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火星探測器計劃七八月升空 為何各國「探火」都選同一時間段

2020-12-24 中國科學技術館

目前,計劃在7—8月擇機發射的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和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已進入發射「倒計時」。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發射也備受關注。

不久前,中科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透露,今年7—8月,「天問一號」將進行發射。

這場多國登臺的「探火」大戲讓人拭目以待。

在窗口期發射,省時省力省錢

包括中國在內,今年計劃「探火」的國家不約而同將火箭發射日期選在7—8月,這是為什麼呢?

「今年7—8月是火星探測『窗口期』。」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勇表示,火星和地球幾乎在同一軌道面圍繞太陽公轉,地球公轉周期為1年,火星公轉周期約為2年。

如果在環形跑道上讓地球和火星進行一場賽跑,發令槍響後「慢吞吞」的火星大約每兩年會遇上地球一次,此時兩行星距離最近。在這一時刻前後,從地球發射火星探測器,能讓人類「探火」之旅的「趕路」時間更短、所攜燃料更少、成本更加低廉

然而,即便是這最短的飛行距離,探測器仍要經歷一場「長途旅行」。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張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火星距離地球最遠約4億公裡,最近也要約5600萬公裡,以我國此次將要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為例,需要飛行200餘天才能到達遙遠的火星

探測器「趕路」期間,地球和火星始終相對運動著。因此,探測器飛行軌道設計裡頭藏著大學問。

「火星探測器往往沿著地火之間的霍曼轉移軌道飛行。」劉勇說。

霍曼轉移軌道由德國物理學家瓦爾特·霍曼提出,是一種變換太空飛行器軌道方法的統稱,途中只需兩次引擎推進,相對節省燃料。

劉勇指出,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先在地球附近加速,進入橢圓形的霍曼轉移軌道慣性飛行,不需耗費自身所攜燃料;等到達火星附近「剎車」減速,最終被火星捕獲。

這就要求探測器發射時,火星和地球的相對位置必須提前計算好,使得探測器的霍曼轉移軌道能夠與火星公轉軌道在某一時刻相切。兩軌道的切點就是探測器將被火星軌道捕獲的空間位置,這一特定時刻就是探測器真正投入火星「懷抱」的時刻。

結合地球、火星的公轉周期,以及軌道設計的相關內容,科學家通過詳細周密的計算得出,在地球上每隔約26個月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最好時機,「窗口期」由此而來。

如果錯過今年7—8月這次「窗口期」,下次火星探測的好時機只能等到2022年。例如,歐洲空間局(以下簡稱歐空局)與俄羅斯航天局合作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原定於今年7月發射,但因疫情及其他技術因素影響,不得不推遲到兩年後發射。

目的地相同,「趕路」時間不一

如果翻閱歷史資料就會發現,即便國際上歷次火星探測幾乎都沿著霍曼轉移軌道飛行,「趕路」時間卻有長有短。

美國發射的「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從距離火星1萬公裡的高空處拍攝並回傳了第一張火星表面的照片。這張充滿了隕石坑的照片當時震驚了科學界。該探測器於1964年11月底發射,1965年7月中旬飛越火星,時隔8個半月。

與「水手4號」同一系列的「水手9號」則在「趕路」途中費時較少。該探測器於1971年5月底發射,同年11月中旬抵達,成為人類派往火星考察的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飛行時間僅5個半月。

隨著時間推移,後續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飛行時間反而有增長趨勢。

據此前《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此次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飛行7—8個月。當然,還有時間更長的「探火」之行。如1975年美國發射的「海盜1號」,耗時10個月駛向火星;2013年印度發射的「曼加裡安號」,耗時11個半月才進入火星軌道。

目的地相同,為何「趕路」時間不一?

劉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火星探測器飛行時間相差較大,除了工程實際中火箭的運載能力和火星探測器本身的質量以外,還有兩方面因素。

其一,地球、火星的公轉軌道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圓軌道,因此即便二者距離最近時,這一最近距離也有長有短。同理,如果不是同一年「窗口期」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其飛行距離也略有差別,飛行時長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每一次『窗口期』火星探測器飛行的距離不等,下一次探測器飛行距離最短的『窗口期』在2035年,這在天文學上被稱為『火星大衝』。」劉勇說。

其二,飛行時間也與飛掠、環繞等不同的探測目標有關。飛掠火星只需靠近即可,相當於「一日遊」,旅途中驚鴻一瞥,拍下幾張照片,揚長而去。

環繞火星則需要在特定時刻「剎車制動」,進入火星軌道成為人造火星衛星,相當於「深度遊」,此後紮根在火星周圍,直至生命終結。因此,當探測器以環繞火星為任務目標時,其所攜帶的燃料更多,變軌相對複雜,飛行時間也相對長些。

除了飛行時間不一外,火星探測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科學問題值得探究。正如劉勇所言:「航天工程是人類的科技極限挑戰,具有極高的風險性。期待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圓滿成功。」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多國「探火」大戲即將上演,都選在七八月,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
    因此,各個國家都會在適合的時間去進行外太空探測,而在這眾多探測的過程中,火星探測活動也會包括在內。值得注意的是,在短短的七八月份,多國「探火」大戲即將上演,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據相關消息報導,我國會在7、8月發射「天問1號」。
  • 火星貓探火日記丨第一集 出發!火星我來了!
    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火星探測器也於7月23日發射升空,我國的火星探測之旅正式開啟。七八月是海南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為什麼會選擇在這個時期發射火星探測器?從今年5月進駐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胖五」火箭在發射場都做了哪些工作?「天問一號」探測器要多久才能到火星?
  • 火星:NASA探測器傳回神秘聲音?中國探測器春節入軌!阿聯首顆
    隨著各國對探索火星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在每過兩年零四個月才有一次地球與火星交會的窗口期,去年七月份的窗口期成了各國發射火星探測器最密集的時間段,也被大家稱為「火星年」。其中有阿聯的「希望號」於2020年7月20日搭乘日本的H2A型火箭在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成為去年探測火星的首顆探測器,也是阿拉伯世界探測火星的首顆探測器。計劃於2021年2月9日抵達火星軌道。由於阿聯並不具備軟著陸技術和經驗,所以「希望號」探測器將在火星軌道環繞飛行。
  • 阿聯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 拉開2020年火星探測序幕
    「希望號」的主要科學目標是研究火星氣候演變以及天氣狀況。希望號團隊表示,這是第一顆真正的火星氣象衛星。視頻:阿聯加入火星俱樂部,「希望」號探測器為何將創造歷史?騰訊太空 文/喬輝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凌晨5點58分,阿聯首顆火星探測器「希望」號由日本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地點位於日本的種子島航天中心。根據軌道設計,該探測器要經過大約200天的飛行,2021年2月份才能抵達火星。其主要的科學目標是研究火星氣候演變以及天氣狀況,例如沙塵暴等。希望號團隊表示,這是第一顆真正的火星氣象衛星。
  • 阿聯火星探測器成功升空,日本航天令人注目,印度只能暗自傷心
    進入本世紀之後,阿聯憑藉雄厚的財力,在各個領域都有了相當不錯的表現,尤其是在航天方面,在2020年7月的時候,由阿聯研發製造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20日成功升空;這一成就引人注目啊,畢竟中東的阿聯算不上什麼大國,那麼在航天領域的成就就不可低估了,目前全球能夠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國家可不多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想提前了解火星快來百度地圖看3D火星模型
    兩千多年前,屈原作下長詩《天問》,面對浩瀚宇宙發出170多個問題。兩千多年後,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2020年正值中國開啟太空時代50年,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探測工程中心"探火項目"正式啟動,百度地圖與百度APP和航天局進行官方合作,為"火星迷"、"太空迷"們帶來了一場神奇的探索之旅,首個落地產品便是3D火星模型。
  • 科學網—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未按計劃變軌後仍處近地軌道
    「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內部,由俄羅斯天頂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按計劃,火箭發射升空688秒後,「福布斯-土壤」探測器與「天頂-2SB」運載火箭的第二級脫離。安裝在「福布斯-土壤」探測器上的主發動機將在此後啟動,並通過3次點火將兩個探測器送入飛往火星的軌道。全部飛行過程將歷時300天左右。到達火星後,「螢火一號」將與「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分道揚鑣,開始自主飛行,開展我國首次火星探測。
  • 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擬於17日升空;①阿聯原定於15日發射火星...
    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擬於17日升空;①阿聯原定於15日發射火星探測器「希望」號,由於日本發射場地天氣不佳推遲至17日。這將是阿拉伯國家首個火星任務。據悉,「希望」號探測器原定於杜拜時間7月15日凌晨從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下一個計劃發射時間是杜拜時間2020年7月17日凌晨;②阿聯火星任務自2014年展開,「希望」號將由日本火箭搭載,預計於2021年2月抵達火星。該任務耗資2億美元,由阿聯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合作研發。
  • 日本一枚王牌火箭發射升空,搶先我國一步奔向火星
    「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入圍今年上半年,世界各國都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國家之前定製的太空探索計劃也因此有所調整,現階段,在眾多國家的通力合作下,部分國家已經漸漸掌控局勢,各行各業都步入了正軌,太空探索計劃也在漸漸復甦。最近一段時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已經成功發射升空,已知消息顯示這個探測器將在明年年初進入火星軌道。
  • 「毅力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火星2020」任務拉開帷幕
    美國宇航局的"火星2020"任務和 "毅力號"探測器正在前往火星的路上。美國東部時間凌晨4:50(格林尼治時間11:50),該探測器搭乘聯合發射聯盟Atlas V火箭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41號發射場升空,開始其3.09億英裡(4.97億公裡)的第一段航程,以尋找紅色星球上的生命跡象。
  • 看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升空,拜登要認真準備登火星了嗎
    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中國正式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目前,美國、俄羅斯、印度和日本等國都在推進「火星計劃」。人類把目光投向火星,是為未來大規模開發這顆星球乃至實施星際移民作準備,火星還可以作為人類走向宇宙更深處的前進基地。
  • 飛向火星!天問一號探測器累計飛行達1億公裡
    央視新聞客戶端8月28日消息,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8月28日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路程達到1億公裡,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相關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 好消息傳來,火星探測器信標試驗隊已出徵,2個月後將會發射升空
    因為在過去十幾年裡,我國航天工作者一步一個腳印,推進著探月項目向前發展,用事實證明了中國航天的強大實力,甚至引發了新的探月熱潮,印度與以色列緊隨我國之後,相繼發射月球探測器就是明證。就在近日,再度傳出一個好消息,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應急信標試驗隊已經出徵,按照計劃2個月後將會發射升空。
  • 解讀|為何「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其中採用環繞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進行整體普查甚至是全球勘測;採用著陸探測和巡視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進行區域性詳查;採用採樣返回探測和載人登陸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進行區域性精查。但它們按前後順序來說技術難度是越來越大,所以一般都採用循序漸進的方針,先進行環繞探測,然後進行著陸探測、巡視探測、採樣返回探測,最終進行載人登陸探測等。
  • 2020火星探測序幕正式拉開了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凌晨5點58分,阿聯首顆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於日本的種子島航天中心由日本運載火箭H-IIA發射升空。H-IIA運載火箭,屬於捆綁式兩級火箭,直徑4米,高度53米。根據設計,該探測器要經過大約200多天的飛行,計劃於2021年2月份抵達火星進入環火軌道,並展開對火星氣候演變以及天氣狀況的研究。希望號探測器是第一顆真正意義上的火星氣象衛星。
  • 人類已經發射了哪些火星探測器?
    1962年,前蘇聯率先向火星發射了人類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火星」1號,可惜的是它在飛離地球1億千米時與地面失去聯繫,並且從此下落不明。1964年,美國成功發射了「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並在距離火星1萬公裡處拍回了21幅火星照片。接下來的數年,美國相繼發射了「水手」號的系列火星探測器,完成了關於火星探索的很多重要工作。
  • 中國「天問一號」即將發射,2020火星年,圍觀各國火星探測計劃
    而又因為地球和火星都在圍繞太陽運轉,兩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所以當它們距離最近時,即太陽、地球和火星同處一條直線上,此時發射探測器更加「經濟」。地球與火星的這個會合周期是 26 個月,所以每 26 個月會出現一次「寶貴」的火星探測發射窗口期。
  • 天問一號升空,印網友:恭喜,繼印度後登上火星的第二個亞洲國
    不僅如此,長徵五號遙四火箭還刷新了我國深空探測重量的記錄,這次發射的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重超過5噸,是我國發射最重的深空探測器,也是世界上現役火箭發射最重的探測器之一。事實上,火星探測最佳窗口為每26個月一次,火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就會比平常更近,不過窗口時間很短,今年更是有多個國家競相趕在窗口期奔赴火星。
  • 阿聯去火星做「天氣預報」,中美探測器將在火星表面「開車」
    按計劃,今年有四個國家發射火星探測計劃,分別是中國「天問一號」、美國NASA「毅力號」火星漫遊車、阿聯「希望號」探測器以及俄羅斯與歐盟合作的探測器。但俄羅斯與歐洲在今年3月12日宣布再等兩年,說是要完成重要測試,不過疫情應該也是重要原因。阿聯笨鳥先發?
  •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計劃發射時間更新至7月20日
    杜拜當地時間7月17日,阿聯航天局和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太空中心聯合宣布,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最新的計劃發射時間為杜拜當地時間7月20日凌晨1時58分(北京時間7月20日凌晨5時58分)。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最初計劃於杜拜時間2020年7月15日從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後因天氣原因推遲至杜拜時間7月17日,然而7月17日發射場天氣仍然不好,發射再度推遲。7月15日的發射日期是阿聯火星飛行任務發射窗口的開啟日,該窗口一直持續到2020年8月13日。如果受天氣等原因影響,發射時間也可以在這個窗口期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