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與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聯合出品的大型4K超高清紀錄片《智造美好生活》在CCTV4、央視頻以及優酷等平臺播出。這部以「科技改變生活,智慧創造未來」為主題的6集紀錄片,以其高品質的內容和豐富的內涵表現,獲得了眾多業界專家的一致好評。
祝燕南(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系列紀錄片《智造美好生活》創造了紀錄片新類型,兼具科技發明記錄、社會生活紀實、科普科教作品乃至科幻等多種類紀錄片綜合特徵,深度融合真實性、紀實性、人文性、審美性、科學性、耦合性等紀錄片的基本元素,代表中國紀錄片進入類型創新的發展新階段。
該系列紀錄片極具大眾吸引力,是出色的當代科普教育影視作品。單元式敘事結構覆蓋中國人民現代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高科技發明、智能化產品和應用的影像表達,全部下沉到城市、社區、家庭、個人日復一日的工作和生活細節,有很強的貼近性、親和力、認同感。
該系列作品彰顯了人類共同價值觀,自始至終突出了一個重要的主題,即新一輪科技進步在更高水平、更廣泛層面改造世界、挽救環境、改善生活,造福各國人民,光明人類未來。鑑於此,該片具有全球傳播意義。
張同道(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
《智能美好生活》創意新穎,製作精良,風格輕靈,令人耳目一新。莫言先生說,好的作品裡是有未來的。這部紀錄片帶給觀眾未來生活的圖景,帶來希望。當代世界,正面臨新一輪技術革命。現代科技正在破解當今世界難題諸如交通安全、城市人流、人類健康以及繁重的體力勞動等,紀錄片敏銳地捕捉到科技帶給生活的改變,從城市大腦、智慧消防、智能植保無人機、新藥研製、盲人旅行到未來可能普及到無人駕駛汽車、城市交通管理,無一不在描繪未來生活的動人面容。建議這樣的影片繼續拍攝,跟蹤科技前沿,緊扣時代脈動,溫暖人心,鼓舞士氣。
祖光(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
這是一部全景式描述高科技時代下的「智能中國」紀錄大片,它採用人類社會學的視角,以「家庭、醫療、城市、生態、賦能、未來」六個層面和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為分析樣本,多維度、立體化地展示了科學技術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及理念。
該片既有視野開闊的宏大敘事,又有娓娓道來的故事講述;既呈現了製作精良的影像品質,又表達了溫情與夢想的豐富情感。
該片是中國紀錄片2021年的第一個重要收穫,向出品方致敬!向主創團隊致敬!
趙捷(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會長、中央新影集團副總裁):
開年大片《智造美好生活》是部用心之作。節目立足當下,回望過去,憧憬未來,多維度、立體化展示科學技術深刻影響與改變,展現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解構人與自然、人與科技、人與人關係中的幸福密碼。通過50多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圖景,簡明地、科普式的呈現了當下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描繪出當下中國社會中智造、智能、智慧賦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過程,描摹出未來中國百姓有品質的中國生活方案,體現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詮釋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深刻內涵。全片通過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小人物折射大時代,注重鮮活接地氣故事與前沿科技知識解密相結合,是一部有品質、有看點的精良之作。
李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傳播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整片風格清新大氣,有現代科技感。片頭有新意,強調了萬物互聯和人工智慧為人類生活帶來的便捷和無限想像空間。故事講述生動有趣,虛實結合的小人物和大背景,有時代感,有人情味。故事線時空縱橫跨越,切換自如,挪威例子顯示了全球互聯所帶來的新維度,24小時跨越半個地球,從挪威捕撈到了中國人的餐桌,可以看成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願景的一個生動呈現。有些敘事部分節奏可以更快一些,還可以突出一點異國風情和文化差異的細節,這樣讓跨洋的合作更顯得珍貴和有趣,也會讓敘事更有戲劇性,增加故事結構的文化張力。
陳大力(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會長):
紀錄片《智造美好生活》,既是一部鴻篇巨製的經典力作,又是一部細緻入微、飄逸中國智能科技時代色彩的「夢幻曲」,一部智能科技背景下中國人「美好生活」的寫真集。
一是背景鮮明、特色突出。該片以智能科技為藍本,以紀實影像為載體,通過多觸點的記錄以及豐富多彩的科技展現,書寫新時代中國人的美好生活。既有時代色彩,又有個性化表達。
二是開合有度、視角獨特。該片視野開闊,機構巧妙。以第一集《家 世界》一則個性化故事為例。該片用西安人雷江一家年夜飯的「趣味點」,詮釋了享受萬物網際網路時代的中國人的「食趣」。故事以雷江「網購三文魚」作為切點,通過網際網路購物平臺,縱向跨越8000多公裡,把雷江家的餐桌與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挪威海洋漁場三文魚捕撈連接在了一起。既有萬物互聯的跨國背景,又有個體的觀照,十分親切,又意義深遠。
三是智能科技的記錄生動精彩。該片從「家」、「醫療」、「生態」、「城市生活」等多個維度與視角,以「智能科技」的名義,剖析、詮釋了「美好生活」的幸福指數,點與面的結合恰到好處。
張雅欣(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智造美好生活》是科學紀錄片在公眾理解科學、參與科學做出的一次重要探索,這部紀錄片不是對科學成就進行簡單的視覺化再現,而是通過生活化實用性的科學議題、故事化的敘事手段,將晦澀的科學知識轉譯為通俗易懂的大眾語言,拉近公眾與科學的距離,建立起公眾與科學的連接。該片通過將複雜的人工智慧科學轉化為「網際網路智能尋人幫助臺灣老兵回家」這樣溫情動人的故事,抓住了網民追求有用和有趣的心理,從而有效的找到科學知識與公眾興趣的契合點,讓公眾輕鬆易懂地理解科學。
在公眾理解科學的基礎上,《智造美好生活》還進一步呈現了公眾如何參與科學。比如大學生回到家鄉用更科學的方式保護生態,攝影愛好者拍下北京天空,參與霧霾治理,這一定程度上對高深莫測的科學知識祛魅,提供了公眾參與科學的可能、喚起了公眾參與科學的熱情。總之,《智造美好生活》將人文關懷與科學傳播巧妙融合在一起,讓觀眾在一個個故事中體驗科學帶給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傳播科技的人文價值,強烈激發了觀眾理解科學、參與科學的興趣和熱情。
唐俊(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高級編輯):
紀錄片是一種長於傳遞新知、啟迪心智的影像載體,科技類紀錄片在國際市場佔有重要地位。在我國傳統科教電影的輝煌已成為歷史,在當今科技急速改變生活的時代,卻非常缺乏富有國際視角和現代質感的科技紀錄片佳作。正因為如此,大型4K超高清紀錄片《智造美好生活》的推出契合了人們的期待。該片聚焦各類前沿科技,同時又飽含人文關懷,講述了一個個尖端技術賦能民眾生活的故事,既有「高大上」的驚豔,亦有「接地氣」的溫暖。《智造美好生活》以超高清的通透畫質與充滿人文感、未來感的製作,呈現出國產科技紀錄片少見的精品之作,在未來這一領域的紀錄片創作中有望產生引領和示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