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青少年體驗世界非遺侗族大歌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貴州12月8日電 題:澳門青少年體驗世界非遺侗族大歌

  作者 李晗雪

資料圖:少數民族繡娘參加剪紙比賽。

中新社

記者 賀俊怡 攝

  「會唱了嗎?會唱就是侗歌的一份子了!」小黃小學的吳永志小朋友鼓勵向他學侗歌的澳門大哥哥說。近日,二十名來自澳門培正中學的學生在「澳門青少年侗族文化研習活動」組織下,來到侗歌之鄉貴州省從江縣小黃村,向小黃小學的小朋友學習侗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歌曲總稱,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這種少見的民間復調音樂曾在1986年由小黃村歌手帶上巴黎金秋藝術節,引起世界樂壇關注。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澳門青少年所學的是《青蛙歌》。經侗歌老師講解後,由小黃小學學生一對一地教澳門哥哥姐姐。侗歌老師介紹,這首歌描寫三月間出門所見田間蛙鳴的景象,歌詞短、模擬蛙聲,比較好學。但澳門少年們面對未曾接觸過的侗語發音,直喊「記不住」。

  「我用我自己都快看不懂的中文夾英文在記發音。」盧詠珈同學笑稱。一旁的郭祺宇也正以諧音記下侗語歌詞,他身旁的侗族男孩見大哥哥愁眉苦臉的表情,捂嘴笑了,再一字一句為他糾正讀音。

  「小朋友特別熱情。不過,侗語發音好難。」郭祺宇對中新社記者說。「但這裡的小學生能把這麼難的侗歌唱得這麼好,還會得這麼多,可見侗族文化保存得很好。」

  經過半天學習,澳門青少年與小黃小學學生一起來到了小黃村侗人日常唱歌的場所——鼓樓,準備共同完成匯報表演。貴州溼冷的天氣中,大朋友、小朋友圍著鼓樓中心的篝火,把《青蛙歌》練了一遍又一遍。

  侗族大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潘薩銀花也應主辦方之邀,帶著老年歌班來到鼓樓。

  表演開始了。首先由老年歌班演唱講述侗族歷史的侗歌。老人們多已年過七十,歌喉依然清亮動聽,引來現場陣陣掌聲。接著,由小黃小學學生演唱活潑可愛的《貓頭鷹歌》等曲目。然後,澳門青少年與侗族兒童並肩演唱了《青蛙歌》。最後,澳門青少年也為小黃村村民們獻上精心排練的粵語歌曲。鼓樓內外一片樂聲、笑聲。

  見此情景,潘薩銀花老人對澳門學生們說,「我太高興、太喜歡你們會唱我們侗族大歌,希望你們把侗族大歌帶回澳門。」

  身臨其境、親聞其聲,方知神奇。郭祺宇告訴中新社記者,以往他對流行音樂以外的音樂都不太感興趣,這次在侗鄉親耳聽到侗族大歌,感到歌聲氣勢磅礴,不再覺得侗歌距離遙遠。因為切身感受了學習侗歌的困難,更覺「侗族歌手唱功深厚,的確有傳承侗族大歌的能力」。

  研習活動中的許多澳門青少年都是第一次來到內地少數民族地區,許多體驗讓他們耳目一新。盧詠珈說,她第一次聽侗族大歌時覺得有點奇怪,但聽多了,便覺很像西方合唱團。「但他們沒有指揮、沒有樂譜,而是靠人聲、靠思想傳承,就更覺得厲害。」她說,能有機會學侗歌,也非常開心。「當我們能唱出他們的歌、看到侗族小朋友為我們拍手,真的有種民族共融的感覺。」

  臨別之時,小黃小學的學生為澳門哥哥姐姐們送上寫著「平安」、用彩線綁好的雞蛋,並歡迎哥哥姐姐們再來!

  本次研習營由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澳門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共同主辦,是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港澳青少年民族文化研習計劃」系列活動之一。該計劃自2010年啟動以來,每年邀請港澳學生前往內地少數民族聚居地進行研究性學習,並選派內地青年赴港澳進校園傳播中華文化。(完)

相關焦點

  • 澳門青少年到內地學習、體驗、交流 國情學習之旅豐富多彩
    當地人員介紹,塞罕壩建場之初,氣候惡劣、沙化嚴重、人煙稀少,幾代塞罕壩人艱苦創業、接續奮鬥,終於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創造了「沙地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澳門中學生麥永俊聽後非常感佩。他表示,塞罕壩人一代又一代種植出大片樹林,精神非常值得學習。  團員們在塞罕壩種下了100株松樹,很多人是第一次植樹。
  • 冬遊貴州|12月,到肇興侗寨過侗年,聽侗族大歌
    賀俊怡 攝肇興是全國最大的侗寨之一素有「侗鄉第一寨」之美譽曾是2018年春晚分會場,有著"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館"稱號。肇興侗寨。賀俊怡 攝在肇興侗寨過侗年可體驗非同一般的民族文化肇興侗寨。賀俊怡 攝今年過侗年有啥精彩活動?
  • 冬遊貴州|12月,到肇興侗寨過侗年,聽侗族大歌
    歌師鼓樓下傳藝。通過非遺民俗展示,讓遊客了進入侗寨如同走進了歌的海洋。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青年按約定到另一個侗寨做客。"月也"規模不定,男女老幼均可參加。去時,都著節日盛裝,"歌隊"、"蘆笙隊"和戲班子一同前往。主寨以酒肉進行款待,賓主白天唱侗戲或賽蘆笙,晚上對唱侗歌。
  • 快手非遺帶頭人浪漫侗家七仙女央視傳播侗族非遺文化
    侗鄉放響了穿雲箭——快手非遺帶頭人浪漫侗家七仙女央視傳播侗族非遺文化6月7日端午節當天,《相聚中國節》端午特別節目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快手網紅浪漫侗家七仙女作為壓軸大戲出現在節目中,令侗族的非遺文化著實火了一把。
  • 背起行囊,到貴州山林深處聽侗族大歌,在村寨與侗族人民牽手起舞
    在古代,侗族鼓樓有作為開會場所、外敵入侵鳴鼓警示等的作用。而如今,鼓樓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學歌,村寨表演侗族大歌的集中場所。鼓樓很漂亮,重簷層層疊疊,帶有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而在鼓樓的底部,多為正方形,還會安裝上長凳,供村民休憩。在小黃的鼓樓中央,還有一個圓型的火塘。
  • 侗族大歌 走出鼓樓的天堂和聲(圖)
    由來自從江縣小黃村侗歌大隊演唱的「侗族大歌」更是晚會中的精品節目。「侗族大歌」被譽為天籟之音,也被稱為來自天堂的和聲。小黃村因此在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這次的《多彩貴州風》,小黃村侗歌大隊一共有30人參演,他們全是從小就學唱侗歌的當地農民。為探尋這深受觀眾喜愛的民間民族藝術文化幕後的故事,昨日,記者走進了「侗族大歌」表演隊的駐地。
  • 侗族歌師吳品仙:我是大山的女兒
    央廣網北京6月10日消息 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場活動在四川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啟動。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將於6月10日至18日在成都舉行。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奇妙的歌聲翻山越嶺,傳遍中國,遠播世界。
  • 珠海「非遺」首次亮「相」澳門
    12月13日下午,珠澳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展在澳門祐漢公園舉行,來自珠海的眾多「非遺」項目首次集中亮相澳門,裝泥魚、編花袖、「一指禪」、鳳雞舞、粵曲、鹹水歌……這些地方習俗、傳統文化品類一一展現在澳門居民眼前,令老街坊睹物思情,倍感親切。
  • 沒有文字記載,全靠口口相傳,侗族大歌你聽過沒
    肇興侗寨,在2018年作為中央電視臺春晚的四大分會場之一被人所知,它是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鄉第一寨"之美譽。此時此刻,一場精彩動人的侗族大歌表演即將上演。我們都知道侗族人民特別熱愛歌舞,俗話說侗族有三大寶——鼓樓、大歌、風雨橋。為什麼大歌也是三寶之一呢?大歌,侗語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 情感大片《侗族大歌》發布主題曲MV 萬芳獻聲
    網易娛樂11月10日報導 《侗族大歌》是一部真實純粹的情感大片,將於11月14日貴州上映,11月17日全國上映。在凱裡的見面會上,一位男孩直率表達:我看了這個片名《侗族大歌》,我是帶著去電影院睡覺的心來的,但是從第一幅畫面開始,我發現這不是我想像中的電影,我跟著故事往下看,影片最後高潮那福死了,我呆若木雞,我徹底被震住了,無法從那個氣氛中拔出來,今天這個電影的實力告訴我,我把自己看得太高了,社會上真的是有好電影的。
  • 感受非遺之美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團區委舉辦青少年非遺實踐體驗活動
    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在樹葉上雕刻作品 記者 楊青 攝渝北區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楊青)12月4日,團區委在環湖雅居社區舉辦青少年非遺實踐體驗活動,來自兩江小學的50餘名青少年體驗葉雕傳統工藝,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 12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發布,來看看更有「深度」的美景
    名單為:北京城市中軸線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千裡草原風景大道非遺支線、浙西南畲鄉非遺技藝體驗遊、徽文化非遺研學之旅、齊風魯韻非遺之旅、「屈原昭君故裡」非遺之旅、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中越邊境非遺之旅、黔東南侗族非遺深度體驗遊、交響絲路非遺之旅、濤濤黃河非遺之旅
  • 走進貴州西江千戶苗寨,體驗苗族非遺文化
    上古文明時期,蚩尤部落戰敗逃亡到貴州的雷公山,經過幾千年的繁衍生息,西江千戶苗寨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體驗造紙、苗繡、蠟染等非遺文化。,即苗寨小巷子,有見證西江最早歷史的「源西江」,還有苗家古老的「家祭橋」,以及苗族非遺工藝品和黔東南土特產。
  • 表演藝術類非遺傳承人福建共話後繼人才培養
    【解說】11月19日,崑曲、蒙古族長調民歌、南音、侗族大歌、西安鼓樂、京劇、中國皮影戲、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等15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冊)的表演藝術項目相關社區、群體和傳承人代表共聚福建泉州,共話後繼人才培養。
  • 時光迴轉30年,法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侗族歌海
    侗族,一個以大歌、木寨、梯田聞名的民族,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還不為世人所熟悉。閻雷(Yann Layma),自由攝影師。1984年,22歲的他是唯一被允許自由進出巴黎愛麗舍宮拍攝時任總統密特朗日常生活的法國攝影師。
  • 《歌海》:法國攝影師閻雷珍藏30年的侗族故事
    從不用一釘一鉚建造的風雨橋到侗寨的精神核心鼓樓,從播種新綠的暮春到收穫金黃的深秋,從古法印染的侗布到手工編織的草帽,感受侗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閻雷深入侗族原生態生活,親身體驗侗族的日常習俗和傳統節日,近距離記錄賽歌、侗戲、婚禮、花炮節、蘆笙節、鬥牛節等等場景,將侗族人民的喜怒哀樂不加修飾地留在底片上。反轉片的濃烈色彩讓人仿佛進入當年的時空,聽到此起彼伏的歌聲。
  • 內地與澳門青少年「攝影團」走進貴州 用鏡頭記錄多彩文化
    新華社貴陽7月19日電(記者李凡)由中華文化聯誼會指導,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澳門基金會主辦,人民政協報社協辦的「我的民俗相冊——內地與澳門青少年走進貴州」活動近日拉開帷幕。內地與澳門青少年共同走進貴州從江、凱裡等地,開啟了一場體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之旅。
  •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簡介
    主要的民族節日有苗族的蘆笙會、爬坡節、姊妹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舟節、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節、摔跤節、林王節、「三月三」歌節、「二十坪」歌節,水族的端節,瑤族的「盤王節」等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有苗族的「划龍船」和武術,侗族的被譽為「東方橄欖球」的搶花炮等。
  • 首批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發布!貴州這條線路入選
    黔東南侗族非遺深度體驗遊入選。此次入選的線路共12條,名單為:北京城市中軸線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千裡草原風景大道非遺支線、浙西南畲鄉非遺技藝體驗遊、徽文化非遺研學之旅、齊風魯韻非遺之旅、「屈原昭君故裡」非遺之旅、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中越邊境非遺之旅、
  • Airbnb愛彼迎「體驗匠心」第一階段非遺旅遊示範項目在京圓滿收官
    以各地遴選的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愛彼迎打造出面向全球遊客的旅遊體驗產品,將非遺文化中的精華,打造成為可供用戶近距離體驗的旅遊產品。4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目前已經正式上線並可供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進行預訂。自9月9日同步推出首個非遺文化「溯.承」 系列活動以來,40個非遺體驗項目總營收增長近2.3倍,預訂人次增長超過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