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一批日本遊客走進浙江省天台縣,當他們跨入此行第一站——天台山遊客中心大廳時,就被那裡的「天台全域旅遊沙盤圖」吸引住了。這份沙盤圖面積約100平方米,擺放在加厚透明玻璃地磚下的凹槽裡。帶團的領隊井本一感慨說,站在玻璃地上俯視,不僅能清楚全面地看到天台全域山水城鄉「大花園」般的秀美風景,而且能感受到天台人發展旅業的激情和執著。
沙盤圖是「展示窗」,更是「導航圖」。近年來,天台縣委、縣政府以「兩山」理論為引領,確立「名縣美城」戰略目標,跟著因地制宜繪就的發展藍圖走,一任接著一任幹,不僅成功創下天台山國家5A級景區,還努力營造「處處能旅遊、時時可旅遊、行行加旅遊、人人享旅遊」的大旅遊發展格局,推動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成為浙江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優秀縣,全國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2017年全縣旅遊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9.18%。今年上半年,全縣實現旅遊總收入111.7億元,同比增長18.4%。
打破核心掣肘,改革創新抓旅遊
天台縣地處浙東台州地區,八山半水分半田,森林覆蓋率70%以上。跟許多「過去是窮山惡水,因發展旅遊變成秀山麗水」的地區不同,天台立縣近1800年,其山水向來令高人雅士神往,相繼催生了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活佛」濟公、唐詩之路、和合文化、《徐霞客遊記》等眾多歷史文化遺產,當地人曾廣泛流傳「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姓三十景,無名無姓數不清。」的民諺,形容域內名勝景致之繁多。
即便如此,天台旅遊發展也非一帆風順。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中日建交的歷史原因,天台山國清寺成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寺廟,引來許多天台宗信徒到天台朝聖旅遊,入境遊尤其火爆,促使天台開啟了近四十年的旅遊發展徵程,天台順勢成立全省首家縣級旅遊部門,隨後開發的石樑、瓊臺仙谷景區一度讓天台聲名在外。然而,就在大眾休閒旅遊時代到來前夕,縣裡有幹部卻認為「旅遊不能拉動稅收,景區紅了只是帶來點名氣,沒必要大做文章」。天台旅遊由此陷入迷茫困惑期。
2012年,天台縣委、縣政府結合市場經濟形勢重新梳理了全縣發展思路,黨政領導班子一致認為,天台的優勢、潛力和希望在旅遊業。隨後,縣裡相繼提出「文化為魂、旅遊為本」、「工業強縣、文旅興縣」等戰略方針,明確在體制、資金、人才、土地等方方面面要素上向旅遊傾斜,推進天台山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及時避免了天台旅遊遭遇「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悲劇。
近年來,天台縣把全域旅遊創建列為「一號工程」,堅持「一號工程一號抓」,成立縣委書記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縣長兼任旅發委書記,一名常委專職抓旅遊,組建縣四套領導班子聯席會議,在鄉、村層面設立旅遊委和旅遊辦,出臺政策將創建工作納入對鄉鎮(街道)、部門年度考核;成立縣環境革命辦,統籌推進垃圾革命、廁所革命、汙水革命;每年安排旅遊專項資金3000萬元,兩年內統籌協調農辦、交通、文化等各線資金投入全域旅遊達6.68億元。十三五期間全縣共謀劃涉旅項目超100個,總投資超300億元。
為進一步打破部分領導幹部和群眾對旅遊業的認識誤區,打造「家·天台」金牌旅遊服務,一時任縣主要領導甚至將自己差旅途中在飯店用餐時看到的服務理念,提升為天台「四個凡是」的旅遊發展理念,即「凡是遊客看到的地方都必須是整潔美觀的,凡是遊客享受的服務都必須是高效規範的,凡是遊客遇到的員工都必須是熱情禮貌的,凡是遊客提出的訴求都必須是高度重視的」。這無疑將旅遊業提到了一個至高的位置。
如今每個重大節假日,天台縣委常委、旅發委主任餘昌傑都會來到天台山全域旅遊信息指揮中心值班,通過關聯了全縣主要景區的監控大屏,實時了解掌握全域旅遊動態,一旦發現旅遊交通、環衛、安全、市政、物價等方面問題,他會立即現場辦公,協調陪同值班的各相應部門負責人第一時間去處理。餘昌傑表示,黨政統籌就是為了讓大家都明白,旅遊工作不是哪個部門或企業的事,而是關係到「名縣美城」建設的大事。
「在打破制約全域旅遊發展的核心掣肘方面,天台是走在全省前列的,為幹事創業提供了重要前提。」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有關負責人認為,天台目前已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大旅遊管理體制,配套出大旅遊發展的經費保障,同時還在推進全域旅遊統計改革等多項改革創新,率先實現了旅遊諮詢服務、停車場、廁所、標識系統、智慧旅遊設施、交通、遊憩設施、鄉鎮A級景區「八個全覆蓋」,全域旅遊的底色已經擦亮,本色已經體現,特色已經凸顯。
打開轉化門禁,培育業態興旅遊
金秋時節,天台縣街頭鎮後岸村遊人如織,農民個個臉上洋溢著旅遊業帶來的豐收喜悅。這個村過去並不窮,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裡依託石礦資源,家家戶戶做石板生意、當採礦工,一個採礦工一天能賺到二三百元,這在當時相當於一個大學教授的月工資。但這碗「石頭飯」讓整個後岸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從1986年到2009年期間,村民中10人因石礦安全事故死亡,6人重度殘疾,200多人患上了職業病,其中有8人已死於矽肺病,最年輕的只有38歲。
錢多了,人沒了,家鄉變醜了。這哪是夢想的小康生活?在縣裡的引導下,後岸村統一思想,關停石礦,踏上了一條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鄉村旅遊致富路,相繼成立農家樂協會和旅遊開發公司,帶領群眾修復破壞山體、整潔村容村貌、興辦農家旅館、研發特色鄉村風味,修建石文化街等旅遊設施。更可貴的是,當地探索建立「統分結合、公私共贏」經營機制,以村辦農家樂帶動戶辦農家樂,全村共發展起77戶農家樂,村集體經濟從2011年的10萬元增加到2017年380萬元,人均純收入從2011的6000元增加到2017年的4.5萬元,成為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大縮影。
作為天台旅遊的「王牌」,文化與旅遊融合轉化的故事不勝枚舉。沈中明所在的汽車裝修用品公司是天台企業的「實力派」,近年來,伴隨公司外貿業務增多,沈中明經常到世界各地出差,他敏銳地察覺到,文化旅遊未來發展空間很大,不僅能促進文創經濟發展,而且能夠獻力民族文化復興,為企業趟出一條更可持續的道路。於是,他將大部分精力轉移到和合人間文化園的開發建設上來,先後從民間搜集了3000多件和合文化素材,並通過互動體驗推廣和合文化,政府在其園區所在區域創建和合小鎮,更是讓其受到外界廣泛關注,還未正式開放就已陸續迎去眾多遊客。
「襪子」是天台工業、商貿都繞不開的名片,據說目前網上銷售的襪子約80%來自於天台縣白鶴鎮。2017年底,白鶴國際襪業城提升變成「白鶴國際襪業旅遊景區」,由於毗鄰上三高速路口,人們走進這裡,不僅可以免費享受到上高速前的休整、開水、如廁等免費服務,還能免費參觀多種襪產品和襪業歷史,親身體驗襪子智能加工工藝,臨行前都免不了把襪子當「旅遊紀念商品」帶回家,至今已接待近10萬人次。白鶴鎮分管旅遊的黨委委員陳達峰說,這不僅幫助商戶增加零售額,維持商戶淡季的房租等基本開支,而且激發商戶根據遊客需求創新產品類型,轉變經營思維,促進當地整個襪業提升發展。
當下,天台還在持續發力「一業融五化」,加快推動文化、農業、工業、體育、城市與旅遊的深度融合,重點圍繞「一心兩區三鎮」目標,建設大瓊臺核心景區、旅遊休閒集聚區、農旅集聚區、和合小鎮、雲端唐詩小鎮、寒山文旅小鎮等項目。目前,「華東第一瀑」天台山大瀑布試水成功,8條鄉村旅遊精品線、31個A級景區村、207家民宿全面迎客,10大文化的物化、具體化、產業化提速,全縣大型本土工業企業均配有文旅展廳,「全域宜遊」逐漸走向現實。
「知名景區是旅遊的核心吸引物,但對於現代旅遊市場來說,僅靠景區是不夠的。」天台縣旅發委常務副主任蔣朝永表示,因地制宜促進本地特色資源或產業與旅遊的融合發展,不僅有效豐富了旅遊自身的內容和元素,而且有效反作用於對方,促進彼此轉化,關聯起一二三產業,從而提高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質量。
打通共建道路,全民參與幹旅遊
經過車程約30分鐘的盤山公路,就對天台雷峰鄉西山頭村的偏遠有了明確感知。到達山頂俯瞰,可以驚喜地發現,漫山遍野都掛滿了黃紅重疊的野生柿子,這是浙江人均面積最大柿子林,有2000多畝,如今,每到柿子紅了的季節,就有不少遊客上山採摘。但在之前,這裡不僅吸引不了外地人,多數本村人都常年在外務工,只剩60多個老人留守,滿山柿子無路可銷。
近年來,在縣旅遊、農業等部門幫助下,鄉、村兩級持續舉辦柿子節,面向全球招募多名「柿長」,這些「柿長」多是媒體從業人員或行業輿論領袖、甚至還有天台在海外發展的網絡達人,專門負責幫助村裡推銷柿子,開展宣傳或引進其它相關發展資源。通過持續發酵傳播,西山頭村的名氣越來越大,柿子、柿餅、柿酒價格一路攀升,村民服務和宣傳意識覺醒,許多村民不再只顧埋頭種地,遇到遊客上山採摘,他們會主動提供指路、加水、便飯、講解等服務,甚至會配合一些攝影愛好者擺拍摘柿子、挑擔子的場景。為了給西山頭村創造更好的旅遊發展條件,今年縣裡特別將首屆農民豐收節會場放在了村裡,現場宣布由天台農商銀行給雷峰鄉授信貸款2億元。
相比西山頭村,平橋鎮張家井村海拔要略低一些,但其過去的困難程度卻不亞於西山頭村。當地老人介紹,這裡2015年人均年收入才4600元,全村28歲到39歲的60名男子中有22個光棍,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地荒山也荒。從村裡走出去曾在鄰縣奉公的陳廣祥,退休後回到村裡一看感到十分難受,他說:「全國都在奔小康,家鄉為什麼還這麼窮?」他找到村兩委,提出結合村裡煤礦遺址、山地風貌和道教文化的獨特性發展旅遊,轉變村莊經濟。
主意一定,年近八旬的陳廣祥不僅自己回到村裡,而且借在銀行工作的女兒在村掛職契機,將女兒長留在村裡幫忙,還請兒子所在的規劃單位免費幫助村裡編制了一套完整的旅遊發展規劃,同時四處奔走協調各方資源支持,以村集體名義推進開發易筋經旅遊風情小鎮,打造集觀光、養生、培訓、採摘等於一體的旅遊目的地。在縣旅遊、交通、林業等各條線1000多萬資金及其他政策幫扶下,該項目進展順利,達到遊客接待條件,村裡發展起農家樂、茶室,家家戶戶解決了廁所問題,2017年人均年收入增長到8900元,6個光棍結婚。更可喜的是,農民普遍有了發展旅遊的意識,家家戶戶開始種花養花,並願意將不栽種的土地流轉出來搞旅遊。「真正要搞成功只有靠大家參與,個人力量是很渺小的。」陳廣祥反覆強調說。
為了突出「共建共享」,近年來,天台縣縣委書記、縣長等縣四套班子領導更是以身作則,選擇在部分重大節假日帶頭當導遊,啟動「全域旅遊、全民服務」旅遊志願者活動,號召全縣幹部和群眾爭當「編外宣傳部長」,講好天台好故事。目前,該縣旅遊志願服務的觸角已經延伸至全縣各景區、旅遊村,除了505名專職導遊,全縣已培養起近300名志願者導遊。餘昌傑表示,他們就是要做到全景引客、全時迎客、全業留客、全民好客,把天台打造成集全域大花園、美麗經濟帶和文化示範區於一體的「名縣美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