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8 2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3月27日舉行的「病毒演變、進化、傳播的基礎研究防治實踐(從SARS到COVID-19)」研討會上,多名專家探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無症狀感染者存在的隱患
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新冠肺炎上海專家治療組高級專家組組長張文宏談到,無症狀攜帶者身上攜帶的病毒延續時間會超過三個星期,隔離期結束後若病毒仍是陽性,會造成極大傳播風險。這是我國進入疫情防控「下半場」的一類重要監測目標。
「
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難應對的病毒,它的傳播力很強,雖然年輕人感染後的重症率很低,但整體重症率明顯高於流感,而且存在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他們沒有臨床症狀,病原學檢測卻呈陽性,給疫情防控帶來了挑戰。
」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入「下半場」,如果無症狀感染者沒有被及時發現和隔離,就存在社區傳播的隱患。在張文宏看來,這正是新冠病毒的「狡猾」之處。
留學生、華僑要不要回國?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截至美東時間27日17時13分,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為100717例。美國超過了中國和義大利,成為確診數最多的國家。近日,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邀請張文宏在線解答留學生、華僑華人抗疫問題。
張文宏說,並不是病例數越多說明防控越差,相反病例數多的地方恰恰可能是因為檢測更到位。「比如,紐約州病例數大幅度增長,事實上跟檢測到位是有直接關係的。所以,如果你在一個地區看到病例數很多,你也無需為檢測擔心,這說明醫生具備非常充足的檢測能力。」
「瞎混」風險很高
張文宏介紹,中國兩個多月的防控積累出第一條經驗就是,疾控人員對病例的追蹤不遺餘力,但要在美國做到這樣比較難。
其次,美國年輕人有大量的社會活動,很多年輕人每天主要的事就是兩個字——「瞎混」。「瞎混」就是感染最大的風險。美國人普遍不戴口罩,英國人也是,一到晚上酒吧裡就人員密集。你難以想像,啥事都沒有,拿著一杯啤酒可以跟你聊一個晚上,這種情況傳播的風險就極大。
美國人不戴口罩怎麼辦?
張文宏說,不光是美國人,歐洲人也不愛戴口罩,但中國人都戴口罩,日本人也習慣戴口罩。戴不戴口罩取決於各國的文化習慣和防護效率。在美國要叫人戴口罩,一般沒人會理睬你。
張文宏說,在美國,口罩首先是給生病的人戴的,避免他把含病毒的泡沫吐到你臉上;第二是給醫務人員戴的,醫務人員不能倒下。當地華人不得不站在當地風俗習慣的角度想問題,「不要為了戴不戴口罩就大動肝火,每個國家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
美國疫情拐點什麼時候來?
張文宏分析,全世界很多地方的拐點都能計算出來,就是計算傳染病基本傳染數R0值,沒有到高峰就談不上拐點。美國的高峰,取決於最近美國採取的那些非常嚴厲的應對緊急事件的響應。「比如美國鹽湖城,在僅有300例確診病例時實施緊急措施,可以有效阻斷傳播。早期病例上升期是最佳時機,錯過後,美國有些地方已出現了社區傳播。」
為什麼美國現在增長這麼快?張文宏認為,是因為失去了早期防控的最佳時機。現在只能採取居家隔離來延緩傳播,能不能起效取決於政策能否執行到位。如果能夠做到充分的隔離,新冠肺炎一定能夠控制住。
疫情的控制取決於「最差的國家」,而非「最好的國家」。「如果歐洲控制得不好,即使美國控制得再好也是沒有用的。人類最終一定可以戰勝疫情,有中國和義大利經歷了醫療資源不夠之後又補救的經驗在前,新冠肺炎疫情最後一定可以控制住,「只不過要看付出多少的代價。」張文宏說。
留學生現在要不要回國?
張文宏說,留學生判斷該不該回國,基本的原則首先是「現在需不需要待在美國」。如果醫療保險無法覆蓋到新冠肺炎治療並且在美國也沒有要緊事,可酌情回國。如果在美國有事,就不一樣了。「在外面的想回家,但如果回家久了以後,發覺在外面也沒啥事,而且發現已經耽擱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到時候又開始後悔了。」
張文宏還提醒,機艙是高風險的病毒感染地,封閉機艙裡有傳播病毒的風險。如果不是近距離接觸確診患者,則不必戴護目鏡、穿防護服。感染風險最大的場景是在登機前,一定記住要勤洗手。
來源:南方日報、上觀新聞、南方都市報、健康廣東、廣東共青團、東方網
編輯:方寶琳
監製:李偉良
運營:臺山廣播電視臺總編室
原標題:《張文宏:無症狀感染者攜帶病毒超3周,14天隔離後仍有傳播風險》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