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型連鎖咖啡品牌「瑞幸咖啡」2017年崛起,卻於2020年4月2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自爆財務造假22億元人民幣,隨後股價暴跌!這個掉落神壇的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但如果時間重回,僅能從補貼模式裡試圖分辨瑞幸的不適用
如太陽般崛起中國連鎖咖啡店Luckin瑞幸咖啡(俗稱小藍杯),突然之間就偏離軌道、搖搖欲墜,現在看不清是原本的火光在閃爍,還是真的家門著火,正在燃燒資產。
關於小藍杯銷售數字作假的報導已經非常多,作為媒體從業人士讀得有些心慌,因為瑞幸咖啡被包裝好的、一層又一層的神話故事,來自被文飾的、一篇又一篇的媒體報導。作為資訊轉介口的媒體是怎麼掉進了這個坑?瑞幸咖啡能不能成為我們最後一個掉進的坑?
瑞幸咖啡的崛起故事堪稱完美,讓媒體紛紛入坑爭相報!
財經類媒體對於報導露出的判斷標準,理論上應該來自財務數據,包括員工數、資本額、營業額、毛利率……等,來對應其在產業之間的影響力,或說是潛力,同時要進行質化判斷:事業本身有多特別。不過,這些訊息很多時候是問不著的,有時候問到了也得心存懷疑(畢竟也實在是沒看到經過審計的財報),因此也有其他的判斷依據,例如:創辦人過去資歷、得過什麼獎、投資人有誰、曾被哪些媒體報導、團隊裡有誰……等,這個輔助項目的邏輯是有其他更厲害的人先做了背書,受限於資訊取得困難,有時不得不這麼做。
瑞幸在2018年崛起的一年半之間,基本上是完美故事,幾乎無從挑剔:創辦人有頭有臉、投資人有頭有臉、一年之內從無到有開設2000家直營門市、接連登上主流媒體,真的就是閃亮巨星奔向國際舞臺的精彩案例。故事實在太完美,那些店面、那些咖啡、那些廣告,大家確實也都看過、喝過、玩過,實在想不出來如何不掉進這個坑。但如果時間重回,僅能從補貼模式裡試圖分辨瑞幸的不適用。
補貼模式的基本邏輯是「先便宜給你用,你用習慣了就會願意付錢來用,哪天就算我漲價了、我請你看看廣告讓我收收廣告費,你也還是會繼續用」。最成功的是滴滴打車,補貼到見骨的車費,最後寡佔市場、盡收富饒江山,打車生意的前提是門檻高(需申請運營牌照/需招募司機等),這已經向潛在競爭者架起高牆,而且叫車需求相對比較剛性。補貼模式的失敗代表是共享單車OFO,補貼模式養出了大量會員,但收入遠遠無法跟上運營生意的種種支出,終究在資金鍊斷鏈後退出市場。
加拿大網球女將安捷絲古(Bianca Andreescu)去年亦曾到瑞幸咖啡打卡。
狂打補貼戰神話般的商業模式,迫使質疑者沉默!
瑞幸是消費型食品,基本上無法寡佔市場、對競爭對手沒有防禦能力。筆者在蘇州生活時基本也是如此,只有周三有折價券時才買瑞幸,從來不用原價購買(覺得用原價購買的應該是傻子)。所以,簡單說就是瑞幸雖然圈到了會員、但總是圈不住,就算圈住的那幾位、也只願意花少少錢購買。在無法進入「圈得住」正循環下的補貼模式,銷售量、門店數,還是虛華啊(反抗神話的力量極為薄弱,時間倒回,媒體充其量也只能稱其為「挑戰」)。
中國市場的多樣化與發展速度,確實出現很多特別的故事,馬雲與十八羅漢的創業故事、馬化騰從微信創造的社群與支付、各大視頻網站大手筆購買版權圈住訂閱會員等,這些近乎奇幻的神話故事,也成為其他看起來不太合理的模式,能夠撈到資本、媒體資源、大眾投資的原因。
自覺無法不掉進這樣美麗的坑裡,但我們只能在發現那是個坑的時候,儘早、儘快做新的報導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