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貴州12月8日電 題:澳門青少年體驗世界非遺侗族大歌
作者 李晗雪
資料圖:少數民族繡娘參加剪紙比賽。
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
「會唱了嗎?會唱就是侗歌的一份子了!」小黃小學的吳永志小朋友鼓勵向他學侗歌的澳門大哥哥說。近日,二十名來自澳門培正中學的學生在「澳門青少年侗族文化研習活動」組織下,來到侗歌之鄉貴州省從江縣小黃村,向小黃小學的小朋友學習侗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歌曲總稱,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這種少見的民間復調音樂曾在1986年由小黃村歌手帶上巴黎金秋藝術節,引起世界樂壇關注。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澳門青少年所學的是《青蛙歌》。經侗歌老師講解後,由小黃小學學生一對一地教澳門哥哥姐姐。侗歌老師介紹,這首歌描寫三月間出門所見田間蛙鳴的景象,歌詞短、模擬蛙聲,比較好學。但澳門少年們面對未曾接觸過的侗語發音,直喊「記不住」。
「我用我自己都快看不懂的中文夾英文在記發音。」盧詠珈同學笑稱。一旁的郭祺宇也正以諧音記下侗語歌詞,他身旁的侗族男孩見大哥哥愁眉苦臉的表情,捂嘴笑了,再一字一句為他糾正讀音。
「小朋友特別熱情。不過,侗語發音好難。」郭祺宇對中新社記者說。「但這裡的小學生能把這麼難的侗歌唱得這麼好,還會得這麼多,可見侗族文化保存得很好。」
經過半天學習,澳門青少年與小黃小學學生一起來到了小黃村侗人日常唱歌的場所——鼓樓,準備共同完成匯報表演。貴州溼冷的天氣中,大朋友、小朋友圍著鼓樓中心的篝火,把《青蛙歌》練了一遍又一遍。
侗族大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潘薩銀花也應主辦方之邀,帶著老年歌班來到鼓樓。
表演開始了。首先由老年歌班演唱講述侗族歷史的侗歌。老人們多已年過七十,歌喉依然清亮動聽,引來現場陣陣掌聲。接著,由小黃小學學生演唱活潑可愛的《貓頭鷹歌》等曲目。然後,澳門青少年與侗族兒童並肩演唱了《青蛙歌》。最後,澳門青少年也為小黃村村民們獻上精心排練的粵語歌曲。鼓樓內外一片樂聲、笑聲。
見此情景,潘薩銀花老人對澳門學生們說,「我太高興、太喜歡你們會唱我們侗族大歌,希望你們把侗族大歌帶回澳門。」
身臨其境、親聞其聲,方知神奇。郭祺宇告訴中新社記者,以往他對流行音樂以外的音樂都不太感興趣,這次在侗鄉親耳聽到侗族大歌,感到歌聲氣勢磅礴,不再覺得侗歌距離遙遠。因為切身感受了學習侗歌的困難,更覺「侗族歌手唱功深厚,的確有傳承侗族大歌的能力」。
研習活動中的許多澳門青少年都是第一次來到內地少數民族地區,許多體驗讓他們耳目一新。盧詠珈說,她第一次聽侗族大歌時覺得有點奇怪,但聽多了,便覺很像西方合唱團。「但他們沒有指揮、沒有樂譜,而是靠人聲、靠思想傳承,就更覺得厲害。」她說,能有機會學侗歌,也非常開心。「當我們能唱出他們的歌、看到侗族小朋友為我們拍手,真的有種民族共融的感覺。」
臨別之時,小黃小學的學生為澳門哥哥姐姐們送上寫著「平安」、用彩線綁好的雞蛋,並歡迎哥哥姐姐們再來!
本次研習營由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澳門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共同主辦,是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港澳青少年民族文化研習計劃」系列活動之一。該計劃自2010年啟動以來,每年邀請港澳學生前往內地少數民族聚居地進行研究性學習,並選派內地青年赴港澳進校園傳播中華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