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青年名師,身體力行化身一棵樹去撼動另一棵樹,一顆心靈去喚醒另一個心靈;
他們是躬耕科研、埋首學術的學界新秀,為中國科研崛起奉獻如火的青春;
他們是心懷赤子之心、報國之志的海歸學子,歸國後堅守教學一線、科學前沿,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深受學子歡迎;
他是呵護青年成長的年輕輔導員,他是奮戰在扶貧崗位舍小家顧大家的年輕幹部,他是褪下軍裝依然英武的模範學子,他是學以致用、創辦微信號的信息分享達人……
他們是青年名師、學術新秀、管理英才、優秀學子的傑出代表,他們用自己不息的奮鬥書寫心中愛國情懷,詮釋了同濟精神,詮釋了五四精神,他們是新時代的青年楷模。
日前,2018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和2019年度「同濟青年五四獎章」分別頒獎。
校領導為2018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個人)」頒獎
校領導為2019年「同濟青年五四獎章」頒獎
市級獲獎者:知行合一,勇立時代潮頭
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們都是勇立時代濤頭的弄潮兒。他們雖出自高校,但卻不囿於高校,他們以科研助力地方決策,他們的足跡遍布祖國各地,他們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實踐者。
經濟與管理學院鍾寧樺教授是中國經濟學領域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之一。「他做學問紮實、細緻,擅用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嚴密的邏輯推導剖析中國當下重大經濟問題。」他身邊的老師這樣評價。他的研究緊扣我國經濟改革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他經常受邀到上海各大媒體發表觀點,受到決策層的重視。
鄭彧豪是學生心中的「知心豪哥」,是扶貧一線的「娃娃書記」,是機關崗位中的「活力之花」,工作五年來,他從大上海到西部偏遠山區,從青澀書生到駐村第一書記,從學生工作到黨務工作,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實實,每個崗位都全情投入。在當駐村第一書記時,90後的他三個月跑遍了98%都是山地的天池村,了解每家每戶的基本信息、致貧原因,並用表格匯總,連白族話都學會了。他為天池村找出一條特色產業發展路子,主要事跡還上了央視新聞。
張曜麒同學在本科期間就多次參加學院學校組織的支教和社會公益活動,畢業後參加研究生支教團項目,不顧艱苦,積極投身於扶貧工作之中。他將自己在教育扶貧一線的思考總結,「夢想教室」應運而生。他擔任夢想教室項目的學生負責人,分別在四川李莊、雲南雲龍、江西瑞金、貴州等地開設夢想教室的營建工作。如今,同濟在偏遠山區已設立8所夢想教室,支教+支建的全新互動模式讓夢想教室成為同濟大學的一項社會實踐品牌項目。
張文津同學在碩士期間就參與「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作為第一完成人其創新項目曾獲得過「挑戰杯」全國二等獎,各類競賽拿獎到手軟,屢次取得同濟大學參賽最好成績。在建築行業逐漸普及BIM模式的背景下,他握緊時代脈搏,任同濟大學BIM學生俱樂部主席,牽頭舉辦大型國際會議、開講座,承接研究課題,幫助同學們了解BIM應用現狀。
人才培養,言傳身教;科學研究,各自精彩
他們都是「80後」。別看他們年紀輕輕,在各自專業領域,他們卻都已成為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從事著國內頂尖甚至世界領先的科學研究,他們或是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專家,亦或是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並獲突出成果,亦或是作為專家組成員正在從事著國家重大戰略項目,而且他們都擁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都是一線教師,他們對科學事業的追求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學子們。
他們是口腔醫學院教授孫瑤、醫學院教授宋建人、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副教授宮島、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顧曉強、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林思劼、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嶽銳。
996式的工作強度對於醫學工作者來說是家常便飯,而對於醫學加教學一線的孫瑤來說時間仍然不夠用。孫老師365天幾乎有360天呆在實驗室,只要不出差,早出晚歸是常態,學生想幾點鐘來找他都找得到。「沒有什麼比在熱愛的領域探索更充實的事情。」他說。正是對於科研的這種執著,他帶領團隊摘得碩果纍纍。2017 年他榮獲上海衛生系統優秀學科帶頭人稱號。2018年他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項目,成為全國口腔醫學專業領域內唯一的獲得者。
同濟醫學院還有另外一位年輕「大牛」。宋建人教授是腦科學領域專家,他以第一作者發表在《自然》(Nature)上的研究從概念上修改了持續近100年的「運動神經元的定義」,被世界著名神經科學家、諾貝爾獲得者坎德爾(Eric R.Kandel)稱為「改寫教科書的發現」。在「人工智慧」與「腦科學」醫工交叉的大背景下,他積極參與並促成「同濟大學腦智同飛聯合研究中心」的建立,與科大訊飛公司合作,立足於用人工智慧方法進行早期診斷認知障礙和運動障礙等重大腦疾。
從2009年參與我國第一批高鐵「和諧號」技術研發至今,十年來,宮島老師為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鐵技術烙下了深刻的「同濟」印記。宮島本碩博一路在同濟成長。他提出的車體模態運行工況實驗法被立為高速列車十大創新技術之一。他提出的動車組車下設備減振設計方案已在「和諧號」「復興號」上得到應用。他曾受中車公司邀請,作為專家遠赴非洲進行出口內燃動車組列車故障診斷,為我方企業挽回經濟損失近千萬元,極大提高了當地列車運營的安全性。
同樣擔任本科生班主任並獲得優秀班主任稱號的還有土木工程學院顧曉強教授。他帶學生一絲不苟,從課題組集體討論到課後單獨交流,從實驗室手把手教做試驗到工程現場指導實踐,從指導學生SCI論文撰寫到國際會議PPT製作,他事必躬親,傾注大量心血和精力。2014級土木16班全部41名同學,赴英美國際名校有9人,去清華和留校深造有22人。
「越洋求學是為了報效祖國。」2016年,林思劼這位「同濟出品」的海歸博士,回到母校。他擔任環境科學創新實驗區班主任,給學生充滿溫馨和個性的指導,他指導的本科生創新實驗項目先後獲得同濟創業谷獎學金等榮譽,他也獲得學院優秀班主任的稱號。課堂上,林老師採用「討論式教學」,結合領域前沿,將世界領域內的環境問題貫穿於整個專業學習,鼓勵學生自查資料,深入研討。作為環境科學系主任,林思劼帶領環境科學系率先完成了同濟大學首個理科專業現場評估。他發表了60餘篇高質量SCI論文,論文引用超5000餘次,申請專利11項。
同樣的海歸精英,嶽銳老師二十餘載醉心於生命科學,以科教興國為己任。在課堂上,他經常從自己的科研經歷出發,用最鮮活的臨床案例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堅定理想信念,報效祖國。他堅持每周與每位同學面談半小時以上,掌握和了解他們的學習進度、思想狀態。他要求同學們用全英文進行文獻匯報,學業上嚴格把關,同學們進步飛速。他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
心懷責任與擔當 在奉獻中成就自我
在新生院,有一位90後輔導員,面對百餘位00後,敞開心扉,毫不怯場,她是「上海市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第一名獲得者金文心。她是大學生的知心朋友,針對新生普遍存在的數學學習問題,建立「高數學習交流輔導QQ群」,面向全校招募「高數朋輩輔導師」,先後組織小班輔導19場,參與學生近1000人次;她牽頭創新學生骨幹培養教育模式,設定虛擬學分,制定德育培養方案;她還參與籌劃「濟事大講堂」,目前開展5場,覆蓋1500人次。她以她的熱情、專業,贏得了新生院學子們的歡迎與認可,班級學生幹部中有67%的同學遞交入黨申請書,新生院約50%的同學遞交入黨申請書。
另一名2001年就任輔導員的周曄,在滇西貧困地區的土地上,書寫了一名扶貧工作者的平凡與堅守,智慧與擔當。克服家庭種種困難,2018年周曄由學校選派定點幫扶雲南雲龍掛職,擔任副縣長。在半年的時間裡,他走訪了縣裡全部11個鄉鎮、50餘個村委會進行入戶調查,制定幫扶方案。他積極爭取政策扶持和項目扶持,為縣義務教育提供設施保障;他連接學校搭好橋梁,引入幫扶資金,幫助銷售雲龍農特產品,培訓基層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全方位助力雲龍脫貧攻堅。2018年,雲龍縣商貿平臺企業農特產品銷售歷史性突破1000萬元。
追求卓越 學子的故事依然精彩
穿上軍裝,他是保家衛國的共和國軍人,脫下軍裝,他成績優秀全面發展,他是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的鄭珏鵬。在完成第一年的學業後,鄭珏鵬參軍入伍。2016年洪災,他和戰友為了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奔赴抗洪搶險第一線。在封堵一處管湧時,他聽到「是黨員的,下來!」一聲召喚,不顧安危縱身跳入湍急的河流中。在部隊期間,他2次被評為年度優秀士兵、4次榮獲個人嘉獎,為同濟爭得榮譽。回到學校,面對已經生疏的學業,他邊學邊補,第一學期就拿到滿績點,拿到國家獎學金,準備去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說:「路在腳下,必須從現在開始。」
方意心是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直博研究生,他創辦了一個公益類微信公眾號「包子曰」,內容更新及時準確,解疑答惑很具特色,解決了嘉定校區師生出行的常見問題。「包子曰」有10000多位關注者,被評為「同濟大學共青團個人類十佳公眾號」。運行3年來,「包子曰」已推送百餘篇文章。儘管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他學業上可一點沒耽誤,他曾獲國家獎學金和其他各類獎學金數次,學科競賽獎項12次,還擔任數模協會會長,研究生會新媒體編輯部副部長。他說「學習來自實踐,快樂源於奉獻。」 (李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