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2月16日新媒體專電 題:「煙盒詩人」左震:一千多個煙盒上寫下溫暖詩歌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馬俊 張亮 許晉豫
「朝辭寶雞城,駕車去漢中。東方魚肚白,煙瑣秦嶺峰。忽覺入仙境,仍戀人間情。」這是一首寫在廢煙盒上的古體詩,作者是寧夏鹽池縣的老人左震。8年間,這位「草根詩人」在1000多個煙盒上寫下詩歌與詩歌研究文章,推開通往詩意生活的窗。
煙盒裡有詩意樂園
2009年冬,寧夏鹽池縣農具廠退休工人左震,搬到教育小區生活,並開了一間小賣部。60多歲的他回憶起早年翻越秦嶺拉貨,平素喜愛讀詩的他,模仿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隨手拿起一個煙盒,在裡面空白處寫下了「朝辭寶雞城」的詩句。
偶然的機會,同住一幢樓但素不相識的鹽池縣作協主席張聯,走進左震的小賣部買東西,在櫃檯的煙盒上發現了左震的詩句,就問他:「想不想跟我學寫現代詩?」
「我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你願意教,我就願意學。」左震說。從此,他甘願拜小他20歲的張聯為師,開始補詩歌創作的課。
「我不能成為兔子,但可以成為烏龜。」左震經常用他總結的這句話勉勵自己。初學現代詩,從不懂啥是詩歌語言,到能夠寫出如「時光如針/藍天如布/江河如線/縫製藍衫」的詩句,左震靠的就是慢功。
就這樣,一個鋪滿了泡麵、火腿腸、香菸、零食的小賣部,成了左震的詩意棲居地。一張麻將桌改成的書桌上,擺著《現代漢語詞典》《百年新詩百種解讀》《唐詩宋詞鑑賞辭典》,四周則是一摞摞寫了詩句的煙盒。
「我在煙盒上寫詩,主要是煙盒內側是乾淨的,重新利用一下挺環保,不會造成浪費。每次寫完一首詩,我就拿著煙盒去張聯老師家裡去讓他過目,不行就重改重寫。如果最後通過了,他會在煙盒上畫一個圈,落款寫上『祝賀』二字。」左震說。
年入古稀的習作者
自從學習現代詩,已入古稀之年的左震,每天早上六點一個人來到小賣部,在這裡看書、寫詩。
在小賣部裡,記者看到一本翻爛的《現代漢語大詞典》,這已是左震用過的第四本詞典。只上過三年學的他,在習作中遇到障礙,就翻《現代漢語大詞典》。
「我有詩興但底子太薄,但是我敢動筆,剛開始我『畫龍』,張老師給『點睛』,學而不厭,漸漸有了些收穫。」左震說。
在很多鄰居眼中,他有點格格不入。有人拿起他的詩來看,不認可甚至奚落他一番,但他不與人爭。每天埋頭習作、不為名利的左震,完全不在乎別人的評價。有時候,詩興來時頭也不抬,熟悉他的人來小賣部買東西,拿上東西、撂下錢就走,多了少了左震不甚關心。
漸漸地,他的詩開始在《鹽州文苑》《黃河文學》等文學刊物發表,並結集出版詩集《溫暖在大地上》。有人雖看不懂他的詩,但會用他70歲了還堅持習作的故事來教育孩子。
「我借你的一雙看懂詩文的慧眼/看西紅柿的羞紅臉」「碾子脫皮/母親篩糠/新米的清香/悄悄地溜出碾坊」「一雙農人的大手/掰碎了天際裡的橙色霞」……對左震的詩,張聯這樣評價:「細膩、原始、質樸,讀他的詩可以感受到文字給人性帶來的張力。他的詩裡有人生經驗的情懷,有回憶童年的情懷。」
一顆虔誠的詩心
「當你打開這本書時,請你拿起一把斧來。我不怕你砍,我怕你不砍……」左震在詩集裡寫道。他總是懷揣著一顆虔誠的心,虛心求教,在通往詩歌的路上求取「真經」。
「苦難就是財富,有人活的有聲有色,有人活的庸庸碌碌。」左震12歲失學,後來做過木匠、畫匠,擺過地攤、開過雜貨店,雖然被腿疾困擾,但倔強地向著詩歌、文字的魅力靠近。
往事如詩,初心不泯。當年的失學少年左震,13歲開始攢錢,買了第一本《現代漢語大詞典》,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自學、讀書,在黑暗中獨自摸索前行。「雖然肆虐的寒風殘殺了百花,他卻面迎冬日的暖陽,開著血色的花,抗著寒風刺骨的吹殺,等待著漫天飛舞的聖潔雪花。」
為了寫詩,左震把小賣部經營當成了副業,還不顧年齡和身體條件,和友人一起體驗生活。為提高詩學素養,他筆耕不輟,大膽創作,每天堅持寫500字,在300多個煙盒上寫下了不少詩歌研究文章。
談起左震,張聯不無感嘆地說:「雖然老左已經70歲了,但他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左震一直以張聯為榜樣。張聯也只有初中文化,種過地、放過羊、當過代課老師,在偏僻的鹽池縣小陽溝村,20年如一日堅持詩歌創作。張聯寫下了上千首優美的現代鄉村詩篇,並被翻譯成外文在國外出版。
而在鹽池縣,還有一群像張聯和左震這樣的「草根詩人」,他們在瑣碎的現實生活中尋求一份詩意。
「我願我的詩歌,飄進愛好詩歌人的眼裡,飄進愛好詩歌人的心裡;我願我的詩歌,似信鴿般飛出去,還能飛回家園;我洗耳恭聽著讀者,對我的詩歌,能給一個褒貶的回音。」寫下這些詩句的左震說,他希望諸如《中國詩詞大會》之類的節目,能夠影響更多普通人,讓喜歡詩詞卻不經意遠離詩詞的人重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