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後一天,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中心2期項目正式落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動漫遊戲等首批100餘家企業籤約入駐。按照規劃,2期項目全面建成運行後,將集聚科技型中小企業500家、研發機構50家、創新創業科技人才上萬人,入駐交易、諮詢、風險投資、產學研聯盟等服務機構60家,形成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科技服務產業的集中區。
而就在此前20多天,綿陽還收穫了一個重大利好:2014年12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綿陽科技城推廣實施4項先行先試政策。
每天都有新變化——這是不少綿陽人的切身感受。
作為軍民融合的「試驗田」和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歷屆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堅實基礎上,近兩年綿陽按照國務院批覆的《綿陽科技城發展規劃(2011—2015年)》,走上了一條軍民融合、創新驅動發展之路,著力打造政策支撐、創新創業、開放合作、產業承載「四大平臺」,推動科技城建設創新型、開放式、突破性發展。
1
打造政策支撐平臺
中央、省、市三級共同發力,建中國西部「政策窪地」和「創新特區」
2014年11月,綿陽科技城正式成為「1+5+2」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聯席會議成員,可定期與其他的自主創新示範區進行交流,學習先進發展經驗。
而去年12月3日的4項先行先試政策可謂含金量十足:給予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股權獎勵可在5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有限合夥制創投企業投資於未上市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的,可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對5年以上非獨佔許可使用權轉讓,參照技術轉讓給予所得稅減免優惠;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向個人股東轉增股本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允許在5年內分期繳納。
短短1個多月時間裡,國家層面的多個利好政策花落綿陽科技城,為科技城建設注入了一股強勁動力。
2000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綿陽科技城的戰略決策後,成立了由國務院分管科技的領導主抓,由科技部等18個單位組成的科技城建設部際協調小組。
十多年來,由分管科技的國務院領導主持,先後召開了11次綿陽科技城建設部際協調小組會議,破解科技城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2011年6月,部際協調小組第10次會議在綿陽召開,會議作出了把綿陽科技城建設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軍民融合示範地、創新人才匯集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術產業集中地「五地」建設的決定。
2013年7月,部際協調小組第11次會議上提出了「五新」的要求:發揮優勢,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要有新作為;彰顯特色,在軍民融合發展方面探索新路徑;深化改革,在創新體系建設方面尋求新突破;拓展視野,在擴大開放合作方面邁出新步伐;完善機制,在強化組織保障方面推出新舉措。以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科技城建設的思路進一步清晰。
作為部際協調小組組長單位,科技部與各成員單位密切配合,除推動科技城在諸多領域先行先試,還大力支持空氣動力新城、航空新城、科技城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支持建立軍民融合促進中心、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發展,推動科技城科技成果的孵化、交易和產業化;支持科技城企業上市融資,通過專項補助、貸款貼息等手段,有效促進科技城產業轉型發展……
省上將19項省級經濟管理權限下放給綿陽。我省成立了以省長為組長的建設綿陽科技城領導小組,負責制定科技城重要規劃和重大政策,先後14次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去年,省委、省政府為綿陽科技城「量身定製」了10條支持政策措施,鼓勵綿陽在土地政策、股權激勵、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等10個方面先行先試。
2013年以來,綿陽市制定出臺了20餘項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和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設立了規模近4億元的資金,支持產業發展、創新創業、人才開發。近期,綿陽創新提出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給予扶持的「湧泉計劃」,專門出臺33條政策,內容涵蓋科技金融、股權激勵及成果轉化、專利資助和獎勵、人才發展及創新創業等領域。去年10月22日,在綿陽市人才工作大會上,省、市兩級共拿出人才資金6650.5萬元,重獎資助科技創新平臺和團隊、高端成長型產業領軍人才等5大類14個項目。
中央、省、市三級共同發力,構建起了一個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撐體系,科技城正在成為西部地區的「政策窪地」和「創新特區」。
2
打造創新創業平臺
營造西部一流創新創業環境,最大限度激發創業熱情和創新活力
2014年12月以來,在涪江綿陽城區段之上,一群群來自俄羅斯貝加爾湖的美麗紅嘴鷗成群結隊趕到這裡溫暖越冬,為城市增色不少。鳥類的本能選擇,是綿陽生態之美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加速,以霧霾、汙水、擁堵為特徵的「城市病」日益凸顯。為此,綿陽打響了一場「生態保衛戰」:城市地下管網建設、小流域水環境治理、秸稈禁燒……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綿陽空氣品質居全省8個重點市州第二位;市內11條小流域沿線67家企業實現達標排放,市內主要河流全年水質達到優級,城區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好環境不僅體現在生態建設上,更體現在適宜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上。「我學的是社工專業,想做一個網站,專門為公益機構提供募集平臺。」這個創意,讓27歲的梁俊傑的團隊免費入駐科技城創新中心1期,得到了技術服務、品牌管理、網絡營銷、法律、財務等「保姆式」支持。
綿陽整合現有的各項政策資源,重點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形成了一個立體式扶持體系,營造了西部一流創新創業環境,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創業熱情和創新活力。
「搞科技創新沒有孵化器不行,儘管投資大、見效慢,但這是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就好比,如果大家都不辦苗圃,哪來參天大樹?」2012年7月,綿陽決定全面啟動創新中心建設。隨後,在孵化中心辦公的機關單位全部遷出,為科技型中小企業騰位。不到半年時間,科技城創新中心1期正式亮相。隨後,綿陽廣發英雄帖,邀請科技型企業、科技型人才來綿陽創新創業。
綿陽建立了工業技術研究院,「百萬元年薪」聘請院長。研究院以綿陽產業發展和重大技術攻關為方向,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成熟的產品技術方案;綿陽建成了留學人員創業園,吸引了一大批「海歸」人才爭相入駐。「海歸」博士彭澤忠就是其中之一,他創辦的凱路威公司成為首家入園企業。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中心建成了,並成功孵化出100餘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
在已建成創新創業平臺高效運轉的同時,一批新的創新創業平臺也陸續投入使用。去年12月31日,科技城創新中心2期項目正式落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動漫遊戲等首批100餘家企業籤約入駐。
目前,綿陽已建成科技城創新中心1期、工業技術研究院、留學人員創業園等25家60萬平方米孵化平臺,今年綿陽孵化器面積將達到100萬平方米。
如何把科技城豐厚的科技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綿陽整合資源,由企業牽頭,先後成立了信息安全、空管系統、北鬥衛星導航等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聯盟,推動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成功將一大批「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科研技術成果推向市場。
去年前10個月,綿陽專利申請量4463件、授權2544件,均實現兩年翻倍。2014年,綿陽科技型中小企業呈現爆發式增長,申報認證2682家,其中新註冊2226家,是2013年的3.8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累計達4476家,其中47家已成長為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達17.1萬人,約佔全市就業總量的20.5%。
2014年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培育城市實力評定結果顯示:綿陽居33個參評城市第二位!
3
打造開放合作平臺
以持續舉辦科博會為重點,促進開放合作「量的提升」和「質的突破」
一家成立時僅3個人、直到2013年10月尚未建立銷售團隊的初創公司,2014年實現銷售收入1500萬元,而今年這一數字可望突破5000萬元。這,就是四川豪斯特電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上演的傳奇。
轉折,來自2013年舉行的首屆科博會。儘管僅在航空航天館內佔了一個角落,但豪斯特還是憑一架警用無人機的工程樣機,拿下4000萬元訂單,市場就此打開。
綿陽,作為中國唯一的科技城,集聚了國家級科研院所18家、高等院校1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26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0.7萬名,科技資源、創新要素在西部同類城市中首屈一指。
如何讓這些資源要素被充分激活、湧流起來?綿陽需要一個開放合作的平臺。
2013年5月,科技城會展中心1期開工建設。工程從開工到交付使用,僅用不到5個月的時間。2014年9月,科技城會展中心2期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各類企業和資源向這裡湧來,困擾綿陽多年的各類展會小、散、亂現象也得到根治。而科博會為豪斯特這樣的科技型企業提供了展示和推介機會,讓綿陽的創新成果與全球市場對接。
首屆科博會閉幕之際,與會代表們就加快國家科技城建設,形成了核心內容為「創新驅動、高新技術、軍民融合、開放合作」的「綿陽共識」,並一致建議綿陽為科博會永久會址。
2014年10月16日—18日,第二屆科博會如期舉辦,一場更具國際性、專業性、先進性的「科技盛宴」上桌。
本屆盛會,展館展陳面積達7萬平方米,是2013年的兩倍。吸引了49個國家、地區和國內13個先行先試地區、高新區參展參會,共有世界500強、國內外知名企業、院所、高校在內的803家單位參展,參會嘉賓近1萬人,觀眾達58.6萬人次,其中專業觀眾超過6.5萬人次。
兩屆科博會不僅極大提升了科技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直接推動了科技城開放合作由「量的提升」向「質的突破」轉變。
藉助科博會平臺,綿陽與IBM、艾默生、首創、戴爾、華為、東華等國內外知名企業、投資機構、商協會進行了有效對接,促成一大批項目成功籤約。據統計,在第二屆科博會期間,綿陽共計籤約項目945個、金額883.6億元、較第一屆增長81.7%。
作為全國市值規模最大的軟體企業,東華軟體在考察多個備選城市後,最終選擇落戶綿陽;感知集團從全國物聯網中心趕赴綿陽布局西部;從事航空、高速列車無線WIFI生產的飛天聯合公司,已將研發和部分產品生產轉移至綿陽;從事室內空氣生態淨化電器生產的北京生態寶公司正以綿陽為基地,不斷開拓南方市場……
開放合作戰略產生的疊加效應開始顯現。
去年1-9月,綿陽進出口總額23.06億美元,增長15.8%;引進國內省外項目260個,到位資金349.77億元、增長7.15%,佔全年目標任務的97.2%,其中直接到位外資1.62億美元,居全省第二位。
在綿陽,開放合作平臺還不只科博會。
2014年,綿陽還舉辦了國際先進位造業大會、創新創業懇談推介會、優勢產業投資推介會、電子商務博覽會暨第三屆「綿陽造」精品展銷會、第三屆全球旅遊網絡營運商合作交流會和第四屆綿陽國際汽車展等重大展會活動,實現了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合作。
4
打造產業承載平臺
建設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加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發展轉型升級
2012年12月2日,在中國科技城·綿陽中小工業集中發展區,總投資達113億元的56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這些項目涉及信息安全、節能環保等「4+3」高端成長型產業和科技服務、現代物流等。
這僅是綿陽以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建設為抓手,打造綿陽科技城產業承載平臺的一個縮影。
當前,科技城產業承載平臺已初步形成「一核三區多園」的空間架構:「一核」即科技城集中發展區,「三區」即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綿陽科技城科教創業園區,「多園」則指的是省級以上開發園區。
去年2月,規劃面積達100平方公裡科技城集中發展區拉開了建設大幕。按照把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建設成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驅動發展實驗區的先行區」這一定位,先期5平方公裡的啟動區建設啟動。目前,科技城集中發展區的總體發展規劃、空間布局規劃、產業規劃已編制完成,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再造「科技綿陽、產業綿陽、宜居綿陽」,從產業優化布局開始。
去年,綿陽主動對接省上產業發展戰略,結合自身產業優勢和國內外市場需求,將「4+3」產業(「4」指信息安全和新一代網際網路、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航空與燃機產業;「3」指北鬥衛星導航、新一代顯示技術、3D列印和機器人)作為支撐綿陽未來發展的高端成長型產業,不僅迅速完成了布點佔位,每個產業都有了實實在在的企業和產品。
去年前9個月,綿陽「4+3」高端成長型產業實現產值817億元、增長16.3%。其中,「綿陽造」智能家電、千兆網系統、空管系統、無人機、北鬥新時空智聯工程等高端產品已經下線,新能源乘用車、智能保密手機等產品即將實現量產。近期,綿陽成功入選國家首批北鬥衛星導航產業區域重大應用示範城市。
依託中國科技城·綿陽電梯產業園,綿陽成功引進了浙江綿州通力、臺灣騰達、廣州中科西奧等電梯企業。這些企業全面達產後,將形成年產2萬至3萬臺(套)的產能、50億至60億元的產值。
中國科技城·綿陽軟體產業園掛牌僅1年,就吸引了東華軟體、廣州鼎甲、北京逍客等110多家軟體企業入駐。下一步,將重點發展信息安全、數字家庭、智慧城市、電子商務、動漫設計、人才培訓等產業,力爭2016年內建成100億元級軟體產業園區。
綿陽啟動建設「中國科技城綿陽電商谷」項目,打造四川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和全省第二大電子商務集聚區。目前,綿陽已有電子商務平臺企業32家,電子商務專業服務企業100多家,開展電子商務企業超過1000家。去年前11個月,綿陽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478億元、居全省第二位,同比增長69.4%,實現網絡零售額49.73億元、同比增長58.6%。
再造「科技綿陽、產業綿陽、宜居綿陽」,還必須更加凸顯「軍民融合」優勢。
綿陽依託承擔的3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建設科學新城、空氣動力新城、航空新城建設。中物院軍民結合產業示範園、兵裝集團58所汽車電子產業園、中電科集團9所電子元器件產業園建設順利推進。去年1至10月,科技城新增軍民融合企業33家、總數達294家,軍民融合企業完成總產值1175億元、同比增長24%,實現銷售收入1270億元、增長24%。
令人驚異的遠不止這些。去年7月,北京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發布的《綿陽與西部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創新能力比較分析報告》指出:綿陽在城市環境指數、全社會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企業R&D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萬人就業人員中R&D人員數等指標上均名列全國前茅,領先國內大多數創新型試點城市。
新時期、新階段,「四大平臺」承載著科技城的新希望,「四輪驅動」必將推動科技城建設實現新的更大突破。
責任編輯: 李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