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四年,三朝老臣張廷玉向乾隆上書,請求「乞上一言為券」,或許他真的是老糊塗了,竟然要求乾隆給他寫保證書,保證書的內容就是雍正當年承諾過的讓其「配享太廟」 ,這讓乾隆十分惱火,但念在他是三朝老臣而且先帝確實有過承諾的份上,寫詩安慰了這位老臣。
張廷玉放心了,但到了第二天他的一個舉動讓乾隆大怒。
張廷玉讓兒子張若澄上朝代為感謝,此舉讓乾隆怒火中燒,你求我的時候親自來找我,得到承諾後就不能親自來謝恩嗎?眼裡還有沒有我這個皇帝!
乾隆立刻下旨斥責,痛斥張廷玉沒有來謝恩之罪,當時在乾隆身旁的還有大學士傅恆和汪由敦在場,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立刻為張廷玉求情。
結果聖旨還未下,第二天一早張廷玉就親自上朝謝恩,乾隆愈發憤怒,他認定是汪由敦傳遞消息,走漏風聲,在自己的身邊竟然都安插有張廷玉的親信,可想而知這位老臣的勢力大到了什麼地步,乾隆立刻下旨削去了張廷玉的伯爵,罷免了汪由敦的官職。
張廷玉勢力的徹底衰敗,就從這裡開始。
一
雍正臨去世之前,遺詔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和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四人輔佐弘曆,允禮於乾隆三年病故,四年時允祿被削去議政大臣之職,因此只剩下鄂爾泰與張廷玉作為百官領袖並立。
乾隆朝的黨爭,就圍繞在這二人周圍展開。
早在雍正年間,鄂爾泰與張廷玉就分別在構築自己的政治勢力了。
鄂爾泰青年中舉,雍正登基後一路受重用執掌內閣,逐漸形成了以滿洲官僚為中堅,再加上部分漢族官僚在內的集團。
而張廷玉在康熙朝就受到皇帝重用,在雍正朝同樣如此,因為張廷玉是漢人,所以在他身邊的多為漢人官員。
對於鄂爾泰與張廷玉勢力的膨脹,難道雍正一點反應也沒有嗎?
雍正與日後的乾隆不一樣,他對於鄂爾泰與張廷玉二人的勢力擴大不僅不抑制,反而採取姑息甚至是讚賞的態度。
張廷玉家族到了乾隆年間,入仕為官的就有十九人之多,乾隆剛剛繼位的時候,鄂黨與張黨的鬥爭越來越嚴重,清人昭槤曾說:
上之初年,鄂,張二相國秉政,嗜好不齊,門下互相推舉,漸至分朋引類,陰為角鬥
二
乾隆對於這兩黨的爭鬥早已洞若觀火,這位新皇帝不像雍正,對乾隆來說,權力一定要緊緊把握在自己手裡。
乾隆六年的一起彈劾案,讓鄂爾泰集團率先垮臺。
乾隆五年,京師富民俞氏無子,他的義女婿許秉義為了謀佔俞家家產,與內閣學士許王猷聯手,並拜託許王猷出面,邀請了不少朝中大臣前往俞家弔喪,藉此以壯聲勢。
這件事被順天府尹告發,許王猷被奪職處分,事情到了這裡,本來已經了結了,但是乾隆六年,陝西道監察御史仲永檀進一步揭發提督鄂善收受俞家賄賂,而且連大學士張廷玉也送了柬帖而牽涉其中。
這一次的告發讓乾隆非常重視,年輕的皇帝敏銳地察覺到這或許是一次機會,能夠削弱兩黨勢力的機會。
乾隆立刻下旨命令怡親王弘曉,鄂爾泰,張廷玉等七人會審鄂善,沒過多久,乾隆又親自審問鄂善,早已經把帝王權術玩的爐火純青的乾隆對鄂善說,如果承認受賄,可以從輕處理。
皇帝的話最不可信,可鄂善偏偏不明白這個道理。
他信以為真,承認受賄一千兩,乾隆立刻翻臉,命令鄂善自裁,鄂善看形勢不妙,知道上了皇帝的當,隨即耍起無賴把自己的供詞全部推翻。
乾隆惱羞成怒,下旨判鄂善死刑。
仲永檀因此被擢升為僉都御史。
三
在仲永檀彈劾的人裡面,有一位大學士趙國麟,這位大學士跟張廷玉關係不一般,雖然後來證實趙國麟與此案並無關係,但仲永檀的做法已經引發官場的大地震。
仲永檀本人是鄂爾泰門生,而趙國麟是張廷玉一黨的人,表面上看彈劾的是趙國麟,實際上仲永檀這是在向張廷玉挑釁。
趙國麟平白無故受到冤枉心懷不滿,於是請求引退,乾隆不肯,趙國麟多次求退,結果反而惹火乾隆,被削奪了官職。
仲永檀告發二人嘗到了甜頭,把矛頭又對準了鄂爾泰的政敵張照。
張照當時是以刑部尚書兼領樂部,仲永檀居然以「以九卿之尊親操戲鼓」為理由彈劾張照。
這樣荒謬的理由自然無法成為問罪的證據,張照卻因此對鄂爾泰一黨痛恨不已。
他知道仲永檀曾將留中密奏的內容洩露給鄂爾泰之子鄂容安,留中密奏是皇帝留下來暫時不批閱存在考慮的奏摺,一般這種奏摺極為隱秘,現在居然被洩露給了大臣,這對於權力欲極強的乾隆皇帝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乾隆立刻命令以莊親王允祿為首,會同大學士張廷玉等人會審鄂容安。
仲永檀此時才知道彈劾張照真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二人在審問下供認不諱,承認了「往來親密,於未奏之前,先行商謀,即奏之後,復行照會」。
乾隆得知結果後很是惱火,立刻下旨逮捕仲永檀,罷免了鄂容安的官職,鄂爾泰也受到牽連降二級處分。
這次事件是對鄂爾泰集團的一次嚴重警告,乾隆十年,鄂爾泰病逝,鄂黨基本瓦解。
四
就在仲永檀事件鬧得滿朝風雨的時候,又出現了劉統勳上疏要求限制張廷玉家族勢力膨脹之事。
劉統勳表面上的奏摺是說張廷玉家族做官者太多,實際上就是提醒乾隆張廷玉勢力太大,既然鄂黨已經式微,勢必造成張廷玉一黨一家獨大,威脅的可就是皇帝了。
乾隆閱後沒有做出什麼反應,只是下旨安慰張廷玉,因為他知道,時機還沒有到,張廷玉暫時沒有露出破綻,自己無從下手。
張廷玉是官場老手,他看得出乾隆對自己家族勢力的發展心存芥蒂,因此立刻上疏請求辭去兼管吏部事務的職務,乾隆沒有同意,因為這時他還需要張廷玉。
乾隆十四年,此時鄂爾泰已死,張廷玉再次請求引退,乾隆才同意張廷玉以伯爵銜致仕。
可張廷玉接下來的所作所為卻把乾隆惹惱了。
乾隆曾經答應過張廷玉,會在其死後讓其配享雍正太廟,這對於古代文人來說是極高的榮譽,但張廷玉擔心乾隆是否能夠履行諾言,於是昏頭昏腦的請求乾隆寫封保證書。
乾隆壓下怒氣重申自己一定會履行雍正諾言,但隨後在謝恩時張廷玉卻讓兒子張若澄代為謝恩,這讓乾隆認為張廷玉太過自傲,竟然連這樣的大事都敢把皇帝撂在一邊。
在寫好聖旨準備斥責張廷玉的時候聖旨內容卻被大學士汪由敦洩露了出去,張廷玉一大早就來謝恩,乾隆卻徹底暴怒了,你一個大臣,竟然在皇帝的身邊都有眼線,這是何等囂張!
乾隆立即削去張廷玉的伯爵銜,汪由敦也被罷免。
自謝恩事件後張廷玉完全失寵,乾隆經常找藉口訓斥,目的就是摧垮張氏集團。
但是張廷玉精明一世,難道真的在晚年就老糊塗了嗎?其實不然,張廷玉要求寫保證書的做法看似糊塗,其實也不過是為了自保。
如果張廷玉真的順風順水的直接配享太廟,家族也享盡尊榮,恐怕下場並不會太好,就像明朝的張居正一般,所以張廷玉此舉實際上是為了保全家族,先讓皇帝對自己進行處罰,這樣乾隆礙於面子至少不會對其家族下手,所以實際上這是一出高明之舉。
乾隆十五年,因西巡五臺山張廷玉沒有叩首送別,乾隆大發脾氣,接著,乾隆的皇長子永璜去世,在初祭剛過時,張廷玉就請求南還家鄉,沒想到乾隆又借題發揮,痛斥他曾經作為永璜師傅而今卻如此無情,竟然在弟子初祭後就急不可耐的離去,實在是無人情!
乾隆十五年九月,張廷玉的姻親朱荃被揭發出曾涉及雍正朝最大的一場文字獄呂留良案,因此張廷玉受牽連也被革去大學士銜,追回以前給張廷玉的一切賞賜,至此,張廷玉徹底垮臺了。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去世,乾隆仍然遵照雍正遺言,將張廷玉配享太廟,但曾經輝煌一時的張黨絕不可能死灰復燃了。