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剛剛舉行的福建省壽寧縣竹管壠鄉江岔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大學生村官劉文麗分別以滿票和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和村民委員會主任。兩年前,23歲的她從福建農林大學畢業後,被省委組織部選聘到壽寧縣竹管壠鄉江岔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從一個選聘生到被推選為「一肩挑」的「領頭雁」,劉文麗用自己的「華麗轉身」證明,作為新一代的知識青年,他們在農村照樣可以磨練意志、增長本事、實現抱負,擁有一片廣闊的天空。
組織培養 鋪就成長「快車道」
離開校門進「農門」,從學生變「村官」,一切都是新的。
「各級組織的關心培養,為我的成長提供了強大動力。」劉文麗自信而堅定的話語裡,飽含著深深的感激。
著眼於幫助大學生村官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幹事創業能力,市、縣兩級組織部門把選聘生的培訓納入幹部培訓計劃。兩年來,劉文麗先後參加了由市委組織部舉辦的崗前、崗中培訓和縣委組織部組織的大學生村官交流學習等4次培訓。2011年7月,她還被選送參加由農業部舉辦的「大學生村官華西培訓班」。
「這些學習交流培訓,幫助我儘快實現了角色轉換,進一步開闊了視野,豐富了閱歷,增進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劉文麗說。
為給劉文麗的成長鋪就「快車道」,鄉、村兩級更是積極傳幫帶、給任務、壓擔子。
竹管壠鄉黨委確定由鄉黨委書記作為劉文麗的直接培養人。在劉文麗的記憶裡,這位曾是2001年選調生的鄉黨委書記,對她充滿了無限關愛和希望,經常通過電話、約談等方式,與她保持著熱線聯繫。而每每工作上有什麼困難問題向他請教,他就會耐心細緻的幫助拿辦法、指路子。村支部書記吳宜清和村委主任吳法亮也像慈父仁兄般經常帶她一起工作,教她怎樣為人處世。好學的劉文麗也暗暗使勁,經常細心觀察其他鄉村幹部的工作方法,每完成一項工作或辦完一件事,都要在駐村日記裡進行小結。
作為村支部書記助理,村黨支部除要求她負責黨建及日常工作外,還讓她全程參與村裡的各項事務,從發展黨員到帶頭推進「創先爭優」活動,從普通材料歸檔到生態村申報材料整理,從開展家園清潔整頓到完善村基礎設施建設,或獨擔一面,或協助配合,村「兩委」都明標準、嚴要求,努力創造條件,讓她在一項項工作中學習,在一個個挫折中磨礪,不斷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在鍛鍊中豐富經驗,快速成長起來。
2011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一開始,村「兩委」就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交給劉文麗去完成。她認真學習新農保法規政策,熟悉業務辦理流程,迅速投入工作,不僅挨家挨戶上門講解養老保險的法律法規、優惠政策及參保的好處,而且還為群眾代辦身份證複印件等各種參保材料,僅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落實了全村的參保任務,完成時間和參保率均位居全鄉第一。
俯首甘為 贏得群眾真信賴
從進村任職的那一刻起,劉文麗就首先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村民,吃、住在村裡。一有時間,不管白天晚上,她就走家串戶拉家常,了解村情民意。村裡修自來水,她與群眾一起投工投勞;農忙時節,上山下地與村民一起幹各種農活,很快,她就與村民打成一片。
2010年9月,劉文麗進村後不久,村裡就迎來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按照要求,這次人口普查需要運用航空遙感信息圖入戶調查摸底。對外行人來說,看航空遙感信息圖無異於看「天書」,而對畢業於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劉文麗來說,這是一門曾經的必修課。於是,她發揮專業所長,自告奮勇,與村統計員一起拿著航空遙感信息圖,比對著走遍全村的每一戶,很快幫助村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務。劉文麗的這一「能耐」還不脛而走,傳到了鄉裡。在鄉裡的安排下,她又毫不推辭地跑遍全鄉其他8個行政村,指導各村統計員掌握航空遙感信息圖的用法,並核對、把關相關表格、數字的填報,確保了全鄉人口普查結果的真實、準確、規範。
江岔村的發展還相對滯後,看著村裡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還比較匱乏,村裡的學校又半荒廢著,劉文麗就思忖著如何進行利用和改善。在她的提議下,村「兩委」將這項工作交給她。於是,她一方面對內協調相關事宜,一方面積極跑文體部門反映,終於爭取到2萬元資金,為村裡建起了農民體育健身點。
去年10月,一位村民笑著對劉文麗說:「村子的路口,需要再安裝幾盞路燈,不過跟你說,恐怕也起不了作用?」劉文麗隨即將情況向村兩委反映。不久,村裡各個路口就安裝上了60多盞路燈。這位村民逢人便笑呵呵地說,有事和小劉說還是管用的。
在農村,計生工作歷來是個難題,江岔村的計生工作在鄉裡也較為落後。對於村裡計生工作的難題,初出校門的劉文麗,一次次向老前輩請教。得知要做好計生工作首先要了解計生對象,於是,她一次次對計生對象上門訪談,可是卻一次次吃閉門羹。面對部分村民的不理解和抱怨的語言,劉文麗欲哭無淚,一度想到放棄。可是,路還是要走下去,困難也激發了她的幹勁。她更加頻繁地出現在計生對象家中,從了解他們的生活、生產情況開始,從嘮家常中得到村民的信任。在全面掌握村民的所思所想後,她積極到上級計生部門爭取幫扶資源,儘自己最大努力爭取幫扶慰問計生戶,讓他們體會到上級對他們的關心和照顧。村民蔣玉瓊為逃避計生外出打工,劉文麗一邊積極為他們爭取到了計生困難戶的幫扶資金,一邊多次往返奔波反覆勸說,最終打動了蔣玉瓊夫婦,辦理了相關計生手續。
在一次村民家中的閒聊中,劉文麗得知村裡有近40名老人因為行動不便和常年抱病臥床等原因無法到鄉派出所辦理二代證,目前還沒有二代身份證。隨後,她就向鄉派出所匯報村裡的情況,希望能夠得到幫助,最終劉文麗的呼籲得到公安部門的重視,在全縣「大走訪開門評警」、「警民懇談會」活動中,這個困擾全村老年人的問題得到解決。
「小劉不僅有文化、有思想,最重要的是她有責任心,肯做事,能做事,這是我們農村最需要的。」村民吳巖松感慨萬端。今年初,他第一個向劉文麗反映,說家裡種的太子參出現異常。劉文麗趕往實地察看後,初步認定可能是病毒。於是,她立即聯繫鄉農技員下來診斷、配藥,避免了全村20多戶農戶的30多畝太子參毀於一旦。
今年7歲的吳正浩,幾年前父親遭車禍遇難,母親改嫁,與患有間歇性精神病的老奶奶相依為命,是村裡的低保對象。劉文麗在走訪中,深為這一家庭的窘境而震驚。隨後,她就立即幫助反映,跑鎮裡、跑縣裡,最終,將正浩列入了民政部門的孤兒補助對象,每月可獲得600元補助。
住「農家」、幹「農活」、說「農話」、辦「農事」,任職兩年來,劉文麗就這樣時刻把群眾的疾苦放在心上,把村裡的大事小情放在心裡,在認真學習提高、履行好崗位職責和完成好村兩委交給任務的同時,用真心和恆心,積極作為,主動作為,贏得了群眾的真正信賴。
留在村裡 一樣可以有舞臺
劉文麗出生在壽寧縣平溪鄉平溪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打小起,懂事的她努力學習,期望長大後有所作為。大二那年,她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因為品學兼優,畢業後被組織作為選聘生選拔到農村任職。本來,在擔任兩年村支部書記助理後,她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回鄉鎮或縣直部門工作,然而她卻選擇繼續留在村裡。
「這是我自己真心實意的決定。」劉文麗真誠地說,兩年的工作生活,讓她對江岔村有著太多牽掛,繼續留在村裡,一樣可以有舞臺、有作為。這中間,有自信,更有群眾的信任和期盼。
今年上半年以來,隨著劉文麗任職到期時間的臨近,不少村民先後找上門來,試探性地委婉表達著自己的意願:「小劉,你來我們村,可是大家的福分呀。」「小劉,你如果走了,我們大家還真是捨不得呀。」 走在村裡,類似村民吳巖松那樣的感慨俯仰皆是,在群眾看來,劉文麗之前做了什麼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她讓大家看到了新希望。
今年,在村級換屆選舉籌備中,村「兩委」根據民意,把她作為「一肩挑」的候選人上報組織審批。如今,成為名副其實的「一肩挑」「女當家」,劉文麗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身份變了,工作變了,身上的擔子也重了。」她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以前更多的是做好村『兩委』交代的工作,現在是自己想要為村裡做更多的工作。」
村主官「一肩挑」,工作繁重,責任重大。上任後,劉文麗就把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三件事裝進了心裡,並暗自下決心,今年一定要做好這三件事。一是大力改變村容村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樹立江岔村新形象,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接下來,首要工作是準備著手全面完成全村自來水工程,包括水源口的修繕和重新維護、主井的建設、主管道的下埋以及自來水維護人員的安排等工作,截至目前,這項工作已完成水源口的主水井建設。其次是在全村開展家園清潔活動,帶領黨員和群眾對村部進行全面的清理,並在村裡合理安置垃圾桶,安排專門衛生員定期打掃,重新規劃,建設簡易垃圾焚燒池和消防蓄水池,改變村裡垃圾亂扔的現狀,改善村居環境。二是村小學的防汛工程。每當暴雨來臨,村小學就因為地勢較低容易積水而停學。因此,學校的防汛工程也就成了村裡群眾最期盼解決的民生工程。目前,村「兩委」已經開始對村小學的防水進行規劃,並邀請縣裡水利技術人員到村裡指導,提出了初步建設方案。三是帶領群眾發展生產,增加收入。除了鞏固、提高茶葉這一村裡傳統支柱產業外,立足山地、氣候等條件,擴大太子參種植面積,準備開發村部中一百多畝荒田大面積種植太子參,形成一片示範基地。發展油茶新項目,帶動村裡已有意願的農戶先進行油茶的試點種植,通過示範帶動更多的群眾參與油茶種植,讓群眾一年四季都有活幹、都有收入。目前,村「兩委」一方面積極和相關部門聯繫,爭取在苗木價格上給予村民一定的優惠,一方面開展入戶調查,對有意願種植的農戶逐一登記摸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選聘生到「一肩挑」村主官,真情投入,真心付出,劉文麗將在農村這一最基層的崗位上,繼續交出一份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