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華社刊發的「發現最美鐵路,感受齊魯文化」報導,用51張高清大圖,帶你領略最美鐵路。這次由中國鐵路總公司主辦的「發現最美鐵路」系列活動,正如活動中輾轉濟南、淄博、青島五天三地實地採訪者所講,感人的故事在筆尖流淌,最美瞬間在相機定格。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出行就是其中一個不錯的選擇,讓我們親近大自然、走進火熱的勞動一線,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而這次「發現最美鐵路·感受齊魯文化」活動,就給了採訪者、媒體以及民眾一個走進鐵路、發現最美鐵路、尋覓「詩與遠方」的契機。那麼,鐵路的「美」在哪裡呢?
美在一線勞動者堅守滴落的汗水裡。在鐵路一線,我們在桑梓店「捍軌基地」,看到高鐵「女」焊工精益求精,感悟「正道」文化理念;在黃河鐵路特大橋,找到堅守忙碌的「搖籃哥」;在滔滔黃河水上,看到了鐵路工務人對維修作業一點一滴的精檢細修、掛在臉上的顆顆汗水……這些普通勞動者們雖然平凡,但他們卻從未停止努力,他們用揮灑的汗水,把鐵路人的風採、勞動之美詮釋的淋漓盡致,將熱愛、拼搏與堅守,鋪墊成萬裡鐵道線上最美風景。這是我們發現最美鐵路的精神內核!
美在對旅客貨主燦爛的笑容裡。最美鐵路除了勞動者之美以外,還有服務之美。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鐵路部門「為民情懷」始終不變,對旅客、貨主的微笑服務始終不變。這種變與不變體現在「發現最美鐵路,其中就有綠皮小火車7053次。儘管是全國最慢,卻始終陪伴著當地民眾,帶領他們發家致富。讓採訪者感受到鐵路服務人民群眾的不變情懷,鐵路企業助力精準扶貧的責任擔當,對民眾真摯的情感。還有濟南西站,從旅客需求出發,為旅客著想,不僅有靶向服務,閉環服務的細節,還有儒家文化,仁者愛人的地域理念。這些特色有百年鐵路振興背後的人文真誠,也有「人民鐵路為人民」的不變初心。
美在新絲路上中歐班列的汽笛聲裡。最美鐵路不僅有勞動之美,有服務之美,還有一種聲音之美,正如新絲路上中歐班列悅耳動聽的激昂的汽笛聲。我們通過記者的鏡頭得知,在齊魯大地,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開行了涵蓋了5條國際班列和7條省際固定班列。尤其是上合示範區多式聯運中心,讓鋼鐵絲路通達四方,成為上合組織國家、面向日韓亞太市場的「出海口」。山東中歐班列南來北往,通達四方,為自身發展創造「走出去」的機遇。它們不僅便利物資運輸,也帶來多地域文化的交流碰撞,改變著一方老百姓的出行、生活,滿足著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這些齊魯文明的更新記憶,不斷展示著新絲路上大美風光。
51張高清大圖,向社會展開了一幅鐵路進步、見證社會發展的恢弘畫卷,呈現出鐵路大動脈裡為民底蘊和服務社會的初心,這是向最真實的見證,也是最直觀的佐證。我們全方位領略、感受齊魯鐵路,在定格的瞬間裡細品幸福的遠方。
卞之琳有句詩很經典:「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最美鐵路代表著橋上風景,建設「和」美家園,自然贏得人心,讓社會、讓民眾真正感知到鐵路「最美的風景」。(高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