海派遣軍」擴充到下轄兩個軍的「華中派遣軍」,兵力達到了九個師團另二個旅團、海軍第3和第4艦隊主力及大部分空軍力量。再然後是上海淪陷,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還是未降,日本人就有點懵圈了。
白崇禧
華東戰事也暴露了日本人第二個毛病,即李宗仁所說的「添油戰術」,這是戰術層面的錯誤,其實也蘊含著戰略眼光的不足,那就是對於侵華戰爭,日本方面從一開始就缺乏整體的戰略部署,屬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打法。基本上是中國軍隊在哪裡跟日軍發生衝突,就增兵哪裡進行「懲膺」,至於在這些地區打贏了以後下一步怎麼辦,除了坐等重慶政府求和或者投降外,日本沒有深度的籌謀。
武漢會戰是一個分割線,日本人想當然地以為,既然國民政府撤到了華中的武漢,那麼攻取這座大城市後一定會取得希望的結果,於是調動近30萬人馬又西進武漢,等到武漢淪陷後東京大本營驚訝地發現,國民政府撤入川渝,卻仍然沒有乞降的打算。於是日本人迷茫了,因為之前沒有這種情況下的預案,下面怎麼辦,東京的軍部和內閣吵成一團。
杉山元
於是日本人犯下了第三個戰略錯誤,他們把戰略方針從最初的「速戰速決」改成了「以戰養戰」,岡村寧次等前線將領要求增兵,一舉攻入陝西和四川,可是東京不幹,內閣說財政快破產了,軍部說不好再進行大規模動員,所以要求前線日軍僅以鞏固佔領區為任務,不再發起大規模攻勢。所以在1939年前後,侵華日軍有一個明顯的作戰停頓期,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深刻地指出:敵初期對華策略,以為短時間內即可將我主力擊潰,使我停止抵抗。敵佔武漢後,見我軍主力仍在,且轉入西北和西南險要地區,遂停止西進不再深入。而於政治上,扶持偽組織,在軍事上掠奪物資以戰養戰,並以海軍封鎖我出海口和國際路線,以空軍轟炸我政治經濟中心,企圖動搖我士氣民氣,使我抗戰不能持久。
第一戰區程潛
而結論卻是:「結果適得其反,我軍民愈戰愈奮,愈挫愈堅,出敵預料」(白崇禧原文),換句話說,日本人在戰略上的搖擺和不定,使其軍事上的優勢和戰術上的優秀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先是速戰速決方案的破產,然後是以戰養戰的希望破滅。因為日本是個缺乏資源的島國,它根本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跟擁有4億多人口和廣袤國土的中國相持下去,無異自討苦吃。
至於日本人的第四個毛病,其實是前一個錯誤衍生出來的,它的軍需物資基本是從美國和東南亞進口的,由於其未能「速戰速決」搞定中國,也就沒可能出現美英所希望的「北犯蘇俄」之局面,於是西方越來越不耐煩,態度從綏靖趨於強硬,經濟制裁逐步升級。同時,日本人若想切斷國民政府獲得外援的通道,又必須逼迫西方關閉滇越鐵路、滇緬公路等交通線,雙方矛盾升級。
參謀總長何應欽
在這樣的局面下,日本人再次修改了「以蘇俄為最終大敵」的國策,開始從北上轉而變成「南進」,因為它必須要獲得維持戰爭的物資,必須封閉重慶政府的國際通道。所以在1941年上半年,終於武裝進入越南,從而引起了美國的警惕和強烈不滿,禁運石油、禁運鋼鐵、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然而日本付出了幾十萬死鬼和數百億軍費才吃到嘴裡的肉,怎麼可能吐出來?
美日談判破裂,日本人叫囂「不惜一戰」,僅1941年底到1942年初就動員了50萬人,新組了九個師團和一堆混成旅團,準備跟美國人死磕,這回軍部也不嚷嚷缺兵了,裕仁也同意第二次大規模動員了,早幹嘛去了?其實這也是島國民族的心理和生理弱點,無論是侵華戰爭還是太平洋戰爭初期,總是有「小賊入室」的狀態,而缺乏整體的戰略考量。
既然跟美國也開打了,日本人戰敗的結果已經無解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的抗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佔據著多麼重要的地位!
岡村寧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