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雙方軍事實力懸殊,日本何以最終戰敗?連犯四大戰略錯誤

2020-12-26 騰訊網

截至1938年底,日軍現役師團也才擴充到34個,其中關內戰場部署了24個,佔比已達70%強,因此在華中方面軍和華北方面軍紛紛因為兵力不足而請援時,東京大本營卻無兵可派。然而在1945年上半年,其師團總數卻擴充到160多個,僅僅蝟集在本土的軍隊就有59個師團240萬之眾,這些軍隊幾乎沒有投入作戰就向美軍繳械投降了,如此巨大的反差,還沒有看出問題來麼:日本人早幹嘛去了?

李宗仁

李宗仁回憶抗日戰爭時,曾經心有餘悸地寫道:如果日本及早進行全國動員,首批派遣30個師團同時分途進犯。用閃電戰方式,主力由平漢、津浦兩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實行戰略上大迂迴,佔領蘭州,一舉切斷中蘇的交通,並與沿隴海鐵路西進的部隊相呼應,夾攻陝西,佔領西安,得隴望蜀威脅成都。恐將我方野戰軍主力摧毀,將零星遊擊隊趕入山區,進而肢解我們整體抵抗的局面。

但是日本人沒有這麼幹,未在第一時間傾舉國兵力來犯,只是在華北和華東用部分兵力與中國軍隊作戰,到兵力不敷時才逐次增兵,除第11軍外幾無其他深入性作戰,而這種「逐次增兵」的添油戰術正是兵家大忌。那麼日本人為什麼要逐次增兵逐漸擴大作戰地域呢?這就是陸相杉山元的理論,只要在華北重創中國軍隊主力,並且佔領若干大城市,那麼肯定「中國三個月就會投降」。

蔣介石

所以這就是日本人的第一個毛病,即在戰略上的預判錯誤。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日軍參謀本部也認為,只要在華北方向佔領平津、石家莊一線,則南京政府就會求和,然後日本人就可以攫取華北的利益成立第二個「偽滿洲國」。然而國民政府非但沒有求和,在華北繼續抵抗的同時,還在淞滬地區主動攻擊日本海軍陸戰隊,這下子日本人的思路就零亂了。

然後怎麼辦?只能就是再增兵上海,在華東地區開始大打,而在此之前,東京大本營並沒有用兵華東的計劃,淞滬會戰期間,日本陸軍從兩個師團逐漸增加到七個師團,再從一個「上海派遣軍」擴充到下轄兩個軍的「華中派遣軍」,兵力達到了九個師團另二個旅團、海軍第3和第4艦隊主力及大部分空軍力量。再然後是上海淪陷,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還是未降,日本人就有點懵圈了。

白崇禧

華東戰事也暴露了日本人第二個毛病,即李宗仁所說的「添油戰術」,這是戰術層面的錯誤,其實也蘊含著戰略眼光的不足,那就是對於侵華戰爭,日本方面從一開始就缺乏整體的戰略部署,屬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打法。基本上是中國軍隊在哪裡跟日軍發生衝突,就增兵哪裡進行「懲膺」,至於在這些地區打贏了以後下一步怎麼辦,除了坐等重慶政府求和或者投降外,日本沒有深度的籌謀。

武漢會戰是一個分割線,日本人想當然地以為,既然國民政府撤到了華中的武漢,那麼攻取這座大城市後一定會取得希望的結果,於是調動近30萬人馬又西進武漢,等到武漢淪陷後東京大本營驚訝地發現,國民政府撤入川渝,卻仍然沒有乞降的打算。於是日本人迷茫了,因為之前沒有這種情況下的預案,下面怎麼辦,東京的軍部和內閣吵成一團。

杉山元

於是日本人犯下了第三個戰略錯誤,他們把戰略方針從最初的「速戰速決」改成了「以戰養戰」,岡村寧次等前線將領要求增兵,一舉攻入陝西和四川,可是東京不幹,內閣說財政快破產了,軍部說不好再進行大規模動員,所以要求前線日軍僅以鞏固佔領區為任務,不再發起大規模攻勢。所以在1939年前後,侵華日軍有一個明顯的作戰停頓期,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深刻地指出:敵初期對華策略,以為短時間內即可將我主力擊潰,使我停止抵抗。敵佔武漢後,見我軍主力仍在,且轉入西北和西南險要地區,遂停止西進不再深入。而於政治上,扶持偽組織,在軍事上掠奪物資以戰養戰,並以海軍封鎖我出海口和國際路線,以空軍轟炸我政治經濟中心,企圖動搖我士氣民氣,使我抗戰不能持久。

第一戰區程潛

而結論卻是:「結果適得其反,我軍民愈戰愈奮,愈挫愈堅,出敵預料」(白崇禧原文),換句話說,日本人在戰略上的搖擺和不定,使其軍事上的優勢和戰術上的優秀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先是速戰速決方案的破產,然後是以戰養戰的希望破滅。因為日本是個缺乏資源的島國,它根本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跟擁有4億多人口和廣袤國土的中國相持下去,無異自討苦吃。

至於日本人的第四個毛病,其實是前一個錯誤衍生出來的,它的軍需物資基本是從美國和東南亞進口的,由於其未能「速戰速決」搞定中國,也就沒可能出現美英所希望的「北犯蘇俄」之局面,於是西方越來越不耐煩,態度從綏靖趨於強硬,經濟制裁逐步升級。同時,日本人若想切斷國民政府獲得外援的通道,又必須逼迫西方關閉滇越鐵路、滇緬公路等交通線,雙方矛盾升級。

參謀總長何應欽

在這樣的局面下,日本人再次修改了「以蘇俄為最終大敵」的國策,開始從北上轉而變成「南進」,因為它必須要獲得維持戰爭的物資,必須封閉重慶政府的國際通道。所以在1941年上半年,終於武裝進入越南,從而引起了美國的警惕和強烈不滿,禁運石油、禁運鋼鐵、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然而日本付出了幾十萬死鬼和數百億軍費才吃到嘴裡的肉,怎麼可能吐出來?

美日談判破裂,日本人叫囂「不惜一戰」,僅1941年底到1942年初就動員了50萬人,新組了九個師團和一堆混成旅團,準備跟美國人死磕,這回軍部也不嚷嚷缺兵了,裕仁也同意第二次大規模動員了,早幹嘛去了?其實這也是島國民族的心理和生理弱點,無論是侵華戰爭還是太平洋戰爭初期,總是有「小賊入室」的狀態,而缺乏整體的戰略考量。

既然跟美國也開打了,日本人戰敗的結果已經無解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的抗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佔據著多麼重要的地位!

岡村寧次

相關焦點

  • 正值日本戰敗75周年紀念日,回顧中華民族14年的抗日戰爭編年史
    08月15日,正值日本戰敗75周年紀念日,小編覺得這麼一個好日子,應當緬懷當年在抗日戰爭壯烈犧牲的烈士,下面小編帶大家回顧一下抗日戰爭編年史:局部侵華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8月13日,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淞滬會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爭結束日軍死傷4萬,中方死傷30萬,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 吳國滅楚的柏舉之戰雙方兵力並不特別懸殊
    吳國還由此學會了戰陣之法,軍事實力開始強大,也有了與楚國爭霸的底氣。 從壽夢繼位的第二年開始,吳國就發起對楚國的挑戰,先是向楚國的盟友或附庸發起進攻,試探楚國的應對。同時以晉國為首的中原大國也積極配合吳國的軍事行動,甚至不惜出兵相助。 周簡王十年(前576年),吳國開始參與中原諸侯的會盟,繼續積極融入反楚聯盟中。
  • 抗日戰爭,中國如何在戰略上一步步打敗日本
    文 / 缺辰抗戰初期,毛澤東著名的《論持久戰》發表了,它以淺近的語言告訴中國民眾,中國為什麼只有以持久戰的方式,才能贏得抗日戰爭。當時國民黨將領白崇禧對此深為讚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我們知道,當時中日雙方對比,中國是大國,日本是小國,相對比中國的人口眾多、地大物博,日本人力短缺,資源貧乏,禁不起長久消耗;但中國是弱國,日本是強國,中國無論是經濟實力、軍隊實力,都與日本不在同一個層級上。
  • 身為西方四大軍事統帥之一,漢尼拔多次以少勝多,最終卻暗淡收場
    現如今,漢尼拔也被人們稱為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統帥之一,特別是他當時的戰略思想,直到現在還有人們在研究。公元前247年,漢尼拔·巴卡出生於迦太基。當時我們這裡還處於戰國時期,同一年,13歲的秦王嬴政登上王位。而迦太基差不多在今天北非的突尼西亞北部地區,是一個大概存在了700年左右的古國。因為迦太基所處位置的獨特性,在羅馬帝國四處擴張地盤的時候,迦太基就成為了阻擋他們的一個因素。
  •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七大甲級戰犯,最終下場就是這樣
    日本人的殘酷惡行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憤怒,國共停止內戰聯合抗日,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中國取得了勝利!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 日本眼中的四大軍事強國
    雖然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但是戰爭後日本各方面的發展速度相當快,經濟科技等一度長時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日本戰敗後將自主權全部交給了美國,所以在很多外交問題上,背後決定權掌握在美國手中,尤其在軍事上的發展要看主子美國的臉色,如今日本經濟在亞洲雖然被中國甩在身後,當放眼全球依然是排名世界第三的經濟強國。在強大經濟的支撐下,野心勃勃的日本軍事實力更是有了巨大的提升。隨著日本軍事實力越來越強大的情形下,那些國家才是日本心目中真正的軍事強國呢?
  • 當今天下,日本與德國實力對比,誰更強?
    二戰前,日本和德國的實力在世界上都是非常突出的。但當時的德國在整體實力上明顯強於日本,蘇、美、英等當時世界主要強國共同對付囂張的德國,也用了好幾年時間才徹底將其制服。
  • 如果抗日戰爭時期,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抗擊日軍,最終會取勝嗎?
    要說日本在對美國偷襲之前,他們的實力在整個二戰時期屬於巔峰狀態,幾乎都還保持著之前所控制的所有地區,不過,他們並沒有繼續擴大更大的戰果。 說到這裡,小編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帖子,其中有一些網友認為,即使日本沒有去招惹美國這個龐然大物,而是採取「穩中求勝」的戰略,日本也遲早會在中國被耗死。
  • 中國海警獲得開火權,日本擔心徹底失去釣魚島,實力相差太過懸殊
    事實上,經過常年的鬥爭,中國海警實力和經驗都在飛速增長,尤其隨著新式標準化海警船的陸續服役,在武力維權方面,中國海警更具優勢。以前我們從各種媒體渠道看到的海警船,大大小小,多種多樣,而且基本上都屬於無武裝的民事船隻,但從2018年開始,海警部門開始使用富餘的054A型護衛艦的船體,進行必要改裝,拆除了反艦飛彈發射裝置,防空飛彈垂髮模塊,及其他相關軍事設備,加裝多門大功率水炮,但是保留了艦首一門76毫米速射主炮。
  • 日本戰敗後,還有兩萬日軍逃到長白山,至今沒有任何蹤跡
    也正是因為這樣具有前瞻性的想法,讓中國在當時受到了其他很多國家的崇拜,其中就有我們的近鄰日本。對於日本這個島國,中國自古都沒有將其放在眼裡,畢竟雙方的實力差距實在是太過於懸殊。然而在工業革命後,日本發展迅速甚至成為了當時的一大強國,並遠遠超過了中國……日軍入侵東北三省隨著日本綜合實力的強大,日本政府的野心漸漸暴露出來了,很快他們就將戰火燒向了亞洲,並且直接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彼時的中國國內正是一片混亂,剛剛覺醒的人們推翻了數千年的封建統治,一切正是百廢待興。
  • 看看戰爭雙方各自的目的
    1945年日本戰敗偷襲,日軍也從越南撤離。越南人心想天下終於太平了,但沒料到越南又陷入了美蘇冷戰的困境,然後發生了內戰。美軍派兵到越南境內進行對戰,還好有中蘇的支持,最後趕走了美國,在戰勝了美國之後越南就開始飄了,那時候美國的實力在世界可以說是第一了,因此越南就自稱是「亞洲軍事最強國」,還入侵了柬埔寨,在贏了幾場勝仗以後,又開始對國土廣闊的中國圖謀不軌,在邊境地區頻頻挑釁中國,還打傷在邊境地區的軍民,對於越南這樣的過分舉動,中國也只是告誡了越南,但越南軍隊卻對中國的忍讓視若無睹,不但不見好就收,還變本加厲,最後越南的下場都是眾所周知了的
  • 美國不出手的話,中國能打敗日本,取得最終的勝利嗎?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以及長崎投下兩顆致命的原子彈,結果8月15日,日本就宣布無條件投降,大批日本軍隊從中國領土撤退,中國結束了長達14年之久的抗日戰爭。如果美國不出手的話,中國能打敗日本,取得最終的勝利嗎?
  • 東京的哪兩個動作,讓美決定,加大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援助!
    中國抗日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這僅僅是軍事上的行動。政治上雙方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是日本。不管在中國內地的入侵還算順利,但是他的野心並不止於此。在1940年前後,東京在國際政壇上,四處運作。同年9月,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日軍華北方面軍參謀長佐藤賢了,跟著法國歐洲戰敗之際,主導策劃了讓日軍進駐印度北部的行動,意圖切斷中國另一條國際補給線滇越鐵路。同時也可以趁著法國被德國擊敗後,一點點蠶食其殖民地。日本如此急切的擴張,野心之大,讓美國大吃一驚。
  • 抗日戰爭真像影視劇裡,「手撕」鬼子那麼容易嗎?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雖然沒有經歷過抗日戰爭,但是通過歷史對抗日戰爭多多少少會有一些了解,但同時我們也總能在影視中看到抗日戰爭,對於不了解真實歷史的同志們來說,以為抗日戰爭真的就像影視劇中那麼簡單,什麼手撕鬼子,徒手打下飛機等等誇張的劇情都是真的,有些人看多了都被洗腦了,還真以為日本人那麼差,但如果你了解真正的歷史,就不會這麼異想天開了,抗日到底有多艱難,就拿當時中國的經濟
  •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的10大戰役
    這次戰役是整個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次,會戰雖然失敗,但是挫敗了日本侵略中日的戰略意圖,是我國從局部的抗戰轉向全面抗戰的歷史轉折點。淞滬會戰1937年,在結束了淞滬會戰之後,日軍侵略者準備佔領南京,中國軍隊由國民黨上將唐生智指揮,雙方投入兵力中國軍隊15萬,日本軍隊20萬。
  • 瓜島戰役給美日雙方帶來怎麼樣的影響?
    同盟軍在太平洋吹起了反攻日本法西斯的號角。這跟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和阿拉曼戰役是同樣的性質,同盟軍開始一吹枯拉朽之勢窮追惡寇。那麼這次戰役對於日美雙方有什麼具體的影響是怎麼樣呢?,日軍戰略主動權逐步喪失;而瓜島戰役,日軍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的作戰企圖,反而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最終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局面。
  • 為什麼有人會說目前世界上,軍事實力隱藏最深的國家是日本?
    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之前就可以看出軍事實力不容小覷,即便現在本國只有「自衛隊」,但日本到底武器有多先進,軍隊數量有多少,一直是個迷一樣存在,有人說目前世界上軍事實力隱藏最深的國家是日本呢?為什麼這麼說呢?
  • 抗日戰爭期間,許多人都做出過巨大貢獻,哪幾個人做的貢獻最大?
    說到1937年爆發的抗日戰爭,我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這段艱難的八年抗日歲月是每一個付出鮮血的中國軍人換來的勝利。特別是在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我國軍民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抵禦外敵,終於在1945年把侵略者趕出了國門。八年的浴血奮戰,勝利來得非常不易。
  • 抗日戰爭日軍中竟有20萬臺灣兵,戰敗後竟還有臉稱自己是中國人!
    1931年日本公然侵略中國東北地區,霸佔東三省,稱為「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中國正式宣戰,抗日戰爭拉開了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籤訂投降協議,自此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前後共計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