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來到佛山一般都會好奇,佛山有很多佛和山嗎?其實關於佛山的來歷,有一段很悠長的真實的歷史故事。
在佛山禪城塔坡社區,有一座塔坡廟,整體面積42平方米,廟裡供奉著三尊佛像。說起佛山得名的故事,必須從這裡說起。
在東晉時期,有一位印度和尚來到廣州傳揚佛教,當他來到佛山的時候,當時佛山還不叫佛山,而是叫季華鄉。和尚在塔坡崗山腰建了一座茅屋,一邊修行一邊傳經,茅屋內供奉著他帶來的三座銅製佛像。
數年後,和尚離開塔坡崗去了江蘇揚州繼續傳教,那三尊小銅佛依然被安放在茅屋內並沒有帶走。因當時佛教對中國人來說,還屬於新奇和萌芽初始,沒有人敢去招惹和觸碰這三尊佛像,從而一直保存完好。若干年後,茅屋坍塌,三尊佛像也被掩埋進土中。
俯仰流年,鬥轉星移,到了唐代時期,茅屋附近的鄉民人口逐漸增加,開發擴建迫在眉睫,在施工動土的過程中,在土崗挖出了這三尊佛像和一塊石碣,石碣上刻寫著「塔坡寺佛」和一副對聯:「勝地驟開,一千年前,青山我是佛;蓮花極頂,五百載後,說法起何人」。
當時,佛教已經在民間流傳開來,有人認為這是佛像顯靈,此地必有靈氣,不如建一座小寺讓佛像庇佑順風順水興旺發達。於是,就有了平米的塔坡寺,這個土崗也慢慢被稱之為「佛山」,並於貞觀二年立了一座石碑誌之。這小小的方寸土地乃是佛山得名之地,因此,也被稱為佛山初地。拜一拜塔坡廟的神,洗一洗塔坡廟的古井水,一定會順心順風又順水。當初立下的那塊石碑原碑保存在佛山祖廟內。至於為什麼塔坡寺後來被稱為塔坡廟,那又是皇帝對於道教和佛教偏頗的另一個故事了。
愛上一座城,總會有千千萬萬的理由,一個地方來了又來,一條路走了又走,一個人見了又見,兜兜轉轉,卻是久別重逢。是誰在流年深處揮手相望,是誰留下傳世的寶藏瞻仰千年,佛山這座古城,需要慢慢地看,細細地品。
親近佛山,祖廟是一個不得不到的地方。
祖廟位於佛山禪城區祖廟路21號,它是佛山的一張名片,北宋時期,作為「天下四聚」之一的佛山是嶺南著名的冶鐵中心,屬於「火地」,為了防範火災,人們在嶺南水鄉腹地建了一座「龍翥祠」,用來供奉水神-----北帝。
一座城變了又變,一條路短了更長,煙花散盡挑燈回看,沉澱的總是精華。在祖廟千年的歷史中,歷經20多次變革,終以一襲紅顏震驚了繁華。
觀祖廟,你需慢慢地走,細細地品,低頭看神像神兵和神器,抬頭觀瓦脊三雕和兩塑(磚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這個有著「東方民間藝術之宮」美譽的地方,一磚一瓦一稜一角皆是景。
邁入祖廟,如同遨遊一條古老的長河,一方古地圖畫寫祖廟前塵遺蹟,一隻麒麟瑞獸透露神顏靈氣,一塊「佛山」 碑石回朔歷史源頭,尤為顯眼的當屬彩色雙龍壁磚雕。雙龍壁是1981年在石灣建陶廠按原壁燒造的,兩隻神龍一隻在天一隻在水遊戲龍珠,磚雕凹凸有致,栩栩如生,這樣的磚雕對於祖廟內的塑雕只相當於前菜。
青牆黛瓦,金閣墨柱,一方萬福臺,轉角畫樓處,誰粉衫如初,誰黃衫如舊,花腔婉轉為誰曲,風袖婀娜為誰舞,你演著生旦淨末醜的衣,塗畫著我隔世經年的念想。
飛簷翹角,雕欄畫屏,書寫著「諭祭」的靈應牌坊,譜寫著祖廟輝煌的過往。明朝時期,一個叫黃蕭養的南海人發動了一場起義,在生死危機關頭,以佛山鄉紳梁廣為首的忠義人士,跪求北帝庇佑,同時組織父老鄉親勇敢抗擊,並以「兵不厭詐」一計擊退起義軍。他們把勝利的功勞歸於北帝顯靈,並上書朝廷請求為祖廟封典。這個牌坊,滲透著佛山被皇帝賜名「忠義鄉」,祖廟被賜名「靈應祠」的榮耀。
捻一柱清香插入案上神龕,香霧絮絮繚繞卷舒自若,立於靈應祠前雙手合十,誠心淺念,唯願做一朵佛前的青蓮,聽風,看雨,賞花,望月,忘卻人間喜怒哀樂。
靈應祠瓦脊上的陶塑是最為壯觀的,清光緒二十五年,祖廟大修時由石灣文如壁店製作。6條陶塑瓦脊保存如初,最大的「花脊之王」長31.7米,高1.7米。正反面大約有300多個穿著鮮豔的生旦淨末醜衣服的粵劇人物,這些人物形象以粵劇裡面的故事呈現,例如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姜子牙封神、舌戰群儒……等,人物姿態立體並稍微向前傾斜利於觀賞。錦繡叢中,繁華世界,每一幅畫都述說著一個傳奇的故事,如若靜靜地看,細細地賞,靈魂必會穿越畫面,沉浸其中而無法自拔。
靈應祠供奉著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慶真樓供奉著著北帝的父母。正殿之側,北帝的二十位天兵高達兩米,卻只有幾匹麻布的重量,72件北帝出巡的兵器儀仗分列整齊,這個掌管著水的天帝,在千百年來一直守候著佛山這塊土地。
在靈應祠前殿南北中軸線上,一枚高達1.31米的銅鏡分外醒目,銅鏡前有一塊長2.2米的黑石板,被稱為「劏仔石」,曾為祖廟被冊封后地方官員春秋二祭時跪拜所用,又稱為「拜石」。《讓子彈飛》中,六子為證清白剖腹找粉,這個故事和這塊「劏仔石」流傳的民間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傳說,明朝末年,佛山有一口吃的少年和母親相依為命,有一天,鄰居惡霸丟失了一隻鵝,懷疑被少年偷吃,便詢問少年當天吃了什麼,少年回答說吃了螺肉,因佛山方言「螺」和「鵝」發音相似,惡霸便誣陷少年偷吃了他的鵝。為證少年清白,性烈的母親在黑石板上剖開了兒子的腹部,眾人果見少年腹中只有螺肉而沒有鵝肉。北帝眼見少年被污衊蒙冤,最後復活了少年,懲治了壞人,這塊黑石板便被稱為「劏仔石」。
一場美景,經歲月洗禮,在心底打磨依然光潔如新;一段光陰,經輕步慢行,在足底流淌依舊不知不覺。
拜完了北帝,賞罷了塑雕,佛山這個武術之鄉早已聲名遠播------和詠春拳第三代傳人董崇華大師學招式,來黃飛鴻紀念館細數鐵線拳和無影腳,或者去鴻勝紀念館和蔡李佛拳過招。
但在祖廟卻流傳著一個絕活:龍獅。
黃飛鴻紀念館內不僅能看到「寶芝林」,館外廣場更是每天上演著龍獅絕活。
廣東人對「意頭」有著深厚的情節,凡事總要討一個好彩頭,從獅子口中接福是佛山人最為痴迷的一件事了。在值得慶祝的時刻,甚至逢年過節都會舞獅。獅子舞得好,獅頭和獅尾的配合要天衣無縫,對體力的考驗也是大關。惟妙惟肖、神靈活現、一氣呵成不足以表現舞獅的絕招,梅花樁上舞獅才真正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但見神獅「龍騰虎躍」,威猛異常,看花了遊人的眼,震憾了遊人的心。
時光匆匆,沉浸在祖廟的時光,仿若看了一場已飾演千年的古戲,久久無法自拔。看過祖廟方知來過佛山,走過,方知這千年的嶺南古鎮,從此印著我的腳印,再不會曲終人散。
攻略:
祖廟位於佛山禪城區祖廟路 21 號,地鐵祖廟站下。
門票價格: 20 元
塔坡廟地址:禪城區福寧路京果街 2 號
開心菜菜
旅行達人、攝影師、吃貨、航拍達人
新浪微博:@開心菜菜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