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5日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2020年的主題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障。
歷史沿革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
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對我國國家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總體國家安全觀。
2015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並確定每年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2020年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生物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全人類面臨的重大生存和發展威脅之一,必須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
國家總體安全觀的5個要素及內涵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的《國家安全法》,明確了,國家安全工作應當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總體國家安全觀主要要素包括:
1、以人民安全為宗旨;
2、以政治安全為根本;
3、以經濟安全為基礎;
4、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
5、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
最終任務是: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踐行總體安全觀的5大原則及10大「重視」
原則1: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
原則2: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
原則3: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
原則4: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
原則5: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
12個基本領域
傳統安全: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
非傳統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生物安全。
非傳統安全風險,指的是由非軍事因素引發,直接影響甚至威脅本國發展、穩定與安全的重大問題。相較於傳統安全,非傳統安全風險有以下四方面特點。
(1)潛在性與突發性。非傳統安全風險從萌芽、醞釀、激化,往往是一個矛盾不斷積累、性質逐漸演變的漸進過程,一旦量變累積突破臨界點,又常常以危機形式猛烈爆發,容易引發社會恐慌和動蕩,成為某一階段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
(2)聯動性與傳導性。非傳統安全風險可能由單一風險向複合危機轉變,由局部問題向國家安全的全局全域傳導。類似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全球公共衛生重大風險,容易向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安全領域傳導,甚至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引發社會失序、經濟失調和政治失治的複合型危機,給國家發展和民眾生活造成深重災難。
(3)全球性與發展性。非傳統安全風險從產生、應對到解決均具有明顯的國際特徵,如應對氣候變化、傳染病大流行、資源能源短缺等現有共性問題「存量」尚未解決,以及隨著科技發展帶來數據安全、人工智慧、基因技術等領域的新興問題「增量」不斷湧現,這些都是關係到全球和人類整體安全利益的問題,需要國際社會通力合作、同舟共濟,需要藉助科技的發展、轉化和運用。
(4)現實性與普遍性。非傳統安全點多面寬,廣泛潛藏、現實存在於國家和社會的各個領域。非傳統安全風險與每個公民都息息相關,小到個人的衣食住行,大到整個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生態的平衡乃至文化的繁榮,影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必須統籌分析、整體施策。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特徵
清華大學薛瀾教授,將總體國家安全觀基本特徵總結為:人民性、總體性、時代性和實踐性四個方面。
人民性:把「人民安全」置於首位,強調國家安全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
總體性: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五個「既重視又重視」是總體性的重要體現:其中,「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是統籌兼顧國家安全內外兩方面內容的總體;「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是統籌兼顧國家安全領域物的要素與人的要素的總體;「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是統籌兼顧國家安全老問題與新問題的總體。「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一方面強調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面,另一方面強調了安全也離不開發展,必須將發展納入國家安全理論體系和實際工作考慮的範圍之中。
「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站在「共同安全」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認識和處理國家安全問題。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充分體現了在面對病毒的戰鬥中,任何一個國家的安全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安全緊緊相連。
時代性:傳統安全觀高度聚焦政治、軍事、領土等傳統安全領域,慣於用「零和」手段。冷戰後期開始出現、新世紀廣泛流行的各種非傳統的現代安全觀,則更加關注文化、生態、科技等領域的安全問題,當前階段又出現了信息和網絡方面的安全問題。
實踐性:我國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健全完善、辦好國家安全領域大事、解決國家安全領域難題的過程中,都體現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實踐性。
安全與發展的關係
發展和安全互為前提和基礎,合則興,離則弱,悖則亡。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
既要善於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實力基礎,又要善於塑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努力形成在發展中保安全、在安全中促發展的格局。
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看,小小的病毒,卻「滴水興波、終起吞舟之巨浪」,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由此可見,安全是發展的重要條件,無論是政治、軍事等傳統安全問題,還是生物、科技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只要出現重大風險,就會對發展造成影響。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看,大國復興如同登山,越是接近登頂時刻,越是面臨諸多艱難險阻,這是對歷史規律的總結。
我們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在新時代進一步重視並加強國家安全工作,重點防範那些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風險挑戰,更好地維護和延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的重要論斷,正是基於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深刻洞察,體現了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歷史擔當。
這次疫情防控工作本身,也正是對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很好詮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疫情防控阻擊戰,實際上也是打後勤保障戰。」我國在疫情防控鬥爭上之所以能夠取得顯著成效,依靠的正是改革開放40多年積累的強大經濟實力。在黨中央、國務院統籌部署下,「世界工廠」開足馬力,全國抗疫物資源源不斷送往一線,打出了保障物資供給的「組合拳」,這正體現了發展對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國內疫情緩解後,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戰略部署,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前提下,加快推動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儘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背後考慮的,也正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
結語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國家安全治理的根本原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中明確提出,要「完善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健全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加強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建設,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建立健全國家安全風險研判、防控協同、防範化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