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肯定認識甜甜圈,可是你們認識貝果嗎?貝果這東西,乍一看還以為是個「清新脫俗」的甜甜圈。不過吃上一口就會發現,軟萌甜甜圈根本不能與之類比。
有人這麼形容,甜甜圈就是那種很有趣、經常帶著甜美的笑容的美國女孩,招人喜歡的傻大姐。而貝果則是有點嚴肅、規矩得體,甚至可能有點點白領精英feel的典雅女士。
星爺曾經說過:
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的話,
那和一條鹹魚有什麼區別?
這句話現在常常被大家借用來表示做人要有所追求,有些個性。如果這句話要用在麵包上的話,小編認為,一定會是貝果麵包來說的:
一個貝果,如果沒有洞洞,
那和一塊餐包有什麼區別?
一個貝果,
如果沒有在沸水裡煮過,
那和甜甜圈有什麼區別?
別看它貌不驚人,作為唯一在烘烤之前需要水煮的麵包,貝果不僅有著獨特的勁道口感,還有著顯赫的歷史身世,以及多到可怕的無數種變身可能,甚至可說是「西式早餐界的隱藏顏值擔當」。如果一袋麵粉也有夢想的話,它一定會說,寧為貝果,不做吐司!
貝果的名字,最初源自意第緒語的「beygel」,而後經過各種古外語的譯釋演變,才變成今天的「Bagel」。但不管拼寫怎麼變,貝果的意思一直都是「環狀」。
世界上第一個貝果,出現在17世紀的波蘭。傳說,當時的波蘭軍隊,在維也納戰役中贏得勝利,戰勝了土耳其。一位猶太麵包師,用酵母發酵的麵團,做出馬蹬形的圓餅,敬獻給喜愛騎馬的波蘭國王。隨後,貝果便作為主食在歐洲流行起來。20世紀初,猶太移民將貝果的製作方法帶到紐約,迅速受到當地人追捧,逐漸發展成紐約的代表食物之一。
早期的貝果,體型比紐約的標準款要小許多,更堅硬,也更有嚼勁。當時的人們,甚至要將它提前浸泡在茶或其他飲料中軟化後,才會食用。
紐約客喜歡貝果,大概因為它的百搭屬性,和紐約這個「BIG APPLE」的包容萬千,很是相符。貝果能成為這個都市人們共同認可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因為這個小有個性的食物,其實吃起來又十分隨性。你可以拿起一個貝果乾吃直接嚼,也可以橫切成兩個圓,搭配喜歡的調味醬、cheese、蔬菜和肉類一起吃。實乃居家過日子,養蛙旅行,「塞人蜜口」的必備良品!
貝果家族種類眾多,目前已有幾十個品種,其中蒙特婁貝果和紐約貝果比較出名。「紐派貝果」含有麥芽糖和食鹽,煮製的熱水也被替換成小蘇打,口味偏甜,體積更大,表皮也更硬。「蒙派貝果」的外形相對醜些,但更耐嚼,品種十分豐富,有肉桂、藍莓、洋蔥、多穀物等多種口味。
小編覺得貝果真的是個寶藏男孩,Q彈的口感,韌性十足的外皮,餡料變換豐富,熱量還低,越看貝果越順眼,越吃貝果越覺得香,而且貝果製作起來真的還蠻容易的,只要注意幾點,你就可以收穫又好吃又漂亮的貝果啦~趕快和小編學起來吧~
貝果配方
貝果配方中含水量一定不能高,佔配方中麵粉量50%~55%之間,這樣才能保證貝果紮實的口感。不要因為揉面困難就多加液體。
酵母量也可以稍微少一些,佔麵粉量的0.8%左右,不需要像吐司一樣達到1%,而且貝果含糖量一般較少,可以使用耐低糖酵母。
揉面程度
貝果因為含水量低,幾乎不可能攪拌到吐司麵團的完全狀態(即手套膜)。貝果麵團攪拌到擴展狀態即可,要求表面光滑有一定筋度。麵團相對較硬,攪拌時間長的話注意面溫。
發酵程度
貝果製作只需要一次發酵,面揉好後直接操作,中間醒發時間也是5分鐘之內,為的是鬆弛麵筋,方便搓長。如果整形成短棍後搓長不受阻力,就不要醒發直接搓長。
烘焙紙剪成正方形,墊在整形好的貝果下邊,發酵後直接連同烘焙紙一起進鍋煮,減少直接用手接觸貝果胚。貝果的最終發酵時間大約半小時,溫度控制在35℃以下,體積不需要2倍大,1~1.5倍即可,千萬不要發酵過度,貝果可以飄在水上就說明發酵好了。
煮製火候
水中加白糖、紅糖、蜂蜜、麥芽精、小蘇打都可以,糖度控制在5%。當水開始冒小泡泡時,就可以開始放貝果,全程小火,保持水冒小泡泡的程度即可,不要讓水一直沸騰,貝果胚會煮過頭!
煮製時間
每面煮30~50秒,煮到貝果胚表面微微有點皺就可以。煮的時間長一些,表皮就厚一些,時間短則表皮薄一些。
烘烤溫度
貝果烘烤需要上火比底火高一些,給大家一個大概的溫度,上火200℃,下火190℃,烘烤時間15-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