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晶報發出的「尋人啟事」——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大型專題策劃「我們40」,點燃了大家尋找身邊與深圳特區同齡人的熱情。改革開放以來,與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成為連接祖國內地與香港乃至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中介地」。深圳口岸成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見證了深港兩地的飛速發展和休戚與共,每年經由深圳經貿往來、旅遊觀光、文化交流、回鄉探親的人數不斷增長。作為深圳邊檢人,不乏與特區同齡的人。今日,我們就請其中的3位與大家講述深圳邊檢充滿著變化與發展的那些年。
從人工查驗到率先使用自助通關 邊娜眼中羅湖邊檢的「那些年」
「第一次站上查驗臺的情景,到現在都記得。」羅湖邊檢站執勤八隊一級警長邊娜回憶道,自己查驗第一本證件時,手有些顫抖,心裡滿是緊張忐忑。「蓋第一個章的時候,我還拿著過境旅客的證件翻來覆去地看,生怕有遺漏的地方。」她表示,在入警培訓時,自己便明白了這份工作責任重大,心裡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到準確無誤地進行驗放。
2003年大學畢業後,邊娜選擇來到深圳,成為了一名邊檢警察。她所在的羅湖邊檢站成立於1950年7月,是新中國成立最早的邊檢站之一,承擔出入境中外旅客檢查及口岸限定區域的警戒、管理任務,聯接深港,每年查驗近億人次的海內外旅客,是「國人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門戶。
「如果說深圳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窗口的話,那麼羅湖口岸就是展現我們國家綜合國力和形象的另一個窗口。」邊娜表示,自己之所以選擇深圳,是因為這座年輕的移民城市同時也是經濟特區,對她有極大的吸引力。
▲邊娜在羅湖口岸三樓出境大廳,攝於2003年。
至今,邊娜在羅湖邊檢站已工作了17年,她見證了羅湖口岸的發展變化。
「我剛來的時候,羅湖都是採用人工查驗方式,一遇到節假日客流高峰,就會出現排隊等待的情況。」邊娜表示,讓她感受最深的就是通關效率以及旅客滿意度的提升。「現在的話,即使在單日客流量超過39萬人次的情況下,旅客都能有一個順暢的通關環境。」她表示,通關效率的提高得益於科技的發展。
2005年,羅湖邊檢站在全國率先使用自助通關。到目前為止,自助通道數量已經達到114條,而且自助通關的人員範圍也由最初的港澳居民,擴展到臺灣居民、內地居民和符合一定條件的外籍旅客,同時自助通關的使用率達到了70%以上。
從2007年開始,羅湖邊檢站先後推出「跨境學童專用通道」「藍色提示線」、兩院院士優檢等100餘項便民措施,極大地提升了廣大出入境旅客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查驗方式的變化和勤務模式的優化、警務科技的應用以及便民措施的推廣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在勤務模式上,現在只要是客流高峰,就會啟動一個客流預測機制,並且根據這個機制,制定一個詳細的加班備勤模式,所有警力下沉一線,啟動跨樓層驗放。」邊娜在說到自己的工作時侃侃而談。
資料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羅湖口岸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1980年,羅湖口岸將原本僅有的6個出入境驗證臺,增加至34個。1988年,我國第一套邊防檢查計算機查驗系統——羅湖口岸邊防檢查計算機查驗系統,在羅湖口岸啟用,它標誌著我國邊防檢查工作進入了信息化的新的歷史階段。2005年,羅湖口岸率先啟用港澳居民自助通道查驗,2007年開通內地居民通行證自助通道,2017年又開通「L籤」團隊旅客自助通道驗放。
▲邊娜在羅湖口岸三樓出境大廳,攝於2019年。
說到對深圳的最初印象時,邊娜笑笑說,當時心裡還感到一些失望。「從石家莊坐飛機到深圳後,再轉乘巴士。我拿著大包小包入二線關檢查、辦證,這個過程還是有些麻煩的。」邊娜說道,當時二線關口還需要辦理通行證才可以進入特區內,她拿到通行證之後,便搭乘巴士前往工作的地方報到。一路上,邊娜望著窗外的城市,想要多了解一些自己即將工作發展的地方。「當我路過深圳火車站的時候,我心裡咯噔了一下。」邊娜表示,由於當時天色已晚,自己眼中的深圳火車站顯得有些破舊,與自己想像中的深圳似乎有些不同。
但很快,邊娜便有了改觀。「地王大廈、國貿,這些地方非常繁華,我覺得這才是深圳。」她表示,自此之後她對深圳有著無限憧憬與希望。
「深圳經濟的高速發展,我覺得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在邊娜眼中,深圳最大的變化除了拔地而起的大樓,還有文明程度提高與閱讀精神提升。
「在深圳大街小巷裡都可以見到身穿紅馬甲的志願者。把奉獻當成了一種責任。」在深圳成家立業的她,空閒之餘總是愛和家人們逛逛深圳書城,與孩子共享歡樂的閱讀時光。
「一開始我覺得邊檢民警形象就是很高大、神聖的,但真正走上工作崗位時,你體會到可能更多的是責任。」邊娜表示,在客流高峰期時,最高峰可以達到一天39萬以上的人次。「以前都是靠人工查驗,你就是不停地在重複一個動作,而且要求這個工作不能出現一點差錯。」邊娜認為,這看似簡單甚至有些單調枯燥的一個動作,實則包含著重大的責任感。
「證件的真偽、人證是否相符,這些涉及的不僅是口岸的安全,還有一個國家的安全問題。」邊娜表示,崗位雖小,但責任重大。「有這份責任感在,你就不會感到單調枯燥。」
從北京南下的魯巖 見證著皇崗口岸的蝶變
魯巖,皇崗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十三隊副隊長兼一級警長。1980年1月出生在河南省南陽市的他擁有了一個引以為傲的時代印記——與深圳經濟特區同齡。
▲魯巖在皇崗口岸貨檢出境現場執勤。
小時候,魯巖並不知道有深圳這個城市,只是在上中學時聽一位在深圳工作的親戚說,深圳有數不盡的高樓大廈,印象也僅限於此。當時的魯巖怎麼也不會想到,2002年在北京讀完大學畢業後,他會搭乘南下的列車,來到數千公裡外的深圳,並加入邊檢隊伍,從此與深圳這片熱土結緣相伴。
入警以來,通過不懈努力和組織的培養,他光榮入黨,在本職崗位上恪盡職守、文明規範執勤,成績顯著,先後兩次榮立個人三等功,多次獲評優秀公務員,並走上基層科隊領導崗位,和同事們一起晝夜堅守在口岸一線,奮戰在皇崗邊檢站定點扶貧的廣西三江縣山水之間。
▲魯巖在廣西三江縣良衝村進行扶貧,與當地孩子合影留念。
「我幸運地在工作中,見證了皇崗口岸的24小時通關、福田口岸開通、車港城出境大廳的啟用,再到如今皇崗口岸臨時旅檢查驗場地全面具備開通條件,皇崗口岸重建項目的破土動工,也將見證新的超級口岸的落成。」魯巖說,口岸的一呼一吸、一新一舊、一生一長之間,仿佛有生命般目睹著深圳的飛速發展,一幕幕歷史在他的人生沉澱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記:24小時晝夜倒班的艱辛、查獲非法出入境大案相擁歡呼的喜悅、全力疏導客流高峰的緊張、服務旅客得到稱讚的感動、黨員突擊隊戰疫衝鋒在最前沿的自豪、響應中央號召扶貧路上的初心……魯巖坦言道,40年來,改革開放的深圳如陽光雨露般滋潤著他、激勵著他,他也用對工作的執著堅守反哺深圳。
工作在深圳,奮鬥在深圳,魯巖就這樣在美麗繁華的深圳紮下根來,當年的毛頭小夥轉眼已是不惑之年。魯巖是「雙警家庭」,妻子同為皇崗邊檢站的一名移民管理警察。他有一雙兒女,兒子今年11歲,女兒5歲,每天魯巖送孩子上學的路上,總能看著車窗外如畫的風景,地王大廈、京基100、證券交易所……一個個標誌性建築,讓深圳這塊熱土熠熠生輝。每當此時,兩個孩子總會在車裡調侃著說:「地王小廈、京基兩百!」隨後便是一陣歡笑。
▲魯巖一家在市民中心合影。
童言無忌,童言是真。魯巖5歲時恰好國貿大廈建成,那時他根本不知道這個當時象徵著「深圳速度」的標誌性建築。他16歲上高中時地王大廈建成,那時他已知道這個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築了。兒子2009年出生,兩歲的時候京基100大廈建成,地王大廈已經不是最高的了;女兒2015年出生,她一歲時平安大廈建成,這時地王大廈在平安大廈面前真的成了「小廈」,他堅信今後還有更多的像京基100一樣拔地凌空、氣勢恢宏的地標性高樓呈現,應該就是孩子們所說的「京基兩百」吧……
魯巖常常感嘆深圳翻天覆地的變化,樓房如同雨後的春筍一般,在不經意間就挺拔起來,這高度就是深圳最直觀的品質:向上而生。
魯巖和特區同歲,在邊檢工作崗位上、真實的生活中親身感受著深圳經濟特區一點一滴的發展,在這片快速變遷的土地上追逐著夢想,他說他是幸運的;而他的孩子們,將見證著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奮楫徵途而快樂成才,他說他們是幸福的。
從一線查驗臺到數據研判中心 尤欣見證科技強警之路
談及對深圳的最初印象,現任深圳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一隊一級警長的尤欣毫不猶豫地說:「太熱了。」
2007年9月,尤欣從秦皇島來到了深圳,來到了當時投入使用不久的深圳灣口岸。「這是一個非常新的工作場所,看起來很時尚,也非常有設計感,第一感覺還是挺新奇的。」
13年前,深圳灣片區宛如一個巨大的工地,除了剛剛落成的深圳灣口岸,四周全是飛揚的塵土和轟鳴的機器。而13年後的今天,這個片區高樓林立,世界五百強企業紛紛進駐。連接深港兩地的深圳灣口岸,已成為連接前海蛇口自貿區、珠三角與香港密切經貿往來無法替代的交通咽喉,成長蛻變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為提高通關效率,經國務院批准,深港查驗場地設置在深圳側的同一區域,在全國率先採用「一地兩檢」查驗模式。在這一模式下,過關旅客可以在一個場地內辦理深港兩次過境手續,每名旅客的通關時間至少節省了15分鐘以上,通關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尤欣在後臺核查崗位工作照,攝於2018年2月。
13年間,尤欣能明顯感覺到深圳灣口岸通關旅客的數量增加。「因為按照當時深圳灣口岸設計的流量,滿載的話只有6萬。但是現在如果按正常時期來看,入境人員是口岸設計流量的2.23倍。」而隨著電子化證件的普及推廣,自助查驗通道的進一步優化部署極大地便利了廣大出入境旅客,通關效率的大幅提升也讓尤欣十分感慨,「真的是科技強警啊,比如深圳灣邊檢站研發的學童通關電子標籤查驗系統,驗放學童的時間從原來的20秒左右縮短至3秒,學童通關的效率提高了近7倍。」
每每看到旅客平安歸來,尤欣都會感到十分開心。「記得有一位出國遊玩歸來的旅客辦理入境手續時,長舒了一口氣,向我豎起大拇指,對我說一句『還是我們中國好』,能夠感受到他對我們的服務是比較滿意的,而自己作為邊檢的一個形象、一張名片,也感到非常自豪。」
▲疫情防控期間,尤欣穿戴防護服。
但尤欣也坦言,在工作中會難免遇到一些旅客對民警查驗工作不太理解的情況。回憶起自己剛來深圳灣邊檢工作的時候,因為前一名旅客在查驗過程出現異常需要花時間覆核,排在後面的旅客便抱怨起來。當時還是新人的尤欣受到旅客的不理解和質疑,內心難免覺得委屈,而經過多年的錘鍊,現在的尤欣已經能夠非常淡然地處理這些問題。她笑笑說,這是工作帶給她的成長。
從去年開始,尤欣轉戰數據研判工作,這個轉變讓她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任何工作都是從根做起,從繁瑣開始,「從剛開始的不適應、緊張、不太理解到現在的駕輕就熟,從容淡定,這份工作對我的改變還是挺大的,我也更能明白這份職責所在。」
「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也是我故鄉。」尤欣也逐漸適應了深圳的生活:從燒餅搭配羊雜湯的早餐到愛上了喝早茶;從聽不懂一句粵語到現在基本聽懂還能說上幾句;從想要儘快融入深圳到在這座城市落地生根;從第一次去歡樂谷約會到現在帶著女兒去歡樂谷遊玩……深圳這座魅力之城凝聚著尤欣的許多回憶,彼此也見證著對方的成長。
「希望深圳保持富有活力、富有創新力的狀態。從『改革之城』到『創新之都』,從『追趕』到『引領』,希望深圳可以一直保持年輕,一直美好,這是我對深圳的祝福,同時我希望我也可以一直保持年輕。」尤欣說。
來源 | 晶報APP
記者:黃力彬 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