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遊發展的「天台實踐」

2020-12-12 騰訊大浙網

初冬時節,一批日本遊客走進浙江省天台縣,當他們跨入此行第一站——天台山遊客中心大廳時,就被那裡的「天台全域旅遊沙盤圖」吸引住了。這份沙盤圖面積約100平方米,擺放在加厚透明玻璃地磚下的凹槽裡。帶團的領隊井本一感慨說,站在玻璃地上俯視,不僅能清楚全面地看到天台全域山水城鄉「大花園」般的秀美風景,而且能感受到天台人發展旅業的激情和執著。

沙盤圖是「展示窗」,更是「導航圖」。近年來,天台縣委、縣政府以「兩山」理論為引領,確立「名縣美城」戰略目標,跟著因地制宜繪就的發展藍圖走,一任接著一任幹,不僅成功創下天台山國家5A級景區,還努力營造「處處能旅遊、時時可旅遊、行行加旅遊、人人享旅遊」的大旅遊發展格局,推動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成為浙江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優秀縣,全國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2017年全縣旅遊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9.18%。今年上半年,全縣實現旅遊總收入111.7億元,同比增長18.4%。

打破核心掣肘,改革創新抓旅遊

天台縣地處浙東台州地區,八山半水分半田,森林覆蓋率70%以上。跟許多「過去是窮山惡水,因發展旅遊變成秀山麗水」的地區不同,天台立縣近1800年,其山水向來令高人雅士神往,相繼催生了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活佛」濟公、唐詩之路、和合文化、《徐霞客遊記》等眾多歷史文化遺產,當地人曾廣泛流傳「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姓三十景,無名無姓數不清。」的民諺,形容域內名勝景致之繁多。

即便如此,天台旅遊發展也非一帆風順。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中日建交的歷史原因,天台山國清寺成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寺廟,引來許多天台宗信徒到天台朝聖旅遊,入境遊尤其火爆,促使天台開啟了近四十年的旅遊發展徵程,天台順勢成立全省首家縣級旅遊部門,隨後開發的石樑、瓊臺仙谷景區一度讓天台聲名在外。然而,就在大眾休閒旅遊時代到來前夕,縣裡有幹部卻認為「旅遊不能拉動稅收,景區紅了只是帶來點名氣,沒必要大做文章」。天台旅遊由此陷入迷茫困惑期。

2012年,天台縣委、縣政府結合市場經濟形勢重新梳理了全縣發展思路,黨政領導班子一致認為,天台的優勢、潛力和希望在旅遊業。隨後,縣裡相繼提出「文化為魂、旅遊為本」、「工業強縣、文旅興縣」等戰略方針,明確在體制、資金、人才、土地等方方面面要素上向旅遊傾斜,推進天台山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及時避免了天台旅遊遭遇「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悲劇。

近年來,天台縣把全域旅遊創建列為「一號工程」,堅持「一號工程一號抓」,成立縣委書記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縣長兼任旅發委書記,一名常委專職抓旅遊,組建縣四套領導班子聯席會議,在鄉、村層面設立旅遊委和旅遊辦,出臺政策將創建工作納入對鄉鎮(街道)、部門年度考核;成立縣環境革命辦,統籌推進垃圾革命、廁所革命、汙水革命;每年安排旅遊專項資金3000萬元,兩年內統籌協調農辦、交通、文化等各線資金投入全域旅遊達6.68億元。十三五期間全縣共謀劃涉旅項目超100個,總投資超300億元。

為進一步打破部分領導幹部和群眾對旅遊業的認識誤區,打造「家·天台」金牌旅遊服務,一時任縣主要領導甚至將自己差旅途中在飯店用餐時看到的服務理念,提升為天台「四個凡是」的旅遊發展理念,即「凡是遊客看到的地方都必須是整潔美觀的,凡是遊客享受的服務都必須是高效規範的,凡是遊客遇到的員工都必須是熱情禮貌的,凡是遊客提出的訴求都必須是高度重視的」。這無疑將旅遊業提到了一個至高的位置。

如今每個重大節假日,天台縣委常委、旅發委主任餘昌傑都會來到天台山全域旅遊信息指揮中心值班,通過關聯了全縣主要景區的監控大屏,實時了解掌握全域旅遊動態,一旦發現旅遊交通、環衛、安全、市政、物價等方面問題,他會立即現場辦公,協調陪同值班的各相應部門負責人第一時間去處理。餘昌傑表示,黨政統籌就是為了讓大家都明白,旅遊工作不是哪個部門或企業的事,而是關係到「名縣美城」建設的大事。

「在打破制約全域旅遊發展的核心掣肘方面,天台是走在全省前列的,為幹事創業提供了重要前提。」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有關負責人認為,天台目前已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大旅遊管理體制,配套出大旅遊發展的經費保障,同時還在推進全域旅遊統計改革等多項改革創新,率先實現了旅遊諮詢服務、停車場、廁所、標識系統、智慧旅遊設施、交通、遊憩設施、鄉鎮A級景區「八個全覆蓋」,全域旅遊的底色已經擦亮,本色已經體現,特色已經凸顯。

打開轉化門禁,培育業態興旅遊

金秋時節,天台縣街頭鎮後岸村遊人如織,農民個個臉上洋溢著旅遊業帶來的豐收喜悅。這個村過去並不窮,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裡依託石礦資源,家家戶戶做石板生意、當採礦工,一個採礦工一天能賺到二三百元,這在當時相當於一個大學教授的月工資。但這碗「石頭飯」讓整個後岸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從1986年到2009年期間,村民中10人因石礦安全事故死亡,6人重度殘疾,200多人患上了職業病,其中有8人已死於矽肺病,最年輕的只有38歲。

錢多了,人沒了,家鄉變醜了。這哪是夢想的小康生活?在縣裡的引導下,後岸村統一思想,關停石礦,踏上了一條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鄉村旅遊致富路,相繼成立農家樂協會和旅遊開發公司,帶領群眾修復破壞山體、整潔村容村貌、興辦農家旅館、研發特色鄉村風味,修建石文化街等旅遊設施。更可貴的是,當地探索建立「統分結合、公私共贏」經營機制,以村辦農家樂帶動戶辦農家樂,全村共發展起77戶農家樂,村集體經濟從2011年的10萬元增加到2017年380萬元,人均純收入從2011的6000元增加到2017年的4.5萬元,成為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大縮影。

作為天台旅遊的「王牌」,文化與旅遊融合轉化的故事不勝枚舉。沈中明所在的汽車裝修用品公司是天台企業的「實力派」,近年來,伴隨公司外貿業務增多,沈中明經常到世界各地出差,他敏銳地察覺到,文化旅遊未來發展空間很大,不僅能促進文創經濟發展,而且能夠獻力民族文化復興,為企業趟出一條更可持續的道路。於是,他將大部分精力轉移到和合人間文化園的開發建設上來,先後從民間搜集了3000多件和合文化素材,並通過互動體驗推廣和合文化,政府在其園區所在區域創建和合小鎮,更是讓其受到外界廣泛關注,還未正式開放就已陸續迎去眾多遊客。

「襪子」是天台工業、商貿都繞不開的名片,據說目前網上銷售的襪子約80%來自於天台縣白鶴鎮。2017年底,白鶴國際襪業城提升變成「白鶴國際襪業旅遊景區」,由於毗鄰上三高速路口,人們走進這裡,不僅可以免費享受到上高速前的休整、開水、如廁等免費服務,還能免費參觀多種襪產品和襪業歷史,親身體驗襪子智能加工工藝,臨行前都免不了把襪子當「旅遊紀念商品」帶回家,至今已接待近10萬人次。白鶴鎮分管旅遊的黨委委員陳達峰說,這不僅幫助商戶增加零售額,維持商戶淡季的房租等基本開支,而且激發商戶根據遊客需求創新產品類型,轉變經營思維,促進當地整個襪業提升發展。

當下,天台還在持續發力「一業融五化」,加快推動文化、農業、工業、體育、城市與旅遊的深度融合,重點圍繞「一心兩區三鎮」目標,建設大瓊臺核心景區、旅遊休閒集聚區、農旅集聚區、和合小鎮、雲端唐詩小鎮、寒山文旅小鎮等項目。目前,「華東第一瀑」天台山大瀑布試水成功,8條鄉村旅遊精品線、31個A級景區村、207家民宿全面迎客,10大文化的物化、具體化、產業化提速,全縣大型本土工業企業均配有文旅展廳,「全域宜遊」逐漸走向現實。

「知名景區是旅遊的核心吸引物,但對於現代旅遊市場來說,僅靠景區是不夠的。」天台縣旅發委常務副主任蔣朝永表示,因地制宜促進本地特色資源或產業與旅遊的融合發展,不僅有效豐富了旅遊自身的內容和元素,而且有效反作用於對方,促進彼此轉化,關聯起一二三產業,從而提高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質量。

打通共建道路,全民參與幹旅遊

經過車程約30分鐘的盤山公路,就對天台雷峰鄉西山頭村的偏遠有了明確感知。到達山頂俯瞰,可以驚喜地發現,漫山遍野都掛滿了黃紅重疊的野生柿子,這是浙江人均面積最大柿子林,有2000多畝,如今,每到柿子紅了的季節,就有不少遊客上山採摘。但在之前,這裡不僅吸引不了外地人,多數本村人都常年在外務工,只剩60多個老人留守,滿山柿子無路可銷。

近年來,在縣旅遊、農業等部門幫助下,鄉、村兩級持續舉辦柿子節,面向全球招募多名「柿長」,這些「柿長」多是媒體從業人員或行業輿論領袖、甚至還有天台在海外發展的網絡達人,專門負責幫助村裡推銷柿子,開展宣傳或引進其它相關發展資源。通過持續發酵傳播,西山頭村的名氣越來越大,柿子、柿餅、柿酒價格一路攀升,村民服務和宣傳意識覺醒,許多村民不再只顧埋頭種地,遇到遊客上山採摘,他們會主動提供指路、加水、便飯、講解等服務,甚至會配合一些攝影愛好者擺拍摘柿子、挑擔子的場景。為了給西山頭村創造更好的旅遊發展條件,今年縣裡特別將首屆農民豐收節會場放在了村裡,現場宣布由天台農商銀行給雷峰鄉授信貸款2億元。

相比西山頭村,平橋鎮張家井村海拔要略低一些,但其過去的困難程度卻不亞於西山頭村。當地老人介紹,這裡2015年人均年收入才4600元,全村28歲到39歲的60名男子中有22個光棍,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地荒山也荒。從村裡走出去曾在鄰縣奉公的陳廣祥,退休後回到村裡一看感到十分難受,他說:「全國都在奔小康,家鄉為什麼還這麼窮?」他找到村兩委,提出結合村裡煤礦遺址、山地風貌和道教文化的獨特性發展旅遊,轉變村莊經濟。

主意一定,年近八旬的陳廣祥不僅自己回到村裡,而且借在銀行工作的女兒在村掛職契機,將女兒長留在村裡幫忙,還請兒子所在的規劃單位免費幫助村裡編制了一套完整的旅遊發展規劃,同時四處奔走協調各方資源支持,以村集體名義推進開發易筋經旅遊風情小鎮,打造集觀光、養生、培訓、採摘等於一體的旅遊目的地。在縣旅遊、交通、林業等各條線1000多萬資金及其他政策幫扶下,該項目進展順利,達到遊客接待條件,村裡發展起農家樂、茶室,家家戶戶解決了廁所問題,2017年人均年收入增長到8900元,6個光棍結婚。更可喜的是,農民普遍有了發展旅遊的意識,家家戶戶開始種花養花,並願意將不栽種的土地流轉出來搞旅遊。「真正要搞成功只有靠大家參與,個人力量是很渺小的。」陳廣祥反覆強調說。

為了突出「共建共享」,近年來,天台縣縣委書記、縣長等縣四套班子領導更是以身作則,選擇在部分重大節假日帶頭當導遊,啟動「全域旅遊、全民服務」旅遊志願者活動,號召全縣幹部和群眾爭當「編外宣傳部長」,講好天台好故事。目前,該縣旅遊志願服務的觸角已經延伸至全縣各景區、旅遊村,除了505名專職導遊,全縣已培養起近300名志願者導遊。餘昌傑表示,他們就是要做到全景引客、全時迎客、全業留客、全民好客,把天台打造成集全域大花園、美麗經濟帶和文化示範區於一體的「名縣美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相關焦點

  • 全域旅遊+大數據 旅遊統計改革的「天台樣本」
    全域旅遊+大數據,會得出怎樣一個結果?  在天台,人們有了驚喜的發現:  風景美卻位置偏僻的南屏鄉,用一片楓葉染紅了一條南黃古道,成為網民公認的全國八大賞楓基地之一。  原先偏於一隅、交通閉塞的後岸村,依靠青山綠水發展鄉村休閒旅遊,實現了綠色發展的華麗轉身。
  • 「兩山」理論的天台實踐
    早在東晉時期,文學家孫綽寫下《遊天台山賦》,將此譽為天台地標性景觀之一。●60年前,為了發展經濟,瀑布斷流,讓位於農田灌溉和水利發電。●60年後,同樣也是為了經濟發展,天台斥巨資重建這條瀑布。天台山大瀑布的重現,為名縣美城再添一新景,也為詩路大花園建設畫上了濃重的一筆,是天台踐行「兩山」理論,堅持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也將成為天台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 浙江天台:傾力打造全域旅遊大格局
    從天台的石樑飛瀑、張思古民居、華頂國家森林公園,到千年古剎國清寺、天台老街......作為詩畫浙江的魅力版塊,天台縣以推進旅遊主業化、全域景區化、一業融五化、服務品質化,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構建處處能旅遊,時時可旅遊,行行加旅遊,人人享旅遊的大旅遊發展格局。
  • 天台:後疫情時代,抓緊高鐵大機遇,打造全域旅遊大花園
    近日,2019 浙江文化和旅遊總評榜公布榜單,天台縣入選2019浙江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十佳縣。「作為台州唯一一個獲得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十佳縣的縣區,對未來天台縣的文旅深度融合,我們充滿信心。「當下,文旅融合發展是大趨勢,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是大課題,高鐵即將穿城而過是大機遇。憑藉深厚的文化資源底蘊,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紮實的旅遊發展基礎,天台文旅融合潛力無限。」蔣朝永告訴記者。
  • 全域旅遊丨高質量發展的「屯溪實踐」
    看一產——瓜果飄香,荷葉田田,稻花香裡說豐年;看二產,機械電子、綠色食品兩大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低碳經濟示範區乘勢揚帆;看三產——景城相融,以文促旅,正在實現從「旅遊集散中心」向「全域旅遊目的地」的華麗轉變。屯溪,正在鋪開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 天台:打造「全域大農場」 興農惠民促增收
    自我省實施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以來,天台縣堅持以農業產業興旺為核心,打造「全域大農場」,帶動多產業共同發展,僅用2年的時間就順利完成「消薄」任務,打造了鄉村振興的「天台樣板」。  施海法是天台縣平橋鎮的農技員,和往常一樣,他騎上摩託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今天他要趕往種植戶龐學鎖家裡。
  • ...民族地區全域旅遊發展座談會暨九寨溝縣全域發展諮詢委員會2020...
    11月4日至7日,四川省民族地區全域旅遊發展座談會暨九寨溝縣全域發展諮詢委員會2020年會在九寨溝縣召開。會議旨在推動民族地區全域旅遊發展,開創四川省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形成現代文旅產業發展新格局。
  • 推進全域旅遊、大眾旅遊發展
    12月17日,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在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舉辦「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推進全域旅遊、大眾旅遊發展」培訓班,旨在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總結經驗做法,分析形勢任務,進一步推進新時代全域旅遊、大眾旅遊發展
  • 新時代全域旅遊發展裡程碑式教材《浙江全域旅遊發展模式》
    新時代全域旅遊發展的裡程碑式教材,並不僅僅在於這片土地上貢獻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經濟增長數據,更在於其在黨政主導下以先行者的實踐樣板,通過不斷創新完善形成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新的路徑,其清晰展現地浙江全域旅遊發展模式,為全國貢獻了豐富的浙江經驗和樣本價值。
  • 書寫全域旅遊發展新篇章
    12月17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二批共97家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烏當區成功入選。  消息傳來,烏當人倍感驕傲和自豪。這是繼全國「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等一系列榮譽之後,烏當區再次獲得「國字號」榮譽。
  • 和平區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深化全域旅遊實踐
    津雲新聞訊:12月9日,天津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新聞發布會,和平區副區長孟冬梅表示,和平區將以鞏固提升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重點,在實施「十四五」規劃中開好局,進一步探索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深化全域旅遊實踐,助力和平區在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做
  • 全域旅遊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縣實踐
    在全國眾多貧困縣中,河南省新縣依託豐富的紅色歷史、綠色生態、古色鄉村等旅遊資源,推動優質旅遊發展,以全域旅遊的新縣實踐,為其他貧困縣的鄉村旅遊發展提供了一種思路。  新縣依靠鄉村旅遊引導農民脫貧致富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起來……」這首耳熟能詳的革命歌曲,出自曾經的大別山革命根據地河南省新縣。
  • 康巴什區文旅學堂丨第三講: 具身體驗視角下發展全域旅遊的實踐反思
    8月31日上午,康巴什區《文旅學堂》第三講特別邀請到了康巴什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碩士生導師賀斐,在鄂爾多斯國際會展中心報告廳進行了題為《具身體驗視角下發展全域旅遊的實踐反思賀斐講到,「全域旅遊」是空間全景化的系統旅遊,是跳出傳統旅遊謀劃現代旅遊,是跳出小旅遊謀劃大旅遊。全域旅遊強調把整個區域作為旅遊區進行打造,把全域作為旅遊發展的載體和平臺,使旅遊成為常態化生活方式。
  • 書寫全域旅遊發展新篇章!烏當區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12月17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二批共97家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烏當區成功入選。消息傳來,烏當人倍感驕傲和自豪。這是繼全國「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等一系列榮譽之後,烏當區再次獲得「國字號」榮譽。烏當區將以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契機,加快形成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提升旅遊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旅遊+多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為奮力建設貴陽東部產業新區核心功能集聚區注入澎湃動力,以「美麗烏當·花園之城」新姿態融入貴陽貴安高質量發展大格局。整合資源 全域發力烏當何以入選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 楊振之:全域旅遊代表現代旅遊發展方向
    原標題:全域旅遊的理論和實踐探索  一、全域旅遊的核心要務  從理論上看,全域旅遊是在麥可·波特提出的競爭戰略理論體系下研究旅遊目的地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成果全域旅遊發展要求政府專注於消除妨礙旅遊產業乃至整個區域產業生產力成長的障礙,構成並保持區域競爭優勢,促進區域產業經濟效率提升和創新發展。  根據筆者多年來的實踐經驗,結合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對「全域旅遊」的系列論述,筆者認為全域旅遊的核心要務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推進旅遊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革。
  • 武寧縣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實踐與探索
    原標題:武寧縣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實踐與探索   「八山一水半分田」。江西武寧縣有著獨特的地貌和豐富的旅遊資源。
  • 漢臺:推進全域旅遊 打造「漢人老家」
    區內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石門棧道和興漢勝境,國家3A級旅遊景區漢中市博物館和漢中天台國家森林公園,國家2A級旅遊景區秦巴民俗村以及褒河省級森林公園。河東店鎮被評為陝西省旅遊特色名鎮,河東店鎮花果村分別獲得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陝西省鄉村旅遊示範村稱號。漢中興漢生態旅遊漢文化示範區榮獲首批陝西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漢中天漢文化公園榮獲陝西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秦巴民俗村榮獲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 書寫全域旅遊發展新篇章,寫在烏當區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這是繼全國「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等一系列榮譽之後,烏當區再次獲得「國字號」榮譽。驕傲和自豪的背後,是烏當區搶抓貴州打造「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貴陽入選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等天時之機,瞄準「山、水、林、泉、城」五大地標元素,科學統籌、精準施策,以「五全」促「五多」思路,奮力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不懈努力。
  • 2020旅遊高質量發展「溧陽實踐」研討會舉辦
    8月30日,2020旅遊高質量發展「溧陽實踐」研討會在江蘇省溧陽市涵田度假村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旅遊報社、溧陽市人民政府主辦,溧陽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承辦。研討會現場 韓加君 攝葉明華在致辭中表示,30年的旅遊實踐,溧陽逐漸摸索出一條「生態生產生活相融,全景全時全齡共享」的全域旅遊發展路徑
  • 【杭州往東南行車2小時】天台全域旅遊,最吸引人的廣告,你說了算
    >家·天台近年來,浙江天台堅持全域旅遊導向、產業導向、遊客導向,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劃,把鄉鎮作為一個景點來構建,把村莊作為一個小品來設計,營造賓至如歸、賓主共宜的旅遊環境,打造「時時可旅遊、處處能旅遊、行行+旅遊、人人享旅遊」,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的「家·天台」旅遊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