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不好管,管得輕了孩子不在意,管得重了還怕孩子受不了。最近,據人民日報官方帳號報導,在廣東河源就發生了一件令人嘀笑皆非的事情:一個小女孩跟著姐姐離家出走了,在民警幫助下找到之後,自己哭訴的理由竟然是媽媽只打姐姐不打她。這麼奇葩的理由簡直是聞所未聞,以至於視頻公布之後,很多網友都感嘆:做媽媽真的太難了。
據了解,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小女孩的姐姐因為晚歸,常常挨他媽媽的打,但是從來沒有打過作為妹妹的這個小女孩。小女孩由此認為媽媽只管姐姐不管她,是「不愛她」的一種表現。小女孩抽抽搭搭哭著對她媽媽說:「你不要老是不打我,你不打我,我就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
小女孩看似說得很有道理,但是作為孩子就真的這麼信奉「不打不成器」這一「教子古訓」嗎?其實,仔細分析之後我們會發現,她產生這種想法的根源很可能是出於孩子的模仿心理和歸屬心理。她比姐姐年齡小,生活中養成了處處模仿姐姐的心理習慣,什麼事都想和姐姐一樣,當姐姐幾次被媽媽責打之後,小女孩感覺自己沒有挨打就和姐姐產生了區別,或者說產生了差距。
即使挨打會很疼,但是此時與姐姐保持一致的模仿心理和歸屬心理需求超過了對疼痛的厭惡,所以小女孩寧可肉體上挨打,也不願在心理上處於被姐姐孤立的境地。當姐姐多次挨打產生離家出走念頭時,作為妹妹的小女孩恰好找到了與姐姐保持一致的好機會,於是果斷跟隨姐姐出走。
經過分析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小女孩因為媽媽不打她而離家出走並不是真實原因,如果小女孩的媽媽既打姐姐也打她,估計兩姐妹離家出走會更乾脆。這次兩姐妹離家出走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孩子的媽媽採用了不適當的體罰,造成大女兒產生離家出走的念頭。至於小女兒,不過是出於模仿心理和歸屬心理對姐姐的跟隨而已。
這件事留給家長們的教訓不是「面面俱到」打孩子,而是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避免衝動之下打孩子。否則,一旦釀成悲劇,悔之晚矣。
江西樂安殺人嫌犯曾春亮落網面帶微笑,他這是什麼心態?
江西12歲男孩被父母虐待死亡,生母曾宣稱「母愛最偉大」
閱卷組長主講《高考作文密訓課》,裁判員做教練員確實有違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