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日前舉行的「全代會」經過激烈辯論終於做出決議,未來縣市長以上公職候選人初選提名仍採「全民調製」。臺灣《中華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這並不意味民進黨已朝向務實路線前進,而是黨內派系山頭考量本身利益所做的妥協。相對於黨主席蘇貞昌「心事誰人知」,蔡英文可能佔了上風。這意味著蘇貞昌明年參選連任黨主席岌岌可危,明年5月前如提不出一套振衰起蔽的辦法,甚至會危及他的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夢。
社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日前舉行的「全代會」經過激烈辯論終於做出決議,未來縣市長以上公職候選人初選提名仍採「全民調製」。這並不意味民進黨已朝向務實路線前進,而是黨內派系山頭考量本身利益所做的妥協。相對於黨主席蘇貞昌「心事誰人知」,蔡英文可能佔了上風。
政治涉及政策制定過程,因應衝突方式系乎妥協、折衝與談判,最後達成共識。民進黨黨內初選提名方式因利益衝突而變更多次,每次提名制度改變調整,都是派係為了捍衛自身利益或擴張勢力盤面,假改革之名所做的合縱連橫。在衝突折衝過程中,黨主席的意志固然重要,但派系願不願意配合才是關鍵。
2011年1月22日,民進黨「臨全會」以超過7成的壓倒性多數通過臺灣地區領導人、區域「立委」、市長、市議員、縣市長等公職提名黨內初選,採取「全民調」產生候選人。當時黨中央聲稱「避免重演過去初選惡鬥,並防止司法單位利用查案介入初選的可能弊端」,但外界普遍認為,由於黨主席蔡英文基層實力薄弱,採取黨員投票不利於己,所以才改用全民調,各派系基於蔡英文人氣正高,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不無勝算,因此勉強配合。
弔詭的是,這次「全代會」之前,恢復黨員投票幾乎是黨內各派系的共識,最後卻在「全代」會翻案。究其原委不為無因。因為最近爆發黑道入黨爭議,人頭黨員問題再度浮上檯面,黨員投票的正當性與合理性重挫,黨中央不敢強力推動。何況,蔡英文因勢利導,在黨內青壯派奧援下借力使力,輿論一面倒的批判黨員投票。
再者,黨內各派系雖已招募不少人頭黨員,如若採黨員投票佔3成,能否維持目前黨內生態尚未可知,還要繼續代繳黨費,不如採用「全民調」風險相對較小。至於少數大佬支持黨員投票,收攬人心成分遠大於支持制度。如果初選納入黨員投票,公職人員勢必強化基層服務或豢養人頭,所費不貲,且會形成惡性競爭。惟「全民調」對知名度較高者有利,佔盡優勢的現任公職人員當然不會反對。
就事論事,黨員投票固然有不少流弊,「全民調」也未必真的較好。其癥結在於民進黨初選制度,必須在黨內公開討論,民調時間也要預告,除了「機構效應」之外,加上排藍民調設計,候選人可預先指導受測民眾回應。2011年黨內初選,蔡英文陣營運用「蔡馬馬」(諧音蔡媽媽)策略,導致蘇貞昌以微差落敗就是典型例子。
尤其是,候選人臨時廣設電話影響民調,已成黨內公開的秘密,被視為最有效的武器。如上所述,「全民調」雖對知名度較高者有利,但現任公職人員為了爭取支持,仍會想方設法標新立異譁眾取寵,益增「全民調製」暗流湍急。正因如此,連蔡英文也認為「全民調」「在思考出更好的方向之前,應該要有過渡性的防弊措施」。
提名制度是政黨權力核心機制,任何提名制度的更動,所反映的是政黨內生態的變動。蘇貞昌以現任黨主席之尊,恢復黨員投票的政見在全代會還是輸給前任黨主席的主張,意味明年參選連任黨主席岌岌可危,明年5月前如提不出一套振衰起蔽的辦法,甚至會危及他的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